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加強改善民生實施意見

時間:2022-01-29 09:49:00

導語:縣委加強改善民生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委加強改善民生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機制體制改革,深入實施“三縣并舉”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兩區”戰略部署,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努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提供動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總體要求

圍繞一條主線:即以轉型升級為主線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突出兩大重點:即深化改善民生的改革,形成社會和諧穩定的制度保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形成良好發展環境的體制保障。

堅持三項原則:一是堅持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原則。著力于破除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于破解資源環境要素制約,著力于加快適應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政府轉型的制度創新,走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路子。二是堅持尊重客觀規律和科學發展的原則。要結合實際,按照客觀經濟規律推動改革,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著力攻克共性難點問題,示范引領面上改革。三是堅持以改革推動發展和維護穩定的原則。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程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改善的有機統一。

三、主要任務

(一)圍繞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形成促進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增長機制

1.積極推進有利于工業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創新。

建立新興產業的科學發展機制,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促進機制,引進生產型服務企業,培育技術創新型企業,改造產能落后型企業,以現有的工業為基礎,不斷強化“工業強縣”意識,著力推進規劃創新,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四期、江南工業區塊、王村工業區塊、古市工業區塊、赤壽工業區塊、象溪工業區塊、裕溪工業區塊的建設,并對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進行研究解決。抓緊完成《縣工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責任單位:縣經貿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

2.加快推進有利于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機制創新。

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功能區建設,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大力培育農業知名品牌,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組織體系、質量安全體系、科技與物質保證體系,切實提高農業公共服務水平。完善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推進各項支農資金的有效整合,穩定強化各項財政支持政策,促進投入多元化、制度化、管理規范化(責任單位:縣農業局)。

3.積極推進有利于旅游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機制創新。

積極探索“大景區”建設機制,推進箬寮國家4A級景區創建。充分整合資源,培育提升延慶、卯山等旅游景區,深度挖掘悠久的農耕文化、道教文化、茶文化,依托優美的田園風光,突出“田園文化?休閑養生”主題,持續打響“千年古縣?田園”旅游品牌,努力把打造成為浙西南乃至長三角獨具特色的田園休閑旅游勝地(責任單位:縣旅游局)。加快服務業發展體制機制建設,完善服務業發展促進政策體系,建立服務業發展協調機制和服務業發展工作考評制度。加快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平臺建設,引導和推進工業企業主輔分離發展服務業,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務業規模企業網上直報制度(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財政局、經貿局參與)。

4.積極構建有利于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

推進人才政策創新,加快科研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責任單位:縣人勞社保局)。積極引進國內大院名校與大企業共建創新載體,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和行業技術支撐平臺。建立科技成果轉讓交易市場,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積極培育投資咨詢、技術信息服務、專利、法律服務等中介組織(責任單位:縣科技局牽頭,縣經貿局參與)。推進信息化發展模式創新,加快信息產業發展(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縣經貿局、縣科技局參與)。

5.積極推進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制度創新。

強化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制定污染減排計劃和實施方案,逐步開展排污權交易工作;完善水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網絡,提高環境監管能力,確保飲用水源安全;按照不同區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實施分區差別化環境管理;開展區域發展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嚴格環境準入(責任單位:縣環保局)。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機制和政策體系,精選、調整、優化、篩選出一批代表性試點項目,以發揮典型示范、引領發展的戰略作用。積極開展低碳經濟研究,編制《縣發展低碳經濟行動計劃》,探索低碳城市建設之路。推進CDM項目申報的拓展擴面,努力促進我縣生態資源的資產化,探索以小水電為代表的綠色能源基地建設機制。積極引進外部企業資金和技術,進行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開發(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縣經貿局、縣環保局、縣農業局、縣科技局、縣氣象局、縣水利局、縣建設局、縣國土局參與)。

6.積極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

積極推進投融資方式改革,探索BT、BOT、BOO發行企業債券等多種融資方式。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政府性投資領域,進一步加快注冊登記改革,優化準入環境,完善投資審批、土地使用、金融信貸、稅收優惠等政策,形成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跟進的投資新格局(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縣財政局、人行縣支行、銀監辦、縣經貿局、縣工商局參與)。拓寬融資平臺,研究制定股權質押、股權融資、商標權抵押等融資政策,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管和服務(責任單位:縣金融辦、縣工商局)。促進金融產品創新,規范民間融資,圍繞政府重大投資項目,積極開發銀團貸款、聯合貸款;圍繞中小企業解困脫貧,開發“量身定做”的小額信貸產品;圍繞出口企業穩定市場,積極開發出口信貸產品(責任單位:縣金融辦、人行縣支行牽頭,縣經貿局參與)。積極利用資本市場,推動企業上市(責任單位:人行縣支行牽頭,縣經貿局參與)。

7.積極構筑對外開放新格局。

加強融入長三角、接軌海西經濟區機制研究,推進“一建立四創新”。即建立組織保障、融資機制。推動開發和展示生態優勢的模式創新,推動在外創業人回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外貿主體培育方式創新,推動區域經濟技術合作形式創新(責任單位:縣經貿局牽頭,縣人勞社保局、縣工商局參與)。積極開拓國際服務貿易等新的開放型經濟領域,積極開拓新興市場與新產品領域,著力提升開放型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責任單位:縣經貿局牽頭,各職能部門參與)。

(二)圍繞民生保障與改善,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改革

8.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認真組織實施縣委、縣政府《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救助等制度;積極推廣基本藥物制度,逐步降低群眾藥費支出;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農民健康體檢、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機制,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探索建立符合實際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責任單位:縣醫改辦牽頭,縣衛生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人勞社保局、縣民政局參與)。進一步深化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改革試點,統籌配置縣域醫療衛生資源,實施村衛生室補網工程,加快鄉村一體化管理(責任單位:縣衛生局牽頭,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人勞社保局參與)。

9.不斷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加強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責任單位:縣人勞社保局、縣民政局)。完善住房保障性制度,推進經濟適用房建設,完善困難家庭廉租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進被征地農民“先保后征”工作(責任單位:縣建設局、縣人勞社保局、縣國土資源局)。

10.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較為合理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落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的比重。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深入實施“低收入群眾增收行動計劃”,切實提高城鄉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責任單位:縣人勞社保局)。

11.積極探索社區服務和外來務工人員管理體制改革。

大力發展社區服務事業,把社區服務納入第三產業發展規劃(責任單位:縣民政局)。探索建立外來務工人員管理服務機制,健全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維權、培訓教育和信息共享機制(責任單位:縣人勞社保局牽頭,縣公安局參與)。

12.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推進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探索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運行新機制。繼續深化公益性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發展培育文化產業,逐步理順鄉鎮文化站和文化員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責任單位:縣文廣出版局牽頭,縣財政局、縣人勞社保局參與)。

13.加快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調整優化教育結構,扶持民辦教育,提升職業教育,探索促進學前教育優質發展的辦學體制和管理模式創新。強化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綠谷名師培養工程”。大力推進農村教育改革,推廣小班化教育,做好城鄉教育共同體實踐經驗總結和推廣。積極穩妥地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招生計劃調控力度,全面規范辦學行為(責任單位:縣教育局)。

(三)圍繞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14.繼續深化審批制度改革。

制定出臺改革舉措,切實減少審批部門、審批事項、審批環節和審批時間。繼續推進縣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規范及行政機關內部行政許可職能整合的改革(責任單位:縣行政審批中心牽頭,縣法制辦、縣編委辦、縣發改局、縣監察局參與)。

15.進一步深化擴權強縣改革和中心鎮培育制度創新。

進一步深化擴權強縣改革,推進擴權強縣向“強鎮擴權”延伸,著力推進擴權強鎮改革,不斷完善鎮政府管理職能。大力推進中心鎮培育工程,進一步完善中心鎮扶持政策,創新中心鎮發展模式,認真組織實施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快中心鎮培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麗水市中心鎮培育考核辦法》的要求,各相關單位根據各自職能分工完成好相應的工作任務(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法制辦牽頭,縣中心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參與)。

16.不斷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入。繼續推進部門預算編制的規范化、科學化,完善預算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成果和部門預算編制相結合的機制。縣直預算單位全面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適時開展公務卡結算方式的試點和探索。繼續推進政府采購改革,積極探索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政府采購新方式,促進政府采購的公平、合理、充分競爭(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牽頭,人行縣支行參與)。

17.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

扎實推進縣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創新鄉鎮站所管理機制,科學穩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責任單位:縣編委辦、縣人勞社保局、縣民政局、縣法制辦)。著力推進以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的城鄉統籌改革,加快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質量(責任單位:縣建設局、縣發改局、縣公安局)。

18.進一步深化市政管理體制改革。

建立科學合理的環衛管理體制和靈活高效的環衛作業機制。理順城區綠化管理體制,啟動實施“統一審批,多方驅動建設,統一監管驗收,統一養護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戶外廣告經營管理統一規劃設置,統一拍賣招標,統一監督管理“三統一”制度(責任單位:縣建設局)。

(四)圍繞城鄉統籌發展,推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創新

19.大力推進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加強對土地流轉信息的、登記、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轉糾紛解決制度。鼓勵集中連片長期流轉耕地、林地,鼓勵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受讓流轉土地。積極穩妥地開展農戶宅基地置換和流轉的試點,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償流轉和退出機制,結合農村宅基地復墾,通過整體搬遷、拆舊建新、新村建設等多種方式,推進農村舊村改造和農民危舊房改造工程(責任單位:縣國土資源局、縣農辦、縣農業局、縣林業局)。

20.穩步推進農村金融創新。

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全面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開展農村資金互助社建設試點,探索破解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難”問題。繼續推進農民創業小額貸款、農村扶貧小額信貸等政策落實,進一步完善信貸支農功能、拓寬農戶融資渠道。探索通過組建各類各級新農村建設投融資公司,開拓政府背景下的農村項目建設(責任單位:人行縣支行牽頭,縣農辦、縣銀監辦、縣工商局、縣農業局參與)。

21.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積極探索統籌城鄉發展的推進機制,堅持新型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農辦牽頭,縣財政局、縣建設局、縣經貿局參與)。推進我縣列入省試點的農業產業組織創新試點、農村創業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訓改革試點、農村宅基地整理復墾流轉和中心村建設改革試點。結合試點,積極探索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形成方便農民、經濟實用的多層次、高效率的培訓網絡體系。出臺中心村培育政策和考核辦法,推進中心村建設,在全縣培育13個中心村(責任單位:縣農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創新。結合林權勘界和信用村、信用戶評定工作,全面實施“林權IC卡”制度,不斷豐富有效內容,加快推進林地林木的有序流轉。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全面實施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責任單位:縣林業局、人行縣支行)。繼續做好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和政策性農業保險(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牽頭,縣財政局、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縣民政局參與)。深化村務、財務公開以及村民自治制度建設(責任單位:縣民政局牽頭,縣農業局參與)。

(五)圍繞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推進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的體制改革

22.全面推進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

編制實施《縣生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實施意見》,排出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先行先試。建立改革聯系點工作制度,啟動實施《縣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體制保障。

縣直各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對改革的認識,要結合“十二五”規劃編制,科學確定“十二五”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重點和任務;要切實加強領導,突出改革重點,細化改革任務,強化改革責任,切實將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兩區”總體戰略的體制機制。各部門對已經出臺的改革方案,要精心組織實施,力爭取得實效;對新啟動的改革事項,要認真制訂改革方案和相關的配套政策,力爭在本年度有實質性突破;對一些前瞻性的改革事項,要認真調研,廣泛聽取意見,為適時推進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

各責任單位要根據本意見,結合實際,明確重點,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各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