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村聯動建設一體化實施方案

時間:2022-11-13 11:00:26

導語:鎮村聯動建設一體化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村聯動建設一體化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圍繞和諧秀美鄉村建設的目標,按照“縣鄉主導、農民主體,土地運作、政策集成,工農互促、產城融合,服務均等、城鄉一體”的基本思路,把握“以人為本、富民為先,尊重科學、規劃引領,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試點先行、全面推進”的基本原則,堅持以縣城、中心鎮、中心村建設為載體,以推進產業向規劃區集中、農戶向社區集中、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重點,加快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規劃銜接、設施對接、產業聯動、資源共享,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促進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二、目標任務

鎮村聯動建設在全縣13個鄉(鎮)全面啟動,逐步實施。2013年到“十二五”末(2015年底),全縣重點抓好蒲亭鎮、寶塔鄉、河東鄉、豐林鎮、聶橋鎮、吳山鎮6個鄉鎮(以下稱重點鎮)的鎮村聯動建設。每個重點鎮至少要規劃、建設1個面積100畝以上、入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城鄉一體化新區;規劃、建設2個500人以上的中心村;整治、建設10個200人以上的基礎村。全縣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2013年重點抓好蒲亭鎮(城關鎮)和寶塔鄉試點建設。在蒲亭鎮重點建成新市民公寓新區和福景家園、學府新村、北門小區3個中心村,選擇5個基礎村點同步推進。在寶塔鄉重點建成楊橋新城、彭山移民小區、金帶河小區3個新區和金佳苑、綠島家園、伴山公園3個中心村,同時推進5個基礎村點建設。2014年重點抓好河東鄉、豐林鎮鎮村聯動建設。2015年重點抓好聶橋鎮、吳山鎮鎮村聯動建設。2014年、2015年重點鎮鎮村聯動建設具體任務另行下達。到2020年,形成全縣人口分布縣城占1/2、集鎮占1/4、中心村(農村社區)和基礎村占1/4的新格局,初步實現鎮村聯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

建設內容及標準。(一)新型社區建設:占地面積100畝以上,入住人口2000人以上;高標準規劃設計,建筑風格美觀大方;基礎配套基本實現“五化五有”,即:道路硬化、街道靚化、衛生潔化、飲水凈化、環境美化,有醫院(醫療所)、有學校(幼兒園)、有農貿市場(超市)、有活動場所、有便民服務中心;特色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就業、創業得到充分保障;居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全面提高。(二)中心村建設:入住人口達500人以上;按照新型社區建設“五化五有”標準,做到規劃設計合理,村莊風格獨特,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形成支撐,公共服務齊全,居民安居樂業,文明程度提高。(三)基礎村建設:入住人口200人以上;按照“三清八改五普及”和“三綠二處理”的建設要求,基本實現“五美”,即“村容美、生態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完善基礎教育、公共衛生、文化娛樂設施,經濟繁榮,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重點工作

(一)搞好城鄉規劃。要打破城鄉分割障礙,做好“兩級總體規劃”,合理配置縣鎮村資源。一是以全域的理念完善縣域發展總體規劃。以推進城鎮化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保障作為規劃的指導思想,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以“主城區、副中心城鎮、重點鎮、中心村”為重點的縣鎮村布局規劃,構建城鄉一體、梯度推進的空間發展框架。同步加快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社會事業規劃等專業專項規劃,形成功能互補、體系完善、覆蓋城鄉的全域規劃體系。二是以科學的理念編制鄉鎮總體規劃。在服務、服從縣域總體規劃的前提下,2013年底全面完成鄉鎮總體規劃編制,2014年6月底要完成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在編制規劃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注重規劃的科學性,合理確定鎮村規模、優化鎮村布局,注重建筑特色、山水風光、地貌環境,在尊重當地歷史沿革、地域文化和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引導打破村莊界限,遷居并村。加強各類規劃的銜接和協調,增強鎮村規劃的前瞻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維護“兩級總體規劃”的嚴肅性。加強鄉鎮“兩所一隊”(規劃建設管理所、國土資源管理所和建設管理綜合執法中隊)建設,落實職能、編制、人員,切實增強農民建房管理依法行政和綜合執法能力。嚴格規劃實施監管,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建設行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切實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

(二)促進轉移集中。要創造條件,整合資源,把促進城鄉居民適度集中居住和就地、就近充分就業作為鎮村聯動建設的重點,推動農村社區化、農民市民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發展。具體做到“三個集中”:一是推進產業向規劃區集中。要按照項目支撐、園區承載的發展思路,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資源向示范園區集中。做大園區規模,推進企業做大、產業集聚,把園區建設成為縣域項目建設的載體、產業升級的高地、吸納就業的平臺、鎮村發展的新區。推動園區項目和產業向有條件的鄉鎮布局延伸,加快發展鄉鎮經濟,實現經濟增長、就業增加與鎮村發展的良性互動。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民合作組織、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擴大土地流轉規模,促進農業生產規?;總€重點鎮要發展一個千畝以上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各涉農資金要向重點鎮的產業發展傾斜,通過2-3年連續扶持,把其打造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板區、科技示范的實驗區、農民增收的帶動區。同時,依托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著力發展度假休閑、農家體驗游、農家樂等旅游業。充分利用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建立特色農副產品展銷中心,構建特色產品商貿網絡,建設現代農業強縣。二是推進農戶向城鎮社區集中。制定和落實相關鼓勵和保障政策措施,引導農民向城鎮、中心村適度集中居住,使農民既“搬得出”,又“留得住”,真正實現身份轉變和職業轉移。每個鄉鎮都要選擇勘定1-2個農民新區集中建設地塊,并向規劃部門提出規劃意見,按照縣統一部署積極推進農民新區建設工作。農村轉移人口安置原則上實行多元安置,即:農村轉移人口以城鎮公寓房安置為主,鼓勵轉移對象到縣城購買商品房;對于移民扶貧整村搬遷的,低保戶和特困戶優先享受公租房政策,五保戶納入敬老院安置。三是推進農用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在保持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對轉移搬遷后的農民原有資產,包括承包地、山林及宅基地復墾后的土地進行確權,頒發權屬證,變資產為資本,以出租、轉讓、作價入股等形式,依法自愿進行有償流轉,使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保護生態環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倡導“綠色城鎮、美麗鄉村”理念,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加快發展。一是扎實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加強農村重金屬污染治理,積極推進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穩步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二是嚴格保護好森林、綠地、水體等生態系統,特別要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穩步推進城鄉用水一體化建設。三是繼續實施清潔能源改造,加快實施“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加強國道、省道、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沿線的綠化,加強集鎮、村莊綠化,努力形成“沿線格局新、村村皆是景”的亮麗風貌。四是積極開展生態特色村鎮、文明鄉鎮、衛生城鎮、美麗宜居小鎮、歷史文化名鎮、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等創建活動,進一步塑造品牌形象,力爭通過二至三年努力,在全縣建成一批規劃科學、特色突出、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特色村鎮。五是堅持“分步推進、分期實施”的原則,推進主要通道沿線村莊建設提升,使和諧秀美鄉村建設朝著精致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四)完善基礎配套。要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和新型城鄉社會管理上不斷完善,提升標準。一是提升基礎設施承載力。要以鎮村基礎設施一體化為目標,全力推進水、電、路、氣、通訊、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鎮村聯動建設的承載能力。二是提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內在要求,要不斷提升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健全新農合、新農保、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建立健全新型社區管理體制。加快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把社區服務延伸到中心村、基礎村,做到重心下移、服務前移,暢通訴求渠道,及時疏導負面情緒,有效預防和化解各類不穩定因素。倡導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新型農村社區文明程度。并將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逐步引向鄉鎮、農村,探索建立“大城管”機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縣鎮村聯動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政府縣長為第一副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農業和城建的領導任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

(二)強化政策扶持。按照“政策集成、市場運作”的原則,切實加大鎮村聯動建設的支持力度。一是用好用足增減掛政策。切實加強領導,全力做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工作,國土部門要強化操作培訓,指導項目申報立項,加快驗收審批,盡快落實措施。凡拆舊區土地復墾面積達50%以上且質量符合要求的,要及時辦理建新區用地審批手續。切實保障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指標和增值收益向重點鎮傾斜。掛鉤周轉指標留給重點鎮使用的比例不低于50%,每年安排的建設用地周轉指標不少于100畝;節余指標如被置換到縣城使用的,可采取按30萬元/畝、當地集鎮商住用地基準地價、當年縣城區商住用地畝平均增值收益100%返還三種方式給予重點鎮補償。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尊重農民意愿,高標準進行復墾,努力完善鎮村功能,改善人居環境,使農民共享集體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實惠。二是盤活現有土地資源。鄉鎮現有供銷社、糧管所等基層站所的閑置用地和其它行政劃撥用地依據有關規定可轉變為經營性用地,依法依規進行出讓。在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和依法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股、聯營等方式興辦企業或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做好就業保障。對于安置落戶的農民實行“一扶兩免”的就業創業制度。即:扶助小額貸款。農村轉移人口在城鎮自主創業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優惠政策,符合條件的優先享受3~5萬元的小額擔保貼息貸款政策;免費就業培訓。結合“金藍領工程”、“陽光工程”、“雨露計劃”,采取多種形式,免費為轉移農民進行訂單式、定向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免費就業介紹。轉移農民可到當地勞動就業部門進行求職登記,由勞動就業部門免費推薦到縣城園區企業等用人單位就業。

(三)強化資金投入。加快鎮村聯動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資金投入是關鍵。要在各級財政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持續補助的基礎上,不斷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全面整合移民扶貧、新農村建設、發改、交通、國土、城建、規劃、房管、教育、人保、農業、林業、水利、衛生、文廣、電力等項目資金,統籌用于鎮村聯動建設。2013-2015年,縣財政每年安排縣級鎮村聯動建設發展專項資金3000萬元,每年整合項目資金不少于3億元。同時,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鎮村聯動建設融資平臺,運作好鎮村土地、生態、人文等資源,建立包括承包地、林地和農村集體“三資”在內的公共交易平臺,完善農村資源要素與社會資本公平交易規則和利益共享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鎮村聯動建設的良好格局。2013年社會資金投入力爭達到1.5億元。

(四)推進改革創新。鎮村聯動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積極探索創新,邊行邊試,總結完善。一是深化城鄉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城鎮戶籍限制,實行居住地登記制度,探索建立城鄉一元的戶籍管理制度。農民進入城鎮可辦理城鎮戶口,享受城鎮居民待遇;也可自愿留在原遷出地;進入城鎮后實行居民證管理,均等享受勞動報酬、子女教育、公共衛生、住房租購、文化服務等基本權益,并保留其以土地為核心的財產權益,依法享有和承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應有的權利及義務。二是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及就業體系。整合城鎮和農村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城鄉全部覆蓋、有效銜接、機制靈活的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轉續并軌。轉移農民可自主選擇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參與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健全城鄉一體就業服務機制,搭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就業服務平臺,建立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居民“同工同酬同保障”的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三是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依法保障轉移落戶農民合法權益,按照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的思路,認真做好農村土地和山林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等確權登記頒證;積極探索轉移農民公寓房的確權頒證和流通管理工作。探索試行“三置換”,即以宅基地使用權和住房置換城鎮住房,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以集體資產置換股份。四是推進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改革。鼓勵農業銀行、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推進農戶貸款聯保、農民購房產權抵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龍頭企業為農戶擔保等模式,提供金融支持。財政安排一定的擔保基金,并按一定比例放大,為進城農民創業、購房提供貸款擔保。積極穩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力保障。

(五)加強督查考核。圍繞鎮村聯動建設、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要求部署,細化分解任務指標,明確責任主體,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制度。按照“一周一調度,半月一督查,一月一評比,一季一總結、半年一考核”的辦法,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進行督查考核。鎮村聯動建設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評,年度進行考評、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