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衛生站基礎改建工作意見

時間:2022-02-17 03:39:00

導語:村衛生站基礎改建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衛生站基礎改建工作意見

各縣人民政府、州級各部門、海螺溝管理局:

根據《中共州委、州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實施意見》(甘委發〔〕14號),結合我州農牧區村衛生站(室)建設的實際,現就進一步加強全州村衛生站(室)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村衛生站(室)建設的重大意義

村衛生站(室)是農牧區衛生服務網絡的基礎。在全州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級衛生部門的不懈努力,全州三級衛生網絡有了較快的發展,村級衛生組織得到加強,年底,全州已建立村衛生站(室)549個,占行政村總數的25.38%,有鄉村醫生605人。但是,全州村級衛生機構覆蓋率仍然很低,廣大農牧區特別是邊遠農牧區缺醫少藥,甚至無醫無藥的狀況十分突出,群眾看病難、用藥難的問題依然存在,有的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因此,加強村衛生站(室)建設十分必要。各縣、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加強村衛生站(室)建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具體體現,是貫徹落實黨的屆四中全會精神,提高執政能力的具體體現,是關心農牧民疾苦,密切聯系群眾的具體體現。要高度重視,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扎扎實實地抓好建設。

二、村衛生站(室)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村衛生站(室)建設要以黨的大和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州委、州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實施意見》,以解決廣大農村牧區人民群眾看病難和用藥難,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促進廣大農村牧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增強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宗旨,使農牧民群眾享受到就地、就近、及時、有效的疾病診治,得到廉價、方便的醫療服務,疾病得到有效預防,不衛生習慣得到改進,使當地發生的疫情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得到及時的前期救治和上報。

(二)建設原則。按照“統一規劃、整體布局、先難后易、全面推進”的原則,以邊遠分散的村組和無醫無藥的行政村為重點,結合我州地域廣闊和農牧民居住分散的實際,兼顧以下要求:距離鄉(鎮)衛生院所在地5公里以外的行政村應建立村衛生站(室);兩個行政村相距不足5公里的,可以合建一個村衛生站(室);一個行政村由幾個村民組組成,且村民組之間的距離超過5公里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建立兩個村衛生站(室);確實無力在近期內配備鄉村醫生的行政村,可由當地鄉(鎮)衛生院派員兼任鄉村醫生,同時帶教當地村民選擇確定的培養對象,并使其盡快掌握基本的醫療服務技能,具備醫療服務資格。

(三)目標任務。按照國家實施初級衛生保健的民族地區低限標準和建立村衛生站(室)的基本條件,在鞏固已建的549個村衛生站(室)的基礎上,—年,分年度建設500個以上村衛生站(室)。

三、村衛生站(室)建設的資金和使用范圍

村衛生站(室)建設按照“分級負責”原則,每個村衛生站(室),州上投資0.6萬元。其中:業務用房補助0.18萬元,藥品配備0.3萬元,器械配置0.12萬元,村衛生站(室)藥品配備的具體金額由各縣人民政府根據服務對象的多少確定;縣上投入不少于2000元,由衛生部門根據實際安排使用。鼓勵村民投工投勞建設村衛生站(室),鼓勵村民和鄉村醫生多渠道籌資發展村衛生站(室),鼓勵鄉村醫生從個人勞動收入中提取一定資金用于村衛生站(室)的建設和發展。

四、切實加強村衛生站(室)的管理

(一)村衛生站(室)的性質。全州村衛生站(室)均屬個體性質,州、縣投資部分屬集體所有。但衛生部門在醫療衛生機構分類定性登記注冊時,應按照扶持和鼓勵的原則作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登記注冊。

(二)村衛生站(室)的基本職責。村衛生站(室)在縣衛生部門、鄉衛生院,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指導和管理下,承擔為當地群眾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責任;履行疾病預防、計劃免疫接種、衛生知識宣傳的義務;進行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初期救治、登記、上報,為當地群眾提供就地、就近、方便、及時和有效的基本醫療服務。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的村衛生站(室)要開設中、藏醫藥服務。

(三)管理模式。村衛生站(室)的業務管理由縣衛生部門和所在鄉(鎮)衛生院負責,其他管理由鄉(鎮)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員會負責。

(四)藥品管理。村衛生站(室)的藥品由縣衛生協會統一采購并配送至所在鄉(鎮)衛生院,所在鄉(鎮)衛生院按村衛生站(室)呈報的藥品使用計劃分期配送。村衛生站(室)產生的報損藥品和失效藥品,不屬鄉村醫生自身原因造成的由縣衛生協會給予補充。藥品使用管理由縣衛生協會和鄉(鎮)衛生院負責,藥品質量監管由縣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村衛生站(室)不允許自行采購藥品。

(五)財務管理。村衛生站(室)實行財務公開制度,每半年向村民委員會報告并向村民公布財務收支情況。必須按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重大疾病救助制度的相關規定履行職責和義務。如鄉村醫生個人經營和管理不善致使村衛生站(室)倒閉或停業,鄉村醫生要賠償政府投資和村民集資,賠償額不得少于政府投資和村民集資的總額。鄉村醫生可以根據物價部門核定的價格向服務對象收取出診費、診療費和藥品批零價差。

五、認真做好鄉村醫生的配備培養和管理工作

(一)配備。每個村衛生站(室)必須配備一名鄉村醫生。鄉村醫生由當地村民委員會推薦,縣衛生部門聘請。鄉村醫生的年齡應在25歲以上,家庭經濟條件在當地屬中等以上水平,身體健康,思想進步,有奉獻精神。

(二)培養。鄉村醫生的培養由縣衛生部門組織。前期培訓應集中在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進行,培訓時間根據不同對象確定,但不得少于2個月;后期培訓在當地鄉(鎮)衛生院進行,以實習方式為主。培訓內容以西醫和中、藏醫基礎知識為主,兼顧衛生防疫和產、兒科急救。要整合培訓資源,相關部門密切配合。

(三)執業資格和范圍。鄉村醫生在崗執業應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執業許可和執業范圍由縣衛生行政部門核準。

(四)報酬。鄉村醫生由州、縣財政給予勞務補助,每人每月40元(州20元、縣20元),執業服務過程中除藥品成本以外的其他收入歸個人所有。

村衛生站(室)的管理辦法由州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建設方案和管理細則由各縣人民政府按照切合實際,符合需要,因地制宜,方便群眾的原則制定,并報送州衛生局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