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生態循環農業

時間:2022-06-22 02:59:00

導語:構建生態循環農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生態循環農業

為進一步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提高生態縣創建成果,根據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縣委[2011]7號)要求,現就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著眼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工作目標,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主要平臺,以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示范區、示范企業、示范項目為載體,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農業投入物品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資源化、產品供給無害化行動,著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打造富有開化特色的現代農業。

二、發展目標

到年,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技術模式廣泛應用,無害供給得到保障,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1—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2—3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8—10個,建成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45%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85%以上,其中農業龍頭企業、規范化專業合作社實現全覆蓋;農作物秸稈利用率、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分別達到90%、97%和78%以上。

三、工作重點

(一)大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根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合理調整結構,布局產業,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弘揚農業生態文化,拓展休閑觀光農林業,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嚴格執行畜禽養殖禁、限養區政策,按照種養生態平衡要求和周邊種植業的土地承載、消納能力,合理安排規模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

(二)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結合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大力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節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著力減少農業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組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動,大力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使用有機肥,努力減少化肥使用量。積極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行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方法和農業、物理、生物等綠色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嚴格飼料、獸藥生產、經營監管,加大環保飼料推廣應用力度,積極推行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等畜禽清潔化健康養殖規范。加快發展設施農業,鼓勵利用丘陵山地等發展設施農業,擴大設施栽培、節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設施應用。加大節能高效先進適用農機具應用,逐步淘汰、更新能耗較高的老舊機具。到年,全縣完成標準農田質量提升4萬畝,發展設施農業2萬畝,畜禽規模化養殖率達到85%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10%、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氮肥使用量減少8%。

(三)大力創新新型農作制度。按照循環化、立體化、無害化要求,推廣農作物間作、套作和輪作技術,創新資源環境保護、生產循環高效的農作制度。加快推行“資源—廢棄物—再生資源”模式。充分利用竹園、茶園、果園等分層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或者在園地養雞、養鵝、養羊,開展立體種養;重點推廣“豬—沼—作物”、“秸稈汽化”、“桑—蠶—菌”等生態循環模式。充分利用農產品加工下腳料,生產加工飼料、有機肥,變廢為寶。

(四)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充分挖掘農業廢棄物和副產品的利用價值,推廣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腐熟還田等肥料化利用,青儲飼喂、粉碎飼喂、發酵飼喂等飼料化利用,生物質能沼料化利用,建立農作物秸稈市場化收儲利用體系。提倡林產品深加工技術創新,推廣竹木廢料加工利用。推廣畜禽排泄物有機肥加工、沼氣工程等綜合利用技術,鼓勵推廣使用有機肥,建設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有機肥生產企業,深入實施農村沼氣工程,多渠道擴大沼液、沼渣、沼氣的綜合利用,促進畜禽排泄物、農村生活污水等轉化為清潔能源和優質肥源。按照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的方式,加快建立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及其包裝物的集中回收處理機制,防止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五)大力保障農產品無害化供給。加快完善集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加工包裝等農業標準體系,加強標準化技術示范,提高農業標準化的覆蓋面和到位率。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按標準組織生產和訂單收購,參與農產品質量認證,普及推廣無公害農產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強品牌資源整合,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與基地農戶共建共創農產品精品,集中力量創建一批區域性農產品知名品牌。到年,通過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達到40個以上,基地面積達10萬畝。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考核機制。組建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副縣長任組長,統籌協調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各鄉鎮也要相應成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縣農業、林業、水利、財政、發改、環保、國土、科技等部門要密切協作,精心組織,通過健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考核機制,形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為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供組織保障。

(二)加強輿論宣傳和示范引導。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加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宣傳,引導基層和農民樹立全程生態和產業循環的農業發展理念,提高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的自覺性,營造政府積極倡導、農民自覺實施、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積極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農作制度,推廣清潔生產,實行廢物利用,整體構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休閑、服務相協調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實現縣域農業生態循環。

(三)加強生態循環農業的財政扶持。縣財政每年統籌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補助項目、補助標準及獎勵補助辦法,按照縣委、縣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生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有關規定執行。

(四)加強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加強產學研結合,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和人才資源,探索“產學研”結合模式,引導和推廣應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關鍵技術及多種具體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努力為突破制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提供科技保障。重點推廣應用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節材、節工的農業生產技術、產業循環新型農作制度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治理技術等。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到“兩區”創業,加快培養與引進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急需的科技創新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為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