鎮街道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意見

時間:2022-04-14 11:19:00

導語:鎮街道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街道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意見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充分認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進一步明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原則與總體目標;建立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機構;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建設;不斷創新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設施條件建設;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保障措施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其中,主要內容包括: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加快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步伐,增強為農服務能力為目標。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是適應新形勢下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客觀要求,是提升農業技術推廣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力的現實選擇。目前,我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步伐緩慢,職責任務不明確,管理體制不順,人員隊伍不穩,技能素質不高,運行機制不活,條件建設落后等問題十分突出。明確工作職能、科學核定編制、創新管理機制。保障措施,加強領導、經費保障、嚴格管理、強化宣傳。具體材料請詳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實施意見》晉政發〔2007〕34號及《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的意見》農科教發〔2009〕7號,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是適應新形勢下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客觀要求,是提升農業技術推廣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力的現實選擇,是各級政府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服務的橋梁和紐帶。加強和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強化服務功能,有利于拓寬農業技術服務范圍,擴大農業技術推廣效應,更好的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和提高農民科技種田素質,為推進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我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步伐緩慢,職責任務不明確,管理體制不順,人員隊伍不穩,技能素質不高,運行機制不活,條件建設落后等問題十分突出。因此,這就迫切需要加快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其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二、進一步明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原則與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2009年中央1號文件和國務院30號文件精神,以滿足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科技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改革創新,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機構建設、隊伍建設、運行機制建設和設施條件建設,整體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提供有力支撐。

(二)建設原則以國務院30號文件、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和2009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為指針,加快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步伐,堅持公益性定位,在人員編制、工作經費、服務條件等方面大力支持,在運行機制和服務方式上不斷創新,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和為農服務實效。強化市農業主管部門作用,切實解決農技人員缺位問題。

(三)建設目標著眼于新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以增強為農服務能力為目標,通過改革與建設,使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有完善的管理體制、規范的運行機制、精干的人員隊伍、穩定的經費保障、必要的工作條件,真正發揮其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主導作用。具體建設目標是:建設10個鎮(街道農業技術推廣機構;50個村級服務站點;10個區域農業試驗示范基地。

三、建立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機構

(一)明確工作職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職能是農業關鍵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病蟲害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和強制性檢驗;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等公益性職能。

(二)科學核定編制。全市設置10個鎮、街道農業技術推廣站。確保在鄉鎮一線工作的農業技術人員不低于全縣農業技術人員總編制的三分之二,專業技術人員占總編制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八十。我市現有10個鄉鎮農技推廣站,設置總編制25人,其中卿頭3人,于鄉3人,蒲州3人,栲栳3人,韓陽3人,開張2人,張營2人,城北2人,城西2人,城東2人。

(三)創新管理機制。各鎮、街道農技推廣站,要明確市級主管部門在農業技術推廣計劃制定、組織實施、工作考核等方面的指導職責,在市農業局指導下開展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等一系列公益性職能。其人員的調配、考評和晉升要充分聽取市農業部門意見。

四、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建設

(一)實行人員聘用管理。按照公開、公平、公正、擇優原則,采取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選拔對口專業技術人員進入農技推廣隊伍。

(二)強化培訓提升素質。制定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3年培訓計劃。采取集中辦班培訓、試驗示范基地現場實訓、派送農科院校和科研院所進修深造等方式,力爭3年時間內使一線農技人員接受3次培訓,使其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得到較大提高。

(三)送聘優秀大學生到基層一線開展農技推廣工作。引導鼓勵素質高、能吃苦的農業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到基層一線,開展農業技術推廣、領辦農業試驗示范、實施培訓指導等工作,為我市基層農技推廣儲備新生力量。

五、不斷創新農技推廣運行機制

建立一套農技推廣責任制和績效考評制,全面推行工作日志考勤辦法,將農技人員工作量、進村入戶推廣技術實績以及服務對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全面推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工作責任制度,形成農技人員抓科技示范戶,科技示范戶帶動普通農戶的科技推廣模式。大力推廣參與式(組織農民參與推廣的全過程)、培訓式(組織專家培訓推廣員和農民)、帶動式(利用實施重大項目帶動社會化服務)、示范式(建立示范區、示范場)等新型農技推廣方式方法的應用。

六、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設施條件建設

(一)鎮(街道)農技推廣站的設施條件建設

具體建設任務是全市要建設10個鎮(街道)農業技術推廣站。具體建設內容是業務用房建設,儀器設備、培訓和信息服務設備、辦公設備以及交通工具的購置。

(二)村級服務站點建設

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技術支撐,在全市建設50個村級服務站點,使其成為連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廣大農民的紐帶,成為黨在農村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點,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點,農業生產信息的采集點。

(三)區域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建設

在全市建設10個區域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每個面積100畝),將其建設成為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集成展示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種植大戶和農民培訓基地,農情信息采集基地,大學畢業生的創業基地。

七、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市政府將成立由市長馮方匯任組長,分管農業的市委常委副市長葉彩鳳同志任副組長,政府辦、農業局、財政局、編辦等單位一把手為成員的領導組,領導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辦公室主任由農業局長兼任,加強對全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的領導。理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機制,落實建設用地和工作經費,制定優惠政策,確保我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

(二)經費保障。市政府將加大對重大農業技術推廣、農民科技培訓、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等的支持力度,把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證項目按規劃要求順利實施和正常運轉。

(三)嚴格管理。加強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招投標制度、監理制度、基本建設項目財務管理制度、資金管理制度等,確保建設質量與進度、資金安全與效益。建立產權明晰的鎮(街道)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工程竣工驗收結束后,要及時建立健全資產檔案,統一管理國有資產。

(四)強化宣傳。對長期扎根農村、服務農民、取得較大成績的基層農技人員,要加大表彰和獎勵力度。大力宣傳基層農技人員牢記宗旨、扎根農村、艱苦奮斗、服務農民的先進事跡,激勵廣大基層農技人員建功立業。大力宣傳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樹立農技人員新形象,為開創*農業技術推廣新局面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