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局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意見

時間:2022-03-26 04:28:00

導語:工商管理局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商管理局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屆黨代會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建設“四個”,推進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促進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結合農村、農民、農業發展實際,現就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準入扶農,大力培育農村市場主體

1、放寬名稱登記。對從事個體經營的涉農經營戶,允許單獨使用市轄區域的行政區劃,允許名稱中使用阿拉伯數字;對已注銷的個體戶名稱,取消自注銷之日起三年后方可再次申請使用的規定,從注銷之日起即可再次申請使用。

2、放寬注冊登記。對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承包開發荒山、荒地、荒灘和退耕還林、還草,從事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的,可自愿辦理工商登記,家庭式種植業、養殖業經營戶可自愿工商登記。對農村從事商業零售、修理服務、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前置許可行業外,可免費工商登記。

3、放寬出資登記。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經營者,允許以與生產經營相關的苗木、牲畜經評估作價后出資。對以農業技術出資的,技術出資可達注冊資本的70%。

4、放寬經營場所登記。允許有固定場所的個體戶和各類企業,在農村開展除前置許可行業外的可流動銷售活動和修理服務,辦理營業執照時,可在經營場所項目同時標注固定經營場所和流動區域。

5、放寬糧食經營。對年收購量低于50噸的個體工商戶,在農村從事糧食銷售、儲存、運輸、加工等經營活動的,登記注冊時不再提交糧食收購許可證。

6、拓寬農資經營渠道。鼓勵供銷合作社、大型農資企業、農業“三站”等開展農資連鎖經營。允許郵政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利用網點從事連鎖配送、經營等涉農服務。

7、實行籌建登記。對國家支持鼓勵的涉農生產經營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投產。對建設周期長,在籌建過程中方可具備生產經營條件的(涉及環保、節能項目除外),可進行籌建登記,經營范圍核定為:XX項目的籌建,核發有效期為一年的營業執照。

8、實行試營業。對返鄉農民工、農民工、農村退役士兵、兩勞釋放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除前置許可行業外,允許試營業六個月,試營業期內不辦理營業執照,試營業期滿繼續經營的,按規定辦理相關證照。

9、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單位、涉農龍頭企業、農村種養大戶、農村個體工商戶、農村經紀人等申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資。對申請辦理注冊登記的,不限注冊資本,免于提交驗資報告、免于年度檢驗、免交注冊登記費用,對違反工商法規的行為,責令改正,免于處罰。

10、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依托地方優勢產業,按照市場需求,大力培育農村市場經紀人,實行備案管理。不限制農村經紀人的經營范圍,既可以從事居間和行紀,又可直接從事農產品購銷。

二、商標興農,著力提高農業企業市場化能力

11、實行“一所一品”。注重培育農產品商標,以縣市局或者基層工商所為單位,建立地理標志和農產品馳名商標培育聯系點,制定地理標志和農產品馳名商標發展計劃,大力培育涉農商標,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效。每個農村工商所每年至少要引導申報注冊5件以上涉農商標。

12、建立名商標梯次培育計劃。突出區域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薦一批”的原則,依次確定市知名商標、省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的重點培育目標,建立商標梯次發展模式,并實現局領導負責的“一對一”服務責任制。

13、指導農業及農產品附屬產業發展商標。對農業企業(產品)及其延伸企業(產品)、深加工企業(產品)進行調查摸底,幫助制定商標發展計劃,抓住重點企業和產品,實施商標發展“一條龍”服務,組織申報、注冊一批“農”字頭系列商標和保護性商標。

14、突破性發展農產品重點商標。進一步引導、幫助做好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的培育和申請注冊工作。積極指導、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專業大戶品牌經營,推廣“公司+商標+農戶(合作社)”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扶持培育一批“名、特、優、新、稀”地理標志商標,幫助其申請注冊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重挖掘本地“老”字號商標和具有地域人文特色、歷史淵源的商標。每個縣(市)區局每年至少要組織申報地理標志商標2件以上,并爭取實現集體商標、證明商標“零”的突破。

15、強化涉農商標及其資源保護。對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點市場實施重點監控,對侵犯農產品商標、地理標志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實施嚴厲打擊,對危害嚴重、社會影響大的侵權案件將及時曝光。及時引導市場主體(組織)防止、制止商標惡意搶注,保護區域商標資源,維護好商標資源權益人(潛在權益人)的正當權益。

16、強化農產品商標綜合運用。有針對性組織金融、評估等部門,啟動農產品商標評估、質押、融資業務,共同開發名商標、重點商標的市場價值和潛在效益,促進商標的資本化運作,真正把農業商標的“知識產權”轉化為農業“資本產權”。

三、合同幫農,努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17、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依托龍頭企業,大力推行由公司牽頭、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的“公司+農戶”模式;在特色產業的主產區,推行由龍頭公司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依托中介流通組織,推行由經銷公司、經紀人、客商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的“公司+經紀人+農戶”模式;依托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牽線搭橋,推行“公司+協會+農戶”模式。

18、引導和支持農超對接。以大型超市(集貿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依托,在市區選擇10家,縣(市)選擇1家,搭建農超對接平臺,指導農戶和商家簽訂協議,構建產銷一體化鏈條,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共贏。

19、推廣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對輻射面較廣的重點涉農經營活動,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與行業主管部門聯合制定專業合同示范文本,并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推廣使用,規范合同行為,避免出現合同糾紛,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h(市)區工商局對轄區重點涉農企業合同示范文本使用率要達到90%以上。

20、服務涉農主體融資解困。允許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將現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進行動產抵押登記,解決生產經營中的資金瓶頸,推動涉農主體動產資本化運作。

21、建立涉農合同格式條款備案機制。各縣(市)區局對于本轄區涉農企業、中間組織提供的涉農合同采用格式條款(合同訂單)的,實行備案管理??h(市)區工商局對轄區涉農合同格式條款備案率要達到100%。

22、建立涉農合同訂單審查制度。每個基層工商所確定專人,負責轄區涉農合同訂單的審查,規范經營活動中的合同行為。對龍頭涉農企業的合同簽訂、履行,派專人全程跟蹤服務,減少或避免因合同條款不完善導致的合同糾紛。

23、建立涉農合同爭議調解制度。以基層工商所為單位,結合涉農合同爭議的特點,建立和完善涉農合同爭議調解程序,及時、便捷、高效地解決涉農合同爭議,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24、建立涉農合同專項檢查制度。結合春耕、夏種、秋播三個時段,在全市開展農業訂單合同簽約和履約情況專項檢查,對設置陷阱、加大違約責任、騙取保證金等利用涉農合同進行欺詐的行為,加大打擊力度,確保農民合同權益不受侵害。

25、建立涉農合同案件查辦制度。對利用涉農合同侵害當事人權益的違法行為,做到快查、快辦、快結。對跨區域的涉農合同案件需協查的,及時上報市局協調查處。對社會影響較大的涉農合同欺詐案件,在查處的同時,通過媒體及時公布信息,提高涉農主體的防范意識。

26、培育和發展一批“守合同重信用”涉農企業,定期開展“守合同重信用”涉農企業申報活動,對“守合同重信用”涉農企業在媒體和紅盾信息網上進行公示,擴大其知名度,提高其信譽度。

四、維權護農,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27、強化農資市場的日常監管。加強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具及零配件等農資市場的監管,對農資生產、銷售相對集中的地區及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集散地,按照市場巡查痕跡化監管要求,實行零距離監管,做好監管痕跡記錄。

28、加強農資商品的質量監測工作。結合“紅盾護農”行動,在春耕、夏種、秋播等時段,開展農資質量監測;在重點農資集散地和農資市場,對不同農資品種實行產品質量定期檢測;對群眾反映較多、問題突出的市場、經營戶實施重點監測。對農資質量監測結果和處理意見,及時在媒體進行公示,定期和不定期農資市場預警信息,確保上市農資商品質量。

29、加大對農資廣告的監管力度。加強對種子、化肥、農藥和農機具廣告的監管力度,從嚴查處國家禁止生產、銷售的農資商品廣告的違法行為,強化對農資廣告環節的監管,防止虛假違法廣告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向農村傳播,加大對虛假違法農資廣告的整治力度。

30、實行重點案件掛牌督辦制度。對群眾反映強烈、造成重大農業生產事故、涉及面廣的制售假劣農資案件,實行掛牌督辦,加強跟蹤指導,協調有關地方和部門聯合查處,及時解決案件查處中存在的問題或遇到的困難。

31、完善農資監管長效機制。認真落實《農資市場監督管理工作規范》,督促和幫助農資經營戶建立健全進銷貨臺帳制度、“兩賬兩票一卡一書”制度、種子留樣備查公示制度、種子生產經營檔案制度、不合格農資商品退市召回制度,實現農資商品的可追溯管理。

32、實行農資經營戶信用分類監管。根據農資市場主體資格、商業信用、合同履約率、經營行為、消費者投訴等相關信息,結合農資質量監督抽檢結果,建立農資經營戶信用檔案,實施信用分類監管。

33、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充分發揮投訴舉報網絡作用,對投訴做到“有訴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同時,在鄉鎮、村組設立消費者維權工作站,對涉農投訴舉報和糾紛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及時有效維護農民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