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師資隊伍建設意見

時間:2022-05-21 12:02:00

導語:市區師資隊伍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區師資隊伍建設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門:

為加強中小學(含幼兒園,下同)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建設教育強市,根據《教育法》、《教師法》等教育法律法規和《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陜政發〔2010〕50號)等文件精神,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健全管理制度,優化資源配置

(一)理順管理體制。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同級人民政府主管教師工作的職能部門,依法履行對教師的資格認定、招聘錄用、職務評聘、培養培訓、調配交流、考核獎懲和檔案管理等相關職能。編制、人社等部門負責宏觀指導和監督。

(二)加強編制管理。教師的調配、補充應在編制部門核定的編制內進行。嚴格執行編制標準,配足各學科教師,保證開齊開足課程。編制部門在總量控制、動態管理的原則下,根據布局調整、自然減員等因素,結合學校實際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意見,及時調劑學校編制。制定編制計劃時,應向農村學校和特殊教育傾斜。根據課程改革、學前教育發展、寄宿制學校后勤服務和安全保障等需要,按有關規定增加相應編制。嚴禁聘用代課人員。

(三)規范準入制度。按照“有編即補、凡進必考、擇優錄用”和“國標、省考、縣選、校用”的原則招聘教師,優先聘用“免費師范生”、“特崗計劃”、“農村碩士計劃”和定向培養教師(含幼師等)及重點院校的師范類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市外具有中學高級以上職稱人員和高層次優秀教育人才,可由教育、人社、編制等部門,依據有關規定采取靈活適當的方式進行招聘。鼓勵男性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任教。新任教師必須到農村中小學校任教2年,并作為今后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的必要條件。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和5年一輪定期登記制度,嚴禁聘用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擔任專任教師。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轄區內教師的調配。跨縣區調配、聘用教師,由教育行政部門提出意見,報編制、人社等部門按人事管理程序審批辦理。調入市直中學、小學的教師,其初始學歷必須分別具備全日制國民教育本科、大專及以上學歷。

(四)創新退出機制。對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教師,應及時為其辦理退休手續。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50周歲,因身體原因不能堅持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可自愿申請提前離崗,享受在職工資待遇,不再占編占崗(含專業技術職務崗位),到規定退休年齡時辦理退休手續。對長期占編不在崗人員,按規定解聘或辭退。對過去聘用的不具備教師資格和不適合在教師崗位上工作的人員,縣區政府負責妥善調整到其他系統的合適崗位。

(五)建立交流制度。各縣區每個聘期(3年)應安排教師總數10%-15%的比例,在縣域內校際交流輪崗。一個聘期結束后方可安排下一輪交流輪崗。45周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原則上都要交流。交流期間人事關系不變,考核、建檔由交流學校負責。開展教育對口支援,鼓勵中小學高級教師、骨干教師、拔尖人才、“一五二”人才、特級教師參加支教工作。支教期限原則上為2年,期間由同級財政給予一定補助,并在職稱評審和評優樹模中優先考慮。城鎮中小學教師在評聘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時,原則上要有2年以上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

二、加強教師教育,提高隊伍素質

(六)重視師德建設。全面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加強教師準入、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師德師風教育,建立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督評價體系,完善師德承諾、考核制度。每學年開展一次師德師風測評,測評結果進入教師業務檔案,作為年度考核重要內容。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師德建設成效作為學校和校長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師德問題嚴重且造成惡劣影響的,教育行政部門須對學校校長和當事人問責。大力開展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和優秀輔導員等評選表彰活動。嚴肅查處體罰學生、有償家教、推銷教輔資料等師德缺失行為。

(七)強化培養培訓。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制訂教師教育規劃和年度培訓計劃,通過集中培訓、委托培養、掛職學習和出境考察學習等方式,加強對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業務培訓。每5年開展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對教師進行每人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做好中小學富余教師從事學前教育的轉崗培訓。教師培訓要向農村傾斜,向薄弱學校傾斜。加強校本研修,落實校長和教師的責任。鼓勵和支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多渠道、多形式參加學歷教育,對計劃內在職教師參加提高培訓并取得畢業證書的,給予一定的補助和獎勵。到2020年,全市小學和幼兒教師具有專科及以上、初中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分別達到95%和90%以上,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教師達到規定學歷且研究生以上學歷(學位)達到15%以上。按照國家規定,將中小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用于教師培訓。“十二五”期間,市級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教師培訓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市級培訓。各縣區也要將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教師培養培訓工作。

(八)建設名師隊伍。完善教學能手(教壇新秀)培養、評選、管理機制,培養學科帶頭人,實施名師、名校長計劃。到2020年,培養500名市級學科帶頭人、300名名師、50名名校長。力爭使每所中小學校至少有一名縣級以上教學能手(教壇新秀),每個縣區有一批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名師、名校長由市政府授予,并享受一定的津貼。對名師、名校長實行定期考核,動態管理。學科帶頭人、名師、名校長要承擔教師培養任務和市級以上課題研究。鼓勵名師、名校長設立網上工作室。各縣區也要開展學科帶頭人評選表彰活動,加強教師隊伍梯隊建設,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

三、完善激勵機制,提高教師待遇

(九)完善職評政策。繼續執行教師職務評聘有關規定,穩步實施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務評聘,統一中小學教師職務專業技術系列,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人社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職務評聘工作的指導、監督、審核,做好具體實施工作。對獲得縣級以上勞動模范、特級教師、模范教師、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名師、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的,在具備申報條件的前提下,優先晉升高一層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

(十)提高工資待遇。完善績效工資制度,落實國家規定的中小學教師基本工資提高10%的政策,提高績效工資核算標準。2012年起,全市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總量提高10%。中小學班主任津貼不再從績效工資中提取,由各級財政按每月小學不低于300元、初中不低于400元、高中不低于500元的標準專項預算列支。

(十一)落實保障政策。完善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加快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改善農村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給農村地區教師每月增加不低于200元的交通補貼(寒暑假除外),所需經費由縣級財政專項預算列支。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每年應劃出一定比例,優先解決城鄉無住房教師的住房問題。重視教師子女就業,切實解決其后顧之憂。

(十二)建立獎勵制度。制定和完善教師獎勵制度,對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或在國家、國際學術創新競賽中獲得重大成果獎的教師給予重獎。鼓勵教師終身從教、世代從教,對在農村連續任教20年以上的好教師、好校長給予表彰獎勵。設立獎勵基金,劃出一定比例用于獎勵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在高考研究中做出貢獻的優秀教師、校長和學校。市級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用于專項獎勵。各縣區也要建立教師獎勵制度。

四、嚴格考核制度,確保責任落實

(十三)加強考核管理。推進教師年度考核與定期業務考試相結合的評價制度改革。考試和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分配、職稱晉升、崗位聘任等掛鉤。師德考評達不到有關規定要求、交流輪崗中不服從安排、年度工作中發生重大失誤或違反有關規定的教師,年度考核為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或業務考試列入末位的教師,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培訓,并實行職務低聘;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或連續兩年業務考試列入末位的教師,將其調整到非教學崗位或待崗,直至解除聘用合同。

(十四)完善考核機制。將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各級政府年度責任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教育督導部門要建立教師隊伍建設專項督導評估制度,在政策落實、編制管理、培養培訓、經費保障、教師待遇等方面定期進行專項督查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表彰獎勵或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