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育規劃意見
時間:2022-02-14 09:16:00
導語:文化體育規劃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二五”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黃金時期。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六中全會,市委三屆五次、八次、九次全委會和縣委十二屆十二次全委會精神,在2015年,把建設成為地區先進文化的區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文化強縣、東地區的文化高地。根據《市“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我縣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鞏固完善公共文化陣地。
新建縣文化中心,形成縣文化聚集地:內容包括國家標準一級文化館,博物館、影劇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心書城、國家一級公共圖書館。配備流動舞臺車、流動圖書車。新建縣體育中心:內容包括縣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體育賓館。
充實完善鎮街綜合文化站內部設備,到2015年,街道綜合文化站升級為街道文化中心,每個鎮街建影劇院,至少建有一個特色文化廣場,有條件的鎮街要建成文化公園。
(二)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每個村(社區)有文化室和農家書屋,村(社區)文化室可以與農家書屋合二為一,面積不低于50平方米,有室外活動場地。開通新華書店營業網點功能。每個村(居)民小組設1個文化中心戶和圖書借閱點。
(三)豐富充實文化陣地的內容。
保障各級文化單位的日常運行費、內容更新費、設備維護費和活動經費,確?;鶎游幕嚨亟】涤行蜻\行。村(社區)文化室配齊一套“唱讀講傳”影像資料、紅色經典影視劇光碟、《讀點經典》小冊子、模范典型人物宣傳畫、文化宣傳櫥窗、室外音響設備、一尊模范典型人物塑像。農村文化中心戶配備一個閱報欄、一副乒乓球臺、一個籃球架和一批書報刊。在村民小組、城鎮小區每年建成100個城鄉閱報欄。大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倡導全社會形成讀書風尚,提高全民文化素質。逐年為農家書屋更新一定數量的出版物,逐步提高農家書屋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供應比例,爭取上級數字農家書屋試點。
(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堅持保障基本文化權益與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有機結合,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1保障廣大群眾看電視、看電影、看書報、看演出和聽廣播、搞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開展面向基層群眾、農村留守的老人兒童、進城農民工的文化關懷活動。以鄉鎮綜合文化站為依托,每個村(社區)全年放映惠民電影12場次,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每學年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6場;每村每年觀看1場以上文藝演出、1場以上展覽,每個村(社區)每年自行組織1次以上群眾文化和讀書活動。抓好以直播衛星方式為主的有線電視未通達區域的較高水平的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
2全面推行公益性文化單位免費開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充分利用文化館、圖書館、綜合文化站和文化中心的硬件設施,抓好文化服務工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公示制度。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要將服務目標、內容、時間和程序,向社會公開并作出承諾。公益性文化場館要因地制宜,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輔導服務,方便群眾參與。
3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扶持政策的轉變,采取政府補貼、財政扶持、項目委托等方式,鼓勵文藝單位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扶持政策支持由“養人”向“養項目”轉變,采取政府采購、財政補貼、項目委托等方式,鼓勵文藝單位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建立對高雅藝術演出活動的票價補貼機制,鼓勵影劇院等經營性文化場館采取舉辦專場音樂會等方式推動高雅藝術的欣賞和普及。
4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要開展市民文化藝術普及和再教育活動,增加藝術表演節目、展覽展品、影視節目、圖書電子音像制品等服務產品的供給。
5堅持政府主導與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有機結合,支持民辦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發展,鼓勵民間開辦博物館、圖書館等。允許社會力量通過委托、合作共建等方式,建設、管理和使用公共文化設施。鼓勵新華書店依托農家書屋、各類便民店以及個體工商戶,建立各種形式的出版物發行網點或代銷點,不斷壯大農村出版物發行主渠道,培育農村出版物消費市場。
6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有機結合,全面深化送戲、送電影、送書刊、送故事、送展覽到基層的“五送”活動,大力培育群眾性文藝團隊,鼓勵群眾創作和表演。
7深化校園公共文化服務,開展“三推”(推薦優秀歌曲、圖書、影視作品)、“四進”(音樂、美術、戲劇、電影進校園)、“二凈化”(凈化熒屏聲屏、網絡文化)三大文化工程,充實學生精神文化生活。
(五)廣泛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
以創建文化強縣、文化先進單位為載體,豐富全民基層文化。緊緊圍繞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重要節慶、重大事件開展主題文化活動。倡導戶外文化生活,舉辦周末演出、周末展覽、周末電影等周末文化活動。支持美術、書法、攝影等學會協會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鼓勵在校學生、文藝工作者和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開展文化志愿服務。
(六)加大文物保護與利用力度。
培養文物保護人才、建立文物保護隊伍,加強對全縣九處省級和八處縣級重點文物的保護,加大對路孔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市級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文化挖掘與保護。努力呈現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溶合與提升。在做好重點文物保護的同時進一步發揮文物合理利用價值。積極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重點單位。積極努力建設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展示西部特有的歷史文化。做大做強“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縣級文物的“教育、科研、經濟”三大功能。打造東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和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完成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源的整理、編輯、出版工作,進一步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13以前,完成對各級項目的傳承人的保護機制,落實各項經費,加強監督,確保傳承任務的完成。
建立傳習基地,包括學校、企業及作坊等。修建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包括展示區,專題展示廳,動態展示區,傳習所,表演區等,充分發揮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使用率,合理規劃,為各種文化協會提供一定的工作場所和辦公設備,解決藝術家、美術家、作家等創作的后顧之憂。設置國家級項目研究所。
創建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市級兩處)包括夏布,折扇。2012年出版發行國家級項目夏布、折扇宣傳資料片。2012年出版發行國家級項目夏布、折扇宣傳圖書。
(八)搶救保護古籍文獻。
堅持“搶救第一、修復為主、整理發掘”的方針,以圖書館為主體,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妥善保護、合理利用古籍文獻。積極開展珍貴古籍申報、評定工作。加大申報和評選重點古籍保護單位的力度。加大古籍普查力度,編制《中華古籍總目•卷•分卷》。
二、加強體育建設打造體育之城
(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堅持重點突出、群眾喜愛、特色鮮明的原則,廣泛開展以“登(山)、游(泳)、跑(步)、跳(繩、操、舞)、球類(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柔力球、網球、門球)、纏絲拳、太極拳(棍、劍、扇)”等六類運動為重點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力爭到2012年底,人均體育活動場地面積達1.1平方米,實現群眾鍛煉有場地、活動有器材、體質有改善的目標。
1品果登山節。充分發揮清升、、、公園等健身登山步道的作用,積極組織、廣泛發動機關、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居民參與登山運動,使登山運動成為市民新時尚,逐步推廣越野、山地自行車等戶外運動。積極參加中國體育彩票全國新年群眾登高健身活動(會場)暨百萬市民登山大聯動,并舉辦元旦、五一等登山活動。
2清流水中游。充分利用瀨溪河水域距離長、水面寬、水質優的優勢,積極組織開展水上運動。規劃建設縣全民健身中心室內恒溫游泳池,普及游泳知識,舉辦游泳培訓班和游泳比賽,充分調動廣大市民參與游泳運動的積極性,讓游泳運動成為一種時尚健身運動。此外,每兩年舉辦一次東龍舟賽邀請賽,每年舉辦一次全縣性的游泳比賽,并結合市政府主辦的鐵人三項積分賽,每年舉行一次縣鐵人三項選拔賽。
3長廊健步跑。充分發揮縣城至路孔古鎮沿河十里生態長廊健身功能,廣泛開展長跑、健步走等多種形式的運動,使跑步成為群眾日常健身習慣,樹立“日行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的健康理念。在每年“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期間舉辦至少一次長跑活動或比賽;積極引導城區、農村中老年人積極參加健步走活動,讓健步走成為他們健身的主要運動項目之一;同時要抓好學校學生冬春季長跑運動。
4健身繩操舞。充分利用各類廣場、健身俱樂部和學校體育場地,廣泛開展跳繩、健身操、廣場健身舞等健身活動,在全社會營造濃郁的健身氛圍。特別是以中小學生為重點,大力推動跳繩活動的廣泛開展,并將跳繩納入學生體育科教學、大課間操、課外活動和體育達標考試內容。積極組織各單位、社區、村社、家庭開展跳繩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全縣性跳繩比賽。積極指導、組織市民參加健身操、廣場健身舞等活動。
5海棠球類賽。廣泛開展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柔力球、網球、門球等七大球類運動,使球類運動成為全民健身活動的主要運動項目之一。積極舉辦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門球、柔力球、網球比賽,將縣開展基礎好的球類比賽打造為品牌賽事,并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舉辦市級、國家級乃至國際級籃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邀請賽,為球類運動的廣泛開展起到示范作用。以中老年人為重點,開展健身球、柔力球、門球等比賽活動。
6纏絲太極展。充分發揮各體育運動協會的作用,積極組織、動員老中青各年齡段人群積極參與纏絲拳、太極拳(棍、劍、扇)健身活動,使纏絲拳、太極拳(棍、劍、扇)成為各年齡段都適合的健身運動。并定期舉辦纏絲拳、太極拳(棍、劍、扇)展示活動和比賽。并以此為契機積極推廣纏絲拳(棍),使纏絲拳(棍)成為走向全市及全國都知曉的拳種,著力打造特色體育項目,使成為名副其實的武術之鄉。
(二)加快提升競技體育水平。
力爭通過2—3年努力,實現我縣競技體育成績有所突破,競技體育整體水平有新提升。
1打造重點運動項目和訓練基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重點打造柔道、摔跤、武術、跆拳道、散打、舉重、田徑、足球、籃球、乒乓球等十項競技體育項目。完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出臺《—2015年縣體育后備人才訓練基地認定暫行辦法》,到2015年命名8所體育后備人才訓練基地,并在經費、器材、場地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實施“金牌戰略”,力爭輸送2—4名運動員代表市或國家參加國家級、世界級比賽,爭取在國家級比賽中獲得金牌,國際級比賽獲得獎牌的優異成績。
2大力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加強與市相關運動項目管理中心、高等體育院校和其他區縣的人才交流合作。聘請優秀教練員到我縣執教并按人才引進政策落實相應待遇,選送優秀運動員到市優秀運動隊或國家級優秀運動隊訓練,提升體育競技和教練水平。
3深化“體教結合”。加大后備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對選送運動員在市運會、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得獎牌的單位實行分類獎勵。放寬體育后備人才和優秀運動員入學、轉學條件,制定特殊政策讓優秀體育后備人才進入重點學校。鼓勵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參與體育運動項目基地和人才培養。
三、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
(一)大力扶持原創和精品生產。
深入挖掘海棠文化、辛亥革命文化、移民客家文化、子莊文化、解放文化、“四寶”等文化的精髓,引導文藝工作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加強原創性作品的創作生產,努力使成為主旋律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重要基地。建設好文化陣地,爭取“十二五”期間創辦文學藝術類雜志、報紙。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縣路孔鎮打造成著名寫生基地和創作基地,擴大文化影響力。優化組合文藝生產要素,精心推出影視劇《填》,小說《棠城的晚春》等文藝作品,創作生產富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色,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更好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鼓勵區縣及業余文藝工作者創作積極性?!笆濉逼陂g,力爭推出在全國有影響的影視劇1—2部、大型文學作品1—2部。
(二)精心打造特色文化活動項目。
繼續做好舞蹈、金錢板、廣場故事會、聲樂、器樂、美術、書法、攝影等特色項目,并在全縣和市級乃至全國推廣,重點推出“何氏三圓琴”特色項目,在縣內中小學推行“何氏三圓琴”興趣活動班,把打造成聞名全國的“小提琴之鄉”。
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一)調整文化產業結構。
加快調整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提高文化產業規?;⒓s化、專業化水平。
1.旅游文化方面:打造集故里文化街區、古城、路孔古鎮等集生態旅游、景觀長廊、歷史文化于一體的海棠之“版清明上河圖”,樹立城市品位的文化地標。充分利用移民客家文化,把盤龍鎮打造成移民客家文化傳承之鎮。
2.文化創意方面:在縣工業園區內辟建文化創意產業園,折扇、陶器、夏布分別在保持原有核心傳統技藝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創意和提升,將有潛質的企業遷入園區內。把培育成為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新基地。做大做強畜牧產品交易市場,通過年豬節、畜牧科技論壇等大型文化活動大力宣傳豬品牌和豬文化,擴大豬在全市乃至全國的知名度,使之成為覆蓋和的交易市場。建設“四寶”地方特色藝術研究所,重點研究地方藝術創意。
3廣播影視方面: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打造廣播、電視品牌欄目,擴大廣播電視吸引力和影響力;遵循國家廣電產業發展政策,加快有線電視數字化建設步伐,增強廣電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社會和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積極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加強互聯網視聽節目管理。
4出版發行方面:發展民營印刷包裝企業,壯大印刷包裝業;加大版權保護力度,保護原創作品,保護權利人的權益,保護文化創新精神。
5動漫游戲方面:積極引進動漫游戲企業,開發動漫游戲產品,啟動我縣動漫游戲業。
(二)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從整體上引導構建“一核、三片”的文化產業總體布局框架?!耙缓恕奔匆?、街道為中心,以“四寶”(夏布、折扇、陶器、豬)為龍頭的文化核心區作為文化行業的承載主體;“三片”即以仁義、吳家、、盤龍為一片,帶動夏布文化產業發展,以廣順、為一片,帶動陶器文化產業發展,以路孔、峰高、雙河、清升、清江為一片,帶動豬文化為主的旅游業發展。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深度合作,積極爭取內江、瀘州、構建三角文化產業帶,推動成為東地區文化產業高地。
(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
積極申辦市級文化產業園,將旅游業與文化產業園相結合,支撐園區和基地建設,擴大對“四寶”的宣傳力度,發揮園區示范效應和拉動作用。
五、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一)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
重點培育廣電、演藝等骨干文化團體。未來幾年扶持200——300家文化創意類微型企業,做大文化企業基數。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催生非公有文化企業蓬勃發展。鼓勵新型文化消費,積極開拓大眾性文化消費,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
(二)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
強化文化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增強發展活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逐步建立單位自主用人、人員自主擇業、政府依法監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體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建立績效考評體系,改革內部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和鼓勵創新的分配制度。
(三)改革文化宏觀管理體制。
利用規劃、投入、準入、監管等手段,加強對文化發展的方向、總量、結構和質量的宏觀調控,提高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按照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裝備配備基礎標準,加強執法機構專業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職能作用,強化市場監管,加大“掃黃打非”力度,維護文化市場秩序和國家文化安全。
六、擴大文化開放交流貿易
(一)拓展文化交流渠道。
充分利用區縣合作、友好城市、商業演出等三個平臺,舉辦文化節、藝術節、各類論壇和各種展覽等活動,推動文化走向全國。大力培育對外文化交流中介機構和文化經紀人,培育固定的演出基地和產品輸出基地。加快文化“請進來”步伐,鼓勵優秀藝術團體、個人等來渝演出。
(二)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建立對外文化交流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名錄,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重點培育金錢板等特色文化項目,深度包裝夏布、折扇、陶器等等文化遺產項目。增強文化活動的影響力。
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著力培養文化領軍人物。
實施“杰出文化人才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扶持計劃”,努力培養德藝雙馨的本土文化領軍人物。充分摸清家底,培養壯大有影響力的有特色的文化文藝人才資源,有針對性的進行政策和資金扶持,到2015年,力爭形成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國家級3人,市級18人,縣級40人。文化領軍人物4人。
把民間文化人才開發納入人才培養工程,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務方面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充分發揮本縣民間文化人才在豐富基層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對文藝社團、民間樂隊、民間民俗傳承人物的管理和指導,組織縣內各文藝社團、民間樂隊參與“唱讀講傳”等健康文化活動。培養30名以上民間文化名人。
歸總文學藝術各界名人,推選評出“近代文化十大名人”和“現代文化十大名人”,向乃至全國進行重點宣傳,提高文化影響力。
(二)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理順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充實我縣宣傳文化部門工作力量,按照六中全會《中共中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中指出的“配好配齊鄉鎮、街道黨委宣傳委員、宣傳干事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專職人員?!迸潺R基層隊伍。支持農村“土才子”、民間藝人擔當“文化義工”,鼓勵老干部、老軍人、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參與基層宣傳文化工作。抓好業務培訓輔導工作,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組織文化館業務干部到街鎮、學校、企事業單位培訓輔導文學、聲樂、戲曲、舞蹈、美術、書法、攝影等文化藝術骨干,充分調動文藝骨干的積極性,豐富活躍當地群眾文化生活。
(三)建立完善人才培訓和激勵機制。
探索建立文化領軍人物和高端人才特殊津貼制度。落實引進高端人才優惠政策。對在文學藝術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化工作者給予表彰獎勵,推動人才表彰的制度化、規范化。每年開展十佳基層宣傳文化工作者、縣優秀宣傳文化干部評選表彰。
八、保障措施
(一)增加政府投入。
縣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建立文化專項資金和基金,保障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重要公共文化活動、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運行、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所需的資金。足額征收文化事業建設費。從城市建設維護費中足額提取每平方米4元的社區文化建設費。按照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至5元標準,編列公共文化服務運行和活動經費。推行公共文化活動項目公開招標和政府采購,確保文化資金投入的合理使用。
(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
繼續貫徹落實國家現行關于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文化企業技術創新,扶持轉制文化企業發展,支持文化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對文化建設經費審計工作。文化建設用地納入土地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優先安排,公共文化設施用地按劃撥方式供地。金融機構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支持,創新貸款融資模式、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可在國家允許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范圍內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完善文化市場準入政策,保障非公有制企業在土地使用、技術創新、財稅政策、融資服務、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國有文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
(三)推進科學化管理。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切實加強對社科理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創作、文化市場、網絡傳播等思想文化陣地的管理,抵御意識形態的滲透,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按照職責明確、方便群眾、規范運行、富有實效的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管理好、使用好,避免閑置浪費。借鑒市內外的先進管理方式、經濟社會領域好的管理辦法,推動管理步入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軌道。
(四)實施科學考核。
制定《縣文化強縣考核指標體系》和完善《縣文化建設重點項目任務考核辦法》、《縣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標準》,健全推動“十二五”時期文化建設目標考核測評體系,并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目標考核,按年度進行分類考核、綜合計分和表彰獎勵。
- 上一篇:領導在投資拉動座談會發言
- 下一篇:全市醫改工作大會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