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監管若干意見
時間:2022-03-14 10:27:00
導語:建筑材料監管若干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加強民用建筑新建、改造過程中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的質量監督管理,確保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所使用的節能降耗材料和產品符合標準要求,達到節能降耗實際效果,根據《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和國家住建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關于加強建筑節能材料和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通知》等法規、規章要求,現就加強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質量監管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質量監管的重要意義
建設領域節能降耗是全社會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合格的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用于工程建設,是保證建筑節能效果的首要因素和關鍵環節,也是促進節約集約利用能源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國家、省加快建設領域節能降耗部署,大力推廣應用新型建筑節能材料和產品,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推廣應用過程中逐漸暴露一些問題:有的生產企業不按產品標準組織生產;有的建材市場經銷商非法經營無產品名稱、無廠名、無廠址(以下簡稱“三無”)的節能材料和產品;有的建設工程違規購買和使用質量不合格的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這些行為擾亂了節能降耗建筑材料和產品正常使用秩序,也給建設工程質量特別是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帶來嚴重影響。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當前抓好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這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狠抓落實,務見實效。
二、切實抓好建筑節能材料和產品在各環節的監督和管理
(一)建立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備案、登記、公示制度。市城鄉建設部門要根據上級規定和我市建設領域節能降耗建筑材料和產品的使用情況,制定適合本地實際的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的推廣目錄,研究制定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登記備案管理辦法。對建筑工程使用的節能降耗建筑材料和產品,經現場考察和產品鑒定,在質量合格和手續齊全的前提下,由市城鄉建設主管部門進行備案、登記、公示。
(二)規范建設工程各方主體嚴格履行職責。建設工程必須采購和使用質量合格、手續齊備的節能降耗建筑材料和產品,建設單位(房地產開發商)不得使用不符合標準規范要求的節能降耗建筑材料和產品;設計單位不得設計不符合標準規范及國家明令淘汰的材料和產品;施工單位應當對進入施工現場的材料和產品進行查驗,不符合施工圖設計文件要求的,不得進場使用,并按照有關施工質量驗收規程要求進行產品抽樣,由通過國家實驗室資質認定的檢測機構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工程監理單位要組織對進場材料和產品見證取樣,簽字驗收,未經監理工程師簽字的,不得在建筑上使用或者安裝;建設工程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和產品,有關部門不得通過竣工驗收備案。
(三)把握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監管重點。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主要包括墻體屋面保溫材料及其輔料、節能門窗幕墻及其型材附件,建筑玻璃、采暖、防水、節水、空調、通風、電料、照明、陶瓷、石材、熱水供應、衛生潔具、建筑用鋼以及水泥、混凝土、砂漿及其輔料和制品等。城鄉建設部門要會同質監、工商等部門,加強對當地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產品使用情況的監管,對生產企業不按照材料、產品標準組織生產,建材市場銷售“三無”材料、產品,建筑工程采購和使用不合格材料、產品的,要堅決查處,依法處理。
三、建立建筑節能材料和產品質量監管的長效機制
(一)建立監督檢查聯動機制。由城鄉建設部門牽頭,組織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和標準,針對建筑節能材料和產品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存在的質量突出問題進行聯合檢查,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產品質量抽查、監測和專項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產品質量問題。
(二)落實市場信用分類監管制度。城鄉建設部門要建立節能降耗建筑材料和產品的信用分類管理機制,按照企業違法違規程度和頻次,對違反規定的節能降耗建筑材料和產品生產、經銷企業以及建設工程使用單位進行不良信譽記錄,對違法違規企業信息及時予以通報,并限制或禁止其參加建設工程材料投標。對一定時期內未出現不良記錄的守法企業建立企業優良信譽記錄,并予以公示。
(三)建立服務、輿論監督和考核評價機制。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要及時編制配套相關技術規程和標準圖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工程應用質量水平。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建筑節能材料和產品在生產、使用等環節相關人員的技術培訓及指導。鼓勵節能降耗建筑材料、產品生產和經銷企業成立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制訂會員章程,加強行業的產品質量自律和價格自律,制止低價惡性競爭等不良行為。同時,充分利用各種媒體資源,對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的生產、經銷企業和使用單位的質量情況及時進行公示,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指導公眾增強對節能降耗類建筑材料和產品的質量識別能力。
- 上一篇:廣播電視新聞系學生實踐能力鍛煉
- 下一篇:廣播電視新聞與網絡媒體融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