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扶貧搬遷方案
時間:2022-12-16 09:01:19
導語:發改委扶貧搬遷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與貧困狀況
全縣國內生產總值46.2萬元,人均產值9206元,其一產11.11萬元,二產21.21萬元,三產13.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99萬。
全縣深山區人口12萬人,占總人口2.48%,全縣貧困人口2.48萬人。
根據《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提出的“穩步推進自愿移民搬遷”的要求,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縣負總責、鄉抓落實”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采取有土安置和無土安置相結合、集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結合的多種有效安置方式,把移民扶貧與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結合起來,努力實現移民“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標。
三、搬遷對象
根據我縣實際情況,組織相關部門對2012年全縣范圍內的移民搬遷對象進行了一次調查摸底,初步確定了2012的移民搬遷對象為119戶515人。在移民搬遷對象確定上,優先考慮居住在深山區、地質災害頻發區,根據調查情況,明年將重點抓好、、、在、5個鄉鎮。具體為:鎮村、村小組12戶41人,鎮村南邊組32戶102人,鄉老村27戶148人,在鄉在組12戶60人,鎮村組36戶164人。這些搬遷對象都屬于深山區,居民生活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深山溝里,農戶居住極其分散、偏僻,水電路基礎設施條件極差,經濟收入低,極端貧窮、文化落后、信息閉塞、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生產落后、人口素質普遍低、居住條件落后等,總之無電無路、信息閉塞、上學難、就業難、看病難是這些貧困群眾易地扶貧的主要原因。
四、安置方式
1.移民安置地必須是近路、近醫院、近學校等交通方便、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
2.實行有土安置的,無論是集安置還是分散安置,接納地均要提供移民搬遷戶所需的房屋宅基地,并調劑給移民戶每人0.5畝以上耕地和一定數量的旱地、山場。
3.實行無土安置的安置地,應以城區、縣工業園區附近或鄉鎮集鎮為主。
具體安置地:鎮街安置12戶41人,鎮村安置32戶102人,鄉新村安置27戶148人,在鄉在圩場安置12戶60人,鎮村安置36戶164人。
五、安置點建設項目
1、住房建設。新建搬遷群眾住宅119戶,住房面積為9520平方米,戶均80平方米,人平18.48平方米。
2、道路3公里,其四教村1公里、鄉新村1公里、鎮村1公里。
3、供水工程:鋪設供水管網8公里,其鎮街1公里、四教村2公里、鄉新村2公里、在圩場1公里、鎮村2公里。
4、基本農田建設:新修農田100畝,其鄉新村60畝、鎮村40畝。
六、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
工程概算623.6萬元,其:住房523.6萬元、道路60萬元、基本農田10萬元、供水工程30萬元。
資金籌措:申請國家補助資金257.5萬元,其余群眾自籌。其國家補助資金:住房157.5萬元,道路60萬元,小型基本農田10萬元,供水30萬元。
七、項目實施步驟及時間安排
今年的移民扶貧工作分前期準備、組織實施和檢查驗收等三個階段實施。
(一)前期準備階段(2011年7月1日至7月31日)
宣傳動員。組織召開由移民扶貧實施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參加的移民扶貧工作動員會議,研究部署全縣移民扶貧工作。移民實施鄉鎮組織召開由鄉鎮干部和移民扶貧搬遷村干部參加的動員會議。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向廣大干部群眾深入宣傳移民扶貧工作的有關方針、政策。
(二)組織實施階段(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
1.確定移民對象(2011年8月1日至10月31日)。縣移民辦會同移民扶貧實施鄉鎮對符合條件且自愿搬遷的群眾進行實地審核,移民戶填寫移民搬遷申請書,鄉鎮政府與各移民戶簽訂搬遷協議書,并填寫好《縣移民扶貧分戶審批表》。
2.實施移民搬遷(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
(1)搬遷戶選擇建房地點后,逐戶進行宅基地的勘界,并辦理相關手續。
(2)對實行有土安置對象的耕地、山場進行劃撥,并辦理有關手續。
(3)集安置點的土地由鄉鎮統一規劃,并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進行規劃設計。
(4)遷建房屋。移民戶按統一規劃設計要求提出各自的建房計劃,按時建好房屋。有關鄉鎮組織好對其它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實施,并按時、按質、按量進行建設。縣移民辦按照移民戶的建房進度及時撥付補助資金,各移民戶必須做到當年遷建、當年搬遷入住,移民搬遷完畢后,及時辦理戶口遷移等有關手續。
(三)檢查驗收階段(2012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
1、整理好易地扶貧搬遷資料。
2、鄉鎮進行自查驗收。
3、縣有關部門組織人員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對全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行全面檢查驗收。
八、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通過搬遷后,糧食每畝增產600公斤,每人按0.6畝計,600×2×0.6×312=22.46(萬元),年增收入22.46萬元,其它收入增收20萬元。
2、社會效益。項目實施后,可解決515人的生產、生活條件,解決515人的就學、就醫、行路、用電等困難問題。
3、生態效益。項目實施后,可保護原搬遷戶的生態林,防止水土流失。
九、后續產業發展和配套保障政策措施
結合我縣實際,制訂出縣移民扶貧工作的有關政策措施及后續發展。
1.山區移民到遷入地建房,每戶可在自留山上采伐5立方米建房用材從原遷出地帶出,林業部門免收各種稅費。
2.移民在遷入地建房,每戶劃撥80-100平方米的宅基地(其住房占地面積60-80平方米,附房和院套20-40平方米),占用耕地或荒地作宅基地,土管部門減半收取有關規費,其它部門免收一切費用。
3.戶籍管理部門要為山區移民辦理戶口遷移手續提供方便,只收取工本費,不再收取其它任何費用。
4.移民搬遷建房占用林地可免收林木補償費、林地補償費和森林植被恢復費。
后續產業:1、以加強農業產業為主,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投資力度,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加強技業職業培訓,通過職業培訓提高貧困群眾就業技能。
- 上一篇:發改委經濟建設舉措
- 下一篇:發改委退耕還林成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