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意見

時間:2022-01-18 05:26:50

導語: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意見

為進一步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結合我市實際,制訂本實施意見。

一、創建示范區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大力推進廣覆蓋、高效能、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益,實現我市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以人為本的原則。落實國家、省、市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部署要求,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集中力量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2.堅持健全制度、創新機制的原則。結合實踐,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制度設計研究。注重立足本市,參照國內同類先進城市標準,探索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制。

3.堅持統籌城鄉、整體推進的原則。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密切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和特點優勢,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文化發展的合力。

4.堅持深化改革、爭先率先的原則。深化公益性文化單位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能力、創作水平,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

5.堅持保證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則。切實保障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積極探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均等的路徑、方式、方法,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三)工作目標。到2015年底,完成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任務,基本建成設施網絡廣覆蓋、服務供給高效能、組織支撐可持續、保障措施管長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總體水平處于市領先位置,各項工作均達到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標準。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指標

(一)設施網絡建設。

1.人均公益性文化設施面積達0.12平方米,公益性文化設施實現市、鎮(街道、園區、辦事處)、村(社區)三級全覆蓋。

2.圖書館人均占有藏書0.6冊以上。

3.圖書館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率0.7次以上。

4.圖書館人均年增新書在0.03冊次以上。

5.人均到圖書館次數0.3次以上。

6.100%鎮(街道、園區、辦事處)建有單獨設置的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文化站,配置書刊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廳、藝術培訓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電子閱覽室、展覽展示室、老年和少兒活動室、體育健身室等8個以上功能活動室。

7.100%行政村(社區)文化活動室面積不低于100平方米,每個文化室都建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和農家(社區)書屋。

8.市、鎮(街道、園區、辦事處)、村(社區)三級建有標準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擁有電腦數量分別為:市圖書館30臺,市文化館、鎮(街道、園區、辦事處)綜合文化站各10臺。

(二)公共服務供給。

1.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電子閱覽室為社會公眾提供免費上網服務時間每周不少于42小時。

2.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于56小時。

3.文化館(站)每周開放時間不少于48小時。

4.市年均組織開展全市性各類文體活動10項以上,向基層送戲400場次、送電影2300場次;各鎮(街道、園區、辦事處)年均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不少于10項,基本實現每個行政村每年看4場以上文藝演出、每月看1場以上電影標準。

5.市圖書館、文化館、錫劇團各配備1臺流動服務車。

6.市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次數不低于60次。

7.市文化館人均每年下基層培訓、輔導不少于60天。

8.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市鎮村全覆蓋,城鄉居民可通過基層服務點享受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的資源服務。

(三)資金人員配備。

1.完善公共文化經費投入機制,每年各級財政文化事業經費增幅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2%以上。

2.在各鎮(街道、園區、辦事處)綜合文化站中配備2名以上事業編制的文化專職人員,每個行政村和社區配備1名文化管理員(文化指導員)。

3.市級文化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數占職工總數80%以上。

4.文化事業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15天以上,鎮(街道、園區、辦事處)、村(社區)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集中培訓時間每年不少于5天。

三、創建示范區的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創建重點。

1.持續推進設施網絡建設。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市鎮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條件。

2.增強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全面提高公共文化產品服務供給能力,切實保障城鄉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3.提升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結合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推動圖書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專業化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基層公共文化從業人員在職培訓。大力吸引高層次人才,探索職業準入的實現方式,使人才結構更趨合理,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進一步提高。

5.完善經費保障機制。以保障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為突破口,增加投入總量,改善經費結構,提高投入效益,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保障體系。

6.深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逐步建立行為規范、激勵有效、人盡其責、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內部運行機制。

(二)主要任務。

1.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建設。進一步向基層、農村深入,全面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

(1)實施市文化館、圖書館達標建設。根據《文化館建設標準》、《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要求,加強市文化館、圖書館建設,使兩館繼續保持在國家一級館行列。

(2)實現公益性文化設施全覆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市和諧文化建設行動綱要〉的工作意見》(靖發[2008]42號)和《2012-2015年市文化建設行動計劃》(靖政發[2012]30號)精神,著力推進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加強城市新建社區文化活動室、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居住區)文化活動室建設。

(3)實現公共電子閱覽室全覆蓋。依托圖書館總分館建設,推進標準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到2015年底,實現公共電子閱覽室市、鎮(街道、園區、辦事處)、村(社區)三級全覆蓋。

(4)完善政府統籌文化設施的建管用機制。根據文化部《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等文件要求,全面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站)、村(社區)文化室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文化陣地管理的長效機制,進一步發揮基層文化載體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2.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網絡體系建設。把強化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效益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網絡體系建設的戰略重點,在提高設施利用率和服務專業化水平上取得明顯突破。

(1)實施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按照《市關于積極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靖政發[2010]139號)要求,采用以市圖書館為總館,鎮(街道、園區、辦事處)圖書館為分館,實行資源共享、協同采編、統一檢索、通借通還的總分館模式,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

(2)實施文化惠民活動品牌創建系統工程。從群眾需求出發,依托“戲舞鄉村”文化下鄉活動和驥江大舞臺獨特優勢,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廣場群眾文化活動,做優做強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節慶活動,推動文化惠民活動向縱深發展。

工程之一:做亮做強重大品牌文化活動,打造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動。通過舉辦文藝節、美食節、戲劇節等重大活動,積極構筑立體、多維、開放的歷史文化節慶平臺,擦亮“文化”的城市名片;通過舉辦“市民讀書節”等活動,提高全民素質,打造學習型城市,弘揚“聚沙成洲,奮發超越”的精神。

工程之二:加強“省特色文化之鄉”和省文化示范鎮的建設。按照“一鎮一品、一鎮多品”以及“一村一品”的發展戰略,發揮各自特長和優勢,展示鄉土文化底蘊和風貌,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鼓勵舉辦各類農民文化藝術活動和鎮(街道、園區、辦事處)、村(社區)文化節,確保每個鎮(街道、園區、辦事處)有一個文化廣場,有一支以上能夠獨立開展活動的業余文藝團隊,有一項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

工程之三: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及進城務工人員等社會群體的需要,積極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文化惠民活動。

(3)強化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服務。根據《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要求,繼續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站)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制度,確保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向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開放,完善方便殘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兒童的活動區域和服務項目。

3.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堅持普及與提高并重,在加快基礎性技術普及和升級改造的同時,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以技術創新促進管理創新、服務創新。

(1)加快農村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集中和整合農家書屋、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共享工程基層點的資源,建立“農村公共信息服務中心”,為農村提供較為專業化的、普遍均等的公共信息服務,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農村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2)建設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立網上圖書館、網上文化館,遠程指導群眾活動,提供以多種方式共享文化信息及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資源的服務。

(3)積極推進電影數字化建設。在市中心城區合理布局4-5家規范化數字電影放映院的基礎上,逐步在人口較多的鎮(街道、園區、辦事處)建立數字電影放映院,鼓勵有條件的重點鎮(街道、園區、辦事處)建設多廳數字影劇院。

(4)大力實施“2131”工程。鞏固和完善農村數字電影流動放映體系,按照農村“2131”工程要求,確保每個行政村(社區)每月免費放映一場電影。

4.人才隊伍建設。結合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際,“十二五”期間,人才隊伍建設要在全面提高從業人員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和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取得突破。積極探索職業準入方式,為造就一支數量合理、結構優化、素質優良、有良好職業道德與服務能力的人才隊伍奠定基礎。

(1)實行基層文化從業人員定期培訓制度。根據我市《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和《市引進和用好優秀人才暫行辦法》的要求,將培訓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將培訓范圍覆蓋到全市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人員,逐步實現全員持證上崗服務。

(2)加強重點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制定較為科學、合理的重點文化人才評價標準和獎勵機制。按文藝創作、文藝表演、文化產業、圖書管理、書畫創作、文化研究、藝術教育、文化遺產保護等類別,對相關人員進行重點培養。

(3)建立健全扶持激勵機制。通過“以獎代補”等形式,加大對產生重大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的文化藝術精品和文藝拔尖人才的獎勵和扶持力度,努力形成出人才、出成果的互動雙羸格局。

5.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堅持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依托市圖書館、文化館、錫劇團和各鎮(街道、園區、辦事處)文化站,重點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制度設計研究和各類學術研究,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組織支撐體系。建立健全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適應的,由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成立以市政府領導為組長,各鎮(街道、園區、辦事處)、市文廣新、財政、住建、規劃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出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的相關文件,強化業務管理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中的專業指導功能。

(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已出臺的各項文化經濟政策,加大公共財政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將文化事業經費、基本建設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加大對城鄉基層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的有效投入,建立完善重大公共文化項目專項投入的良性運營機制,健全公共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績效考評機制。市級文化事業經費在原有撥款的基礎上,逐步增長,增長幅度不低于當年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

(三)創新文化體制機制。按照國家、省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各類文化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努力形成文化建設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新格局。深化公益性文化單位改革。對圖書館、文化館等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單位,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要求,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切實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