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五大產業振興規劃意見
時間:2022-05-01 09:56:00
導語:市政府五大產業振興規劃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縣(區)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北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事業單位,市屬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駐各單位:
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蔬菜等五大產業振興規劃的指導意見》要求,立足我市實際,著眼于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突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推動我市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全市蔬菜、漁業、畜牧、果業、苗木花卉五大產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五大產業振興的重大意義
國務院批復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按照高效、生態、創新的原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節水農業,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蔬菜、漁業、畜牧、果業、苗木花卉等產業,是我市傳統的特色優勢產業,也是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10年,全市五大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5%以上,對農民收入的貢獻份額超過33%。五大產業在農業領域的主導地位和引領作用越來越突出。同時,我市農業五大產業發展也面臨嚴峻形勢,產業的區域競爭越來越激烈,部分產業和品種優勢受到挑戰;結構層次偏低、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進一步顯現。推進農業五大產業振興,對加快培植高效生態農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振興五大產業作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抓出成效。
二、總體要求和任務目標
(一)總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以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黃河三角洲生態畜牧業示范園區、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目標,按照市委“123456”的總體發展布局和“49”字工作方針,突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這一主線,“糧豐林茂、北國江南”這一品牌,圍繞重點園區、重點品牌、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四大重點”,健全扶持政策,強化科技引領,完善科學管理,創新工作機制,擴大招商引資,著力打造品牌,努力拓展產業鏈條,實現規模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全面提升產業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
(二)基本原則。堅持高端定位,推進產業升級,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明確主攻方向;堅持科技先行,創新發展動力,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力度,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堅持市場引導,完善工作機制,搞好示范帶動,進一步健全政策支持體系;堅持統籌兼顧,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快五大產業振興,促進農業全面發展。
(三)任務目標。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一批以五大產業綜合提升為主體的高標準生產基地和園區,扶持一批知名品牌,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能力明顯加強,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明顯提升,生態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將我市打造成為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規劃到2015年,五大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農民通過五大產業振興年人均收入增加2500元以上。
三、五大產業振興重點
(一)蔬菜產業。通過政策扶持,重點推進,加快發展,全面提升蔬菜產業檔次水平。在全國蔬菜區域重點規劃縣博興縣和惠民縣的基礎上,把城區縣、經濟開發區、高新區作為市重點生產縣(區)。食用菌生產重點培植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惠民縣、城區食用菌基地,鄒平芳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惠民縣松源食用菌、市食用菌推廣中心等一批科研、工廠化生產項目。推廣標準化基地生產模式,全面實行標準化生產,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市,到2015年三分之一的縣(區)、二分之一的鄉(鎮、辦)發展有機蔬菜、食用菌生產,形成以綠色食品主流消費、有機食品面向高端的市場供給格局。加快龍頭企業發展,通過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帶動農民增收。以鄒平山藥、博興富硒西紅柿、惠民無籽西瓜為重點,開展品質改良和開發利用,精心打造蔬菜名牌,推行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和品牌化銷售,充分放大品牌效應。到2015年,蔬菜(含瓜類)播種面積穩定在80萬畝,總產量260萬噸以上,產值50億元。重點培植5個重點縣(區),40個重點鄉鎮,1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60個標準化生產基地。蔬菜貯藏、加工企業達到30家,年加工能力達到50萬噸。創建和培育省級以上蔬菜品牌10個以上。農民人均蔬菜純收入增加700元。全市建設55家蔬菜等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交易能力達到160萬噸。
(二)漁業。加快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漁業經濟區建設,大力實施現代漁業“3·20工程”(新改建、擴建海水標準化池塘20萬畝,內陸標準化池塘養殖面積達到20萬畝,建設高標準海水工廠化養殖設施20萬平方米),漁業龍頭企業建設“雙百工程”(建設漁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100家以上,實現產值100億元以上),漁業科技“3·10工程”(引進培育10個生長性狀優良、效益顯著的漁業優良品種,引進推廣10個技術領先、增產增效顯著的漁業新技術,重點培育10個市場認知度高、前景廣闊的水產品品牌),構建現代漁業“四六五一”發展框架(建設四大水產健康養殖區、六大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五大水產品貿易基地和一個現代漁港體系),完成由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跨越,實現漁業振興目標。
到2015年全市實現水產養殖面積17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5萬噸,漁業總產值實現220億元。漁民人均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
(三)畜牧業。以打造黃河三角洲現代畜牧業示范基地為目標,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品牌畜牧業為重點,扎實推進優質牧草生產與草地保護開發利用、優勢畜禽品種生態養殖提升等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產業加工增值能力,實現畜牧業全面振興。2015年全市存欄奶牛10萬頭,出欄肉牛80萬頭、生豬300萬頭、肉羊200萬只、家禽3億只。畜產品產量達到155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12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年提高1.5個百分點。新建和擴建大型生豬、肉牛肉羊、肉禽屠宰加工企業30家,總屠宰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畜產品加工產值280億元;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認證40個;種畜禽場達到80個,年可提供商品畜禽種苗4.2億頭(只);創建市級以上現代畜牧業示范區30個,全市畜禽標準化規模化飼養比重達到90%以上;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制基本建立,公共衛生、產品質量、生態環境三大安全得到保障,初步建立起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
(四)果業。積極轉變果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生產體系、科技支撐體系、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產業化經營體系,全面提升果業科技含量和整體素質,把初步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果品生產、加工和出口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市果園面積達到160萬畝,果品產量120萬噸,果業產值達到50億元;果樹良種使用率達到80%以上;建立沾化冬棗、無棣小棗、陽信鴨梨、鄒平水杏、惠民蜜桃5處果樹種質資源圃;名優果品批量進入國際市場,果品出口量占果品總產的6%;實現全市農民人均果品增收450元。
(五)苗木花卉產業。加大林木種質資源保護與良種繁育力度,收集和保存一批白蠟、楊樹、柳樹、冬棗、蘋果、觀賞花木等良種資源,培育出大量的林果良種繁殖材料和良種壯苗,以適應林業生產的不同需求,促進良種化進程。以黃河以南三縣為主,建設速生用材樹種和園林綠化樹種良種基地2萬畝;以沾化、無棣為主,建設耐鹽樹種和園林綠化樹種良種基地1萬畝;以黃河沿岸為中心,建設生態綠化樹種和蘋果良種基地2萬畝;以城關鎮為中心,建設鴨梨良種基地0.3萬畝;以為中心,建設冬棗良種基地1萬畝;以為中心,建設金絲小棗良種基地1萬畝。以現有的惠民皂戶李、花木交易市場為依托,進一步擴大經營范圍和規模,輻射帶動周邊縣(區)花木交易市場的建設。到2015年,全市苗木花卉栽培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保護地栽培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苗木花卉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制定促進五大產業振興的財政扶持政策,綜合運用補助、貼息、擔保、以獎代補等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市財政將在整合現有資金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重點支持良種繁育、技術推廣、基地開發、園區建設、示范項目、特色產品和名牌培育等。各縣(區)政府也要加大財政投入,明確支持重點。按照分級負責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市場引導、政府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五大產業振興投融資機制,優化招商引資政策,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五大產業振興。加強對建設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確保發揮最大效益。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和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意見》(政發〔2009〕14號)精神,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規模效益,推動五大產業發展。
(二)突出項目支撐。
一要抓好重大建設項目策劃和儲備。各縣(區)和有關單位都要積極策劃、儲備項目,充實、調整項目儲備庫。按照建設程序積極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努力落實建設條件。
二要全力做好爭取工作。抓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抓住國家、省不斷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的機遇,緊緊圍繞上級資金的支持重點,準確掌握國家和省每一批資金安排的信息,及早做好相關工作,有針對性地選擇好項目,爭取國家和省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
三要扎實做好項目實施工作。要按照項目規劃要求,嚴格實施程序,嚴格標準質量,確保建一處成一處,發揮項目最大效益。
(三)強化金融支持。駐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五大產業振興的信貸支持,區域內涉農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支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并將這項指標納入對金融機構考核范圍。結合我市銀企合作促進會,每年組織一次銀企對接,重點扶持五大產業基地、標準化園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引導五大產業的龍頭企業規范發展,指導具備條件的企業搶灘資本市場,為企業做大做強搭建融資平臺。積極引導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大對全市蔬菜等五大產業相關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
(四)突出科技創新。充分發揮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產業現代技術研究院、各級各類實驗室等科技資源的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高新技術研究,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其核心競爭能力。發揮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輻射作用,帶動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發展,以體制創新和信息化技術應用推進五大產業高效生態發展,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對促進五大產業發展的科技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優先立項。加大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實施力度,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創新推廣機制,加大先進適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力度,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提高新技術對五大產業發展的貢獻率。發揮各級各類星火培訓學校、培訓基地的作用,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新型農民,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提高核心競爭力,豐富產業技術儲備,提升產業科技含量。
(五)強化質量安全。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規模化建設,引導扶持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簡稱“三品一標”)認證,推行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及質量追溯制度。加強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大產品檢驗檢測力度,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管,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六)健全市場體系。根據城鄉體系空間布局特點,按照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的原則,規劃建設具有全國性、區域性的產地、集散地批發市場,推進現有市場的升級改造。規劃建設商品產地型、具有現代功能的新型商品市場,逐步構建農村商業網點體系,引導和擴大農村消費,搞活農村商品流通。加快農村現代流通網絡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新型流通業態向農村延伸發展,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銷系統、郵政物流、交通運輸、大型商貿、龍頭企業等五大流通網絡,建立安全暢通、便捷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積極引導大型綜合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零售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的產銷聯盟,搭建農超對接平臺。引導農產品物流企業改造升級,推動其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建設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的冷鏈系統和物流配送系統。加強農產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展和創新農產品拍賣、經紀人、網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推動與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和批發交易市場的網絡融合、資源共享,不斷提高信息搜集、研究、、預測、預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七)培育經營主體。積極引導發展專業村、鎮,大力發展產業園區。放寬涉農企業登記注冊政策,引導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購銷、加工企業冠省級區劃名稱,支持其擴大經營范圍。大力支持農民興辦個體工商戶,落實“試營業”制度,試營業登記不收取任何費用,不納入驗照管理。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加工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的,一律不受出資金額限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區域性產業協會,支持農民成員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承包經營權、海域使用權、水域灘涂養殖使用權出資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股東登記注冊公司,壯大經營實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業開展經營和提供服務。支持農村經紀人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
(八)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成立市五大產業振興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發改委、財政局、農業局、海洋與漁業局、林業局、畜牧獸醫局、工商局、質監局、科技局、服務業發展局、金融證券辦、銀監局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負責五大產業振興工作的調度、督導,各主管部門負責規劃的指導和落實。進一步研究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統籌協調產業振興規劃的組織實施。完善五大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并納入各級政府考核體系。各縣(區)要把五大產業振興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農業產業振興規劃,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突出發展重點,強化工作措施,確保五大產業振興取得實效。
- 上一篇:市政府造林綠化工作意見
- 下一篇:區林業局城市發展整改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