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造林綠化工作意見

時間:2022-05-01 09:41:00

導語:市政府造林綠化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政府造林綠化工作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州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北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事業單位,市屬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駐各單位:

為加快造林綠化機制創新步伐,全面提升全市生態建設水平,大力推進造林綠化機制創新,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林業經營機制,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造林綠化機制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市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的主戰場和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生態環境是我市“兩區”開發面臨的重要任務。近幾年來,我市以打造“四環五海·生態州”和“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為目標定位,以綠色通道和生態林場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為突破口,全面開展林水會戰,林業生態建設發展速度快、建設成效明顯。但是,還存在綠化機制不活、政策落實不到位、建設資金短缺等問題,導致造林成活保存率偏低,林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充分認識造林機制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機制創新力度,推動林業生態建設持續快速發展。

二、總體思路和任務目標

(一)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增加林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措并舉,保障有力”的造林綠化機制,明確林地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堅持責、權、利相統一,誰經營、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調動全社會力量,促進林業快速健康發展,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任務目標。實現24條干線道路綠色通道綠化。目前,正在規劃建設的7處生態林場要逐步納入綠化機制創新范圍。

三、造林綠化機制創新的關鍵環節

(一)創新管理機制。全面創新造林綠化管理體制,重點是創新國省道、高速公路等干線道路通道綠化和生態林場建設造林綠化管理機制。對全市所有24條國省道、高速公路綠色通道綠化林地和生態林場建設林地,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全面實行政府租賃、承包土地造林。加快推進公司化造林發展步伐,市黃河三角洲林業發展有限公司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搞好運作,各縣(區)要引導鼓勵龍頭企業等領辦創辦造林公司,共同參與綠色通道等重點工程的造林、管護及投融資等。承包、租賃土地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進行。土地租金及各項補償要及時到位,保證農民利益和農村社會穩定。縣(區)政府要將干線道路綠色通道林帶和生態林場土地劃定為林地,落實使用權,核發林權證。要逐步建立林地流轉機制,實現市場配置林地資源。

(二)創新經營機制。實行專業隊伍造林,是提高造林成活保存率、保障造林規劃順利實施的有效手段。干線道路綠色通道林帶用地由政府租賃或承包后,全面引入市場機制,實行公開招投標,選擇有三級以上資質的專業綠化公司造林,聘請專業監理公司進行施工監理。綠化工程招投標,要通過招投標公告等形式,在全社會范圍公布綠化工程信息。綠化招投標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實行陽光操作。監察部門要對重點綠化工程招投標實行全程監督,林業部門跟蹤督查造林質量,確保按規劃標準質量完成造林。

(三)創新管護機制。各級政府要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林木管護機制。干線道路綠色通道和生態林場造林完成后,通過招投標方式,選擇專業護林公司或建立專業護林隊伍,用城市園林綠化管理辦法管理綠色通道林帶和生態林場造林。護林員工資等林木管護費用,采取“生態補償金拿一塊、政府投入補一塊、林木受益者籌一塊”的辦法解決。市政府確定,逐步將國省道和高速公路綠色通道林帶納入市、縣兩級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各縣(區)要建立縣級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逐步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

(四)提高造林標準。結合造林綠化機制創新,科學制定綠色通道和生態林場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規劃,高起點、高檔次、高標準,結合實際,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配置造林樹種,注重栽培效果和樹種的適應性。要采取混交模式造林,混交林比例不小于30%。科學選用良種、壯苗、大苗造林,綠色通道和生態林場造林喬木樹種苗木胸徑要達到2.5厘米以上。搞好整地澆水等措施,確保造林成活率。國省道和高速公路綠色通道林帶,每側寬度要達到50米以上,沿林帶外沿挖上口1.5米以上的界溝。重鹽堿路段綠化要搞好工程措施,采取淋堿洗鹽等技術,選用耐鹽堿樹種造林。生態林場相對集中連片,形成規模,每處林場規劃面積不少于1.5萬畝,新造林面積不少于1萬畝。

(五)分步實施新機制造林。全市24條干線道路適宜綠化的林帶總長度(單側)1268公里,面積9.51萬畝,其中已完成綠化的林帶長度758公里,須補植完善的林帶長度284.9公里,尚未綠化的空檔斷帶林帶長度225.1公里。本著“積極穩妥、分步實施、漸次推開”的原則,今冬明春對須補植完善的284.9公里林帶和225.1公里尚未綠化的空檔斷帶林帶,總綠化面積3.60萬畝,全面實施新機制造林;對于已完成綠化的758公里干線道路綠色通道林帶,在搞好管護的基礎上,按照逐步更新的原則,1—3年內全面展開新機制造林。對于生態林場建設,凡經過驗收合格的,落實獎補資金。

四、造林綠化機制創新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創新精神,鼓勵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各縣(區)政府要成立領導小組,加強對造林綠化機制創新工作的領導、協調和管理。重大問題和重點工作,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專題研究,精心部署,督促落實。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林業主管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制定工作方案,指導造林綠化機制創新工作開展。財政、農業、水利、交通運輸、國土資源、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配合,確保綠色通道和生態林場造林綠化機制創新工作順利實施。

(二)加強宣傳發動。通過召開動員會、現場會等多種方式,在全社會范圍內宣傳造林綠化機制創新的重要意義和對林業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開辟宣傳專欄,全方位宣傳造林綠化新機制、新政策、新辦法,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綠化機制創新的實質和內涵,主動支持和參與造林綠化工作。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同志特別是基層領導同志對綠化機制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各級林業部門要積極開展本系統的宣傳與培訓,切實提高廣大干部職工的政策水平和指導創新工作的能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結合我市實際,采取市、縣(區)、鄉(鎮、辦)聯動,多部門配合的辦法,分渠道增加投入,落實造林綠化資金。干線道路綠色通道造林土地的租賃資金,由各級財政承擔。2012—2014年,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當年考核合格的縣(區)給予獎補。要通過提高造林公司效益,逐步減少政府對造林土地承包租賃資金的獎補投入。鼓勵縣(區)將林地使用權整合配置,采取林權抵押貸款等方式解決造林資金不足問題。同時,各縣(區)要積極探索建立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與全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確保綠化工程建設順利實施。各級林業、交通運輸、水利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責任,多方爭取、籌措、安排相應的資金用于綠色通道和生態林場建設。要積極爭取將綠色通道、生態林場等列入國家和省重點支持項目,爭取上級投入。要鼓勵社會各界采取“捐資造林”、“紀念林”等形式投入林業建設。

(四)加強監督考核。要繼續把綠色通道、生態林場建設等重點工程作為林水會戰考核的主要內容,并將綠化機制創新作為考核驗收的重點,加大考核督導力度。要建立造林責任追究制度,凡造林成活率達不到85%以上的縣(區),按比例予以扣減獎補資金。各級政府督查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對綠化機制創新工作情況進行督查。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抓住重點,扎實推進,確保綠化機制創新工作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