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第三次經濟普查實施方案
時間:2022-01-27 10:58:33
導語:縣第三次經濟普查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核查目的
為了摸清全縣境內從事第一、二、三產業的各類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的數量、規模、經營活動類別,準確界定全縣第三次經濟普查的對象與種類,落實普查登記責任,確保普查表發放種類準確和普查單位的不重不漏,為普查培訓、運用新的普查工具(PDA)進行入戶普查登記和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動員等各項經濟普查工作奠定基礎。
二、核查范圍
根據《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國統字[2012]108號),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包括農、林、牧、漁服務業,開采輔助活動,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按照《統計單位劃分及具體處理辦法》進行界定。
為保證基本單位的不重不漏,按照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要求,對第一產業(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進行核查登記。
三、核查的原則和方法
單位核查采取“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組織原則。縣編制、民政、稅務、工商、質檢以及其他具有單位設立審批、登記職能的部門,要向縣普查辦提供其審批或者登記的單位資料(按照國家七部委文件國經普辦字(2013)8號文件中的報表格式執行);銀行、保險等部門,要向縣普查辦提供本系統在我縣的法人單位、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的名錄,并協助縣普查機構做好單位核查工作;縣教育、衛生、郵政、電信等有條件的主管部門和大型企業要向縣普查辦提供本系統的法人單位、分支機構或營業網點的名錄,并協助縣普查辦做好單位核查工作。
單位核查實行在地登記原則。各鎮經濟普查辦公室以村(居)委會為單位劃分普查區,對普查區域內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進行“地毯式”逐一核查。所有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均填報《法人和產業活動單位核查表》,個體經營戶填報《個體經營戶核查表》。
單位核查的組織方法。采用統一的統計標準,統一進行業務培訓、問題解答、數據處理、數據質量抽查和綜合分析,分專業審核評估數據。
四、核查表式和內容
單位核查表式包括單位核查表、手工匯總表和機器匯總表。
(一)單位核查表
1、法人和產業活動單位核查登記表
內容包括:核查順序碼、組織機構代碼、單位名稱、現經營地址、機構類型、單位類型、主營業務活動、專業代碼、行業代碼、營業收入、從業人數、聯系人、聯系電話、核查情況(詳見附1)。
2、個體經營戶核查登記表
內容包括:個體經營戶名稱、戶主姓名、街(村)門牌號、主要業務活動(或主要產品)、行業代碼(小類)、期末從業人員數、聯系電話、有無營業執照、是否辦理稅務登記證等(詳見附2)。
(二)手工匯總表
1、法人和產業活動單位核查手工匯總表
匯總分行業、分鎮的法人和產業活動單位數、營業收入及從業人員數,用以確定各鎮的單位數量,為經濟普查的正式登記提供依據(詳見附3)。
2、個體經營戶核查手工匯總表
匯總分行業、分鎮的個體經營戶數及從業人員數,為經濟普查的正式登記提供依據(詳見附4)。
(三)機器匯總表
法人和產業活動單位核查登記表、個體經營戶核查登記表經審核、編碼后錄入國家聯網數據處理平臺(核查程序)后,生成四張專門的機器匯總表,便于部門和專業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確保單位核查數據質量。
五、單位核查時間
單位核查登記的時點數據2013年6月30日數據,時期數據為2013年1—6月份數據。
單位核查工作于2013年10月8日開始,至2013年11月15日結束。
六、核查步驟
單位核查采取“先比對后核查”的方式。即各鎮經普辦按照縣經普辦提供的部門行政登記資料(核查底冊)比對結果,對本管轄區內的單位及個體戶進行“地毯式”核查,重點進行查遺補漏。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核查準備階段(2013年10月8日-10月27日)
1、收集整理部門資料(10月8日-10月27日)
縣經普辦負責縣編制、民政、國稅、地稅、工商、質檢、等部門縣本級單位名錄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導入基本單位核查數據處理程序,經審核,改錯后,形成核查底冊,按照行政區劃(普查區)反饋給各鎮經普辦。
2、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的選調(10月28日前)
各鎮經普辦負責普查指導員、普查員的選調工作,于2013年10月28日前完成,并將普查指導員、普查員名單以文件形式上報縣經普辦。
3、普查區的劃分(10月28日前)
各鎮經普辦負責組織實施本管轄區域的普查區劃分和普查區圖手工繪制工作,于2013年10月28日前完成。
4、核查資料的準備(10月28日前)
單位核查前,要準備好開展經濟普查的文件、有關法律文書、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本、行政區劃代碼本、建筑業企業資質等級編碼、單位核查表、普查區圖、臨時法人代碼碼段、普查員工作證件、普查員手冊、普查告知書、普查員用品等有關資料,并發放到基層普查工作人員。
(二)單位核查方案培訓(10月28日-10月29日)
5、單位核查方案培訓
縣經普辦10月28日對各鎮經普辦業務骨干進行業務培訓;各鎮經普辦10月29日對各村(居)委會普查指導員、普查員進行培訓,縣經普辦派員指導。
(三)單位核查階段(10月30日¬-11月5日)
6、“地毯式”核查
縣經普辦負責,鎮經普辦組織實施,各普查區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進行單位核查登記工作。
7、核查表審核、整理與裝訂
普查指導員負責本普查區核查表的審核、整理和裝訂。各鎮經普辦負責組織各普查區核查表的審核,單位的查遺補漏等工作。
單位核查的基層表、匯總表、綜合表和核查數據上報說明要經經普辦主要負責人審核、簽字方可上報。全部核查表確認無誤、簽字,上報縣經普辦。
(四)核查數據的處理、分析與質量抽查驗收階段(11月6日-11月15日)
8、單位查遺補漏(11月10日前)
各鎮經普辦負責組織進行單位的查遺補漏工作。對“地毯式”核查數據與統計部門現有基本單位名錄庫數據和各部門提供的行政登記資料,分別進行比對,對其中基本單位名錄庫或部門行政登記資料中存在而“地毯式”核查中沒有找到的單位,重點進行查遺補漏。
9、人工審核、編碼與數據處理(11月6日-11月9日)
縣經普辦負責各鎮核查表上報數據的審核、行業代碼的編寫、錄入和匯總等工作。
10、核查數據比對分析(11月10日前)
(1)與部門數據比對分析??h經普辦負責核查數據與編制、民政、稅務、工商、質檢等部門的行政登記資料的比對分析,形成單位核查數據和部門行政登記資料之間的差異分析報告。
(2)統計部門內部的數據比對分析。縣經普辦負責核查數據與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和現有基本單位名錄庫數據的比對分析,評估數據質量,分析差別存在的原因。統計部門內部各相關專業人員負責對本專業統計年報規模(限額、資質等級)以上數據的對比分析,并確認本專業統計年報單位。
11、數據質量抽查驗收(11月13日前)
縣經普辦負責對各鎮的核查數據質量進行抽查驗收。每個鎮至少要抽取1個普查區進行檢查驗收,被抽普查區的單位數量應不低于該鎮單位總數的5%。
數據質量抽查驗收的標準為:⑴漏報率。法人、產業活動單位漏報率低于1%,個體經營戶漏報率低于2%。⑵單位界定錯誤率低于1%。
12、編制普查單位名錄(11月15日前)
縣經普辦負責匯總生成各專業統計年報范圍以內的普查名錄和各普查區統計年報范圍以外的普查名錄。
13、上報單位核查數據(11月15日前)
單位核查數據質量抽查驗收合格后,縣經普辦按要求向市經普辦上報全縣核查數據。
- 上一篇:建筑施工規范年實施方案
- 下一篇:干部業務培訓工作統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