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行動計劃方案

時間:2022-08-22 11:56:00

導語:991行動計劃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991行動計劃方案

991行動計劃”是對我省發展循環經濟九大重點領域、落實循環經濟“九個一批”抓手、實施100個左右循環經濟重點項目的概括,是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載體。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省循環經濟發展綱要的通知》(浙政發〔**〕39號)和《**省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浙政發〔**〕40號)精神,為努力實現省政府確定的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各項目標任務,特制定**省發展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工作方案

一、發展循環經濟九大重點領域

圍繞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生態城市和生態鄉鎮、努力倡導綠色消費、建立完善政策法規等九大重點領域,結合浙政發〔**〕39號、浙政發〔**〕40號文件的有關工作意見和要求,由省發改委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研究提出各領域的發展計劃、發展重點和發展舉措并組織落實。

二、落實循環經濟“九個一批”抓手

(一)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

1.工作目標。以冶金、電力、醫藥、石化、造紙、建材、輕紡等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量較大、污染較重的行業為重點,選擇100家企業作為省級工業循環經濟首批試點單位,全面推進清潔生產、能源節約、原材料節約和廢棄物綜合利用。

2.工作內容。引導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產品和其他綠色認證,使示范企業在2007年前完成ISO14000環境認證,或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并組織實施。推動企業圍繞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以下簡稱“四節”)和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技術進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創建廢水“零排放”企業,2007年示范企業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5%以上,固廢處理率達到90%以上。督促和幫助示范企業落實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并在**年前完成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或計劃制定工作。定期公布“四節”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產品導向目錄,加強對示范企業的源頭管理,對項目的原料使用、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以及污染物產生與處置等進行分析論證。加強對重點用能、用水企業的監管,對示范企業實行萬元產值能源、主要原材料、水資源等消耗和“三廢”排放量的統計監測。

3.責任單位。以省經貿委為主,省環保局等部門參與。

(二)建設一批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1.工作目標。對全省擬保留的以工業為主的園區(開發區)全面實施生態化改造,通過產業鏈延伸、資源綜合利用、土地集約使用、廢物集中處理、熱電能源共享等模式,在2007年前建成10個左右不同類型的生態化改造工業示范園區。

2.工作內容。引導園區開展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建設和完善園區道路交通、物流配送、信息通信、供熱、供氣、給排水、廢物處置等基礎設施,實現園區公共設施統一規劃、集中建設、集成管理和集中供熱、供氣。引導園區進行產業升級換代,通過引進關鍵鏈接項目和循環使用內部資源,拓展或延伸產業鏈,逐步形成生態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杜絕污染嚴重的項目,園區內所有企業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70%以上企業必須于2007年前完成清潔生產審核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積極開展園區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園區環保設施聯建共享,實行雨污分流,污水統一納入城市管網或進入園區污水集中處置設施進行處理并達標排放,2007年前截污率達到80%以上;加快建設固廢集中處置或收集中轉系統。

3.責任單位。以省發改委為主,省外經貿廳、環保局等部門參與。

(三)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1.工作目標。建設糧油、蔬菜、茶葉、柑桔、特色小水果、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養殖等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使之成為效益農業的集聚區、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區、休閑農業的觀光區和現代農業的先行區。至2007年建成50個左右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2.工作內容。推廣標準化生產、設施栽培、生態養殖、立體種養、休閑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生態農業模式,示范園區必須結合實際選擇一種或幾種模式,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在示范園區廣泛使用光、溫、水、肥、氣等調控設施與設備,統一配置泵站、農電、庫房、保鮮庫等設施,統一規劃建設田水路林網,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廣應用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推廣一批肥藥減量增效、沼氣、太陽能利用、節水灌溉、秸稈還田、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等項目,畜禽糞便利用率達到80%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農業廳為主,省林業廳、水利廳、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參與。

(四)建設一批綠色建筑和綠色社區。

1.建設一批綠色建筑。

(1)工作目標。結合貫徹實施國家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從規劃、設計、施工、使用和管理等各個環節抓好建筑“四節”工作,2007年前,建成一批既有建筑改造、綠色建筑新建示范工程,全省50%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達到節能50%以上的設計標準,綠色建筑實現節能65%以上。

(2)工作內容。推廣應用新型節能墻體、保溫隔熱屋面、節能門窗、遮陽和樓梯間節能等技術與產品,供熱采暖系統調控與熱計量和空調制冷節能技術與產品,太陽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照明節能技術與產品。推動公共建筑、生活小區和住宅節水、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建設,既有建筑改造示范工程實現節水30%以上,新建綠色建筑必須充分使用中水、雨水和河道水。從控制大戶型城市住宅、高檔住宅小區、超標準農村住宅和宅基地使用等著手,合理確定綠色建筑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優化戶型設計,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逐步提高建筑土地利用集約度。在綠色建筑中廣泛推廣使用粉煤類、建筑垃圾等廢棄物生產的再生磚和高強鋼、高性能混凝土。

(3)責任單位。以省建設廳為主,省環保局等部門參與。

2.建設一批綠色社區。

(1)工作目標。圍繞垃圾分類拾揀、污水入網處理、太陽能利用和綠色消費等內容創建綠色社區。2007年前,創建50個左右省級綠色社區,爭創10個國家級綠色社區。

(2)工作內容。積極開展社區環境整治,改善社區各項公共衛生設施,加大社區綠化建設。提倡良好生活方式、綠色消費模式和節約用水、用電,實行垃圾分類放置,引導使用布袋子、菜籃子等可重復使用器具,減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倡導室內空調溫度提高(降低)1—2度。按照“四節”要求建設和管理綠色社區,推動太陽能照明系統、中水回用設施和垃圾分類收集設施為主的社區資源回收利用系統建設。開展創建綠色社區教育宣傳活動,在綠色社區設立環保專窗,定期組織環保活動,力爭參加活動的人次占社區總人數的30%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環保局為主,省建設廳等部門參與。

(五)建設一批“四節”示范工程。

1.建設一批節能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建成一批節能示范工程,帶動全社會節能工作,全民節能意識明顯提高。至2007年,全省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達到38%,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1.14噸標煤(當量值),比2004年下降15%;主要耗能產品綜合能耗進一步降低,累計節約用電100億千瓦時。

(2)工作內容。圍繞國家公布的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研究提出我省實施方案和分年度實施計劃,其中**年啟動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筑節能、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7項工程。突出抓好鋼鐵、有色、煤炭、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節能,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節能系統改造,對其中年綜合能耗5000噸以上的重點用能企業全面實施能源利用監測(審計)。以大型公共建筑和工業企業用電大戶系統節電節能改造、政府機關和公共場所節電為重點,推動全社會節電節能工作。執行國家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組織實施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能效標識,鼓勵使用節能型家用電器,推廣使用節能燈等綠色照明產品,至2007年底累計推廣節能燈具600萬只(套);實施“百萬太陽能屋頂計劃”,在城市新增太陽能熱水器70萬平方米,農村新增75萬平方米。按國家關于創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試點省的要求,推進大中型水電和風電基地建設,發展小水電和太陽能發電,實施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建設10個左右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

(3)責任單位。以省經貿委為主,省發改委、建設廳、農業廳等部門參與。

2.建設一批節水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圍繞城市節水、工業節水、農業節水、海水利用等建設一批節水示范工程,帶動全社會節水工作,逐步推行節水技術,顯著提高全社會用水效率。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5%以上,其中重點行業達到75%以上;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04年下降20%以上。

(2)工作內容。研究制定關于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指導性文件,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和工程技術措施,建立一套節約用水的體制和機制。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2007年供水管網漏損率比2004年降低2個百分點;建設公共建筑、生活小區和住宅的節水、中水回用設施。結合實施“千萬畝十億方節水工程”,以改造灌區骨干渠道,建設防滲防漏工程,推廣噴、微灌技術為重點,建設一批節水灌溉系統示范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65,排灌泵站裝置效率達到55%以上;開展丘陵、山區和干旱地區雨水積蓄利用工程建設。加大高耗水企業和重點用水企業節水技術改造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海水、亞海水利用,建設一批海水利用工程,至2007年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5萬噸/日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水利廳為主,省建設廳、農業廳、發改委、經貿委等部門參與。

3.建設一批節地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建設一批節地示范工程,帶動全社會節地工作,建設用地利用率、耕地質量和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空心村”和宅基地閑置現象明顯減少。

(2)工作內容。嚴格執行**省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對存量建設用地進行結構性調整,清理、處置閑置土地,從建設用地供應、使用、監管等各個環節著手,有效提高建設用地利用率。開展農村土地整理,清理整治“空心村”和閑置宅基地,開展農村宅基地復墾,整治廢棄礦山、鹽田和道路,繼續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質量和集約利用水平。積極鼓勵零技改用地和廠房加層,引導工業項目向園區和標準廠房集中,提高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至2007年每單位建設用地GDP產出率年均提高10%以上。深化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工作,加快推進墻體材料革新,有計劃強制關停和淘汰粘土磚瓦窯,至2007年,累計關停和淘汰粘土磚瓦窯50%以上,盤活和復耕土地2.5萬畝,新型墻體材料產量達115億塊標磚,應用比例達到42%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國土資源廳為主,省發改委、經貿委、建設廳等部門參與。

4.建設一批節材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建設一批節材示范工程,帶動全社會節材工作,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或利用率高的原材料,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有效杜絕過度包裝等行為。

(2)工作內容。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從產品設計、制造、使用到報廢的全過程推動企業原材料節約,提高材料利用率。推廣使用可回收可分解材料、高強度和耐腐蝕金屬材料,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建設一批替代材料、可再生材料和低耗材料生產項目。以解決月餅過度包裝和搭售問題為重點,控制產品過度包裝;月餅包裝成本不得高于出廠價格的25%。繼續貫徹實施《**省促進散裝水泥發展辦法》,鞏固和拓展散裝水泥市場,至2007年全省水泥散裝率達到65%以上,年均提高4%以上。

(3)責任單位。以省經貿委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

(六)扶持一批政府鼓勵使用的綠色產品。

1.工作目標。建立綠色產品扶持政策體系,綠色標識食品、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制度得到廣泛推廣。至2007年,形成一批政府扶持和鼓勵使用的綠色產品。

2.工作內容。制訂節約型產品政府采購清單,優先選列使用再生材料生產的產品、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通過清潔生產審核或ISO14000認證企業的產品,優先采購清單所列產品;采購招標時,在采購文件注明產品節能要求,評標時對節能產品給予價格分10%以內的加分。建立完善綠色產品研制、開發、生產和銷售激勵機制,開設“綠色商場”、“綠色超市”,拓展綠色產品市場。廣泛推廣綠色標識食品、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制度,建立綠色產品信息數據庫,規范綠色產品信息行為,開展綠色產品推介活動。

3.責任單位。以省財政廳為主,省經貿委、發改委、環保局、機關事務局等部門參與。

(七)建設一批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

1.工作目標。重點圍繞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有產業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在2007年前啟動或實施22項循環經濟科技示范項目,并推廣應用到100家以上的企業和項目。

2.工作內容。以推動企業內部物質循環和能量梯級利用的綠色化學化工技術、無害化處理技術等為重點,實施一批企業清潔生產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以新建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集成技術、現有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技術和企業副產品的多級利用技術為重點,建設一批企業間產業生態鏈的集成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以中水回用、垃圾處置、廢舊家電處置技術等為重點,建設一批各類廢棄物再利用和資源化技術開發、應用示范工程。以生態農業開發、畜牧業廢物處理、秸稈還田等為重點,建設一批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的開發和推廣技術,氫能的開發技術等為重點,建設一批新能源開發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工程。

3.責任單位。以省科技廳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

(八)建設一批廢棄物處置和回收利用項目。

1.工作目標。圍繞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工作,建設一批廢棄物處置和回收利用項目,建立完善重點廢舊物資回收制度。至2007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比2004年提高10%以上,全省廢舊物資免稅銷售總值達到550億元,年均增長5%以上。

2.工作內容。以冶金、電力、醫藥、石化、造紙、建材、輕紡等廢棄物產生量大的重點行業為重點,開展粉煤灰、煤矸石、硫石膏和冶金、化工廢渣及有機廢水綜合利用,建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項目和熱電聯產項目。以再生金屬、報廢汽車、包裝物、廢紙、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為重點,建設廢舊物資綜合回收利用項目。建設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置設施,推廣垃圾堆肥和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建設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污泥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項目。以廢舊電池、熒光燈、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為重點,建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項目。加強尾礦回用和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3.責任單位。以省經貿委為主,省發改委、環保局、衛生廳、國土資源廳等部門參與。

(九)制定一批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

1.工作目標。研究制定促進能源、土地、水資源、原材料節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清潔生產等方面的地方法規規章,出臺關于能耗限額、取水定額和土地集約利用、城市生活用水、建筑節能等方面的標準規范和政策措施等。

2.工作內容。制定法規規章:研究制定節約能源實施條例,資源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廢舊家用電器回收、拆解和利用管理辦法,商品包裝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在國家出臺循環經濟促進法后,擬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實施條例。

制定標準和計量規范: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工業示范園區、農業示范園區、綠色社區評價標準;制定分行業、分領域的能耗、水耗、污染排放和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的強制性標準,建立再生利用品標識制度;建立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四節”的標準要求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規范;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質使用的標準化建設;完善計量體系,在環境監測、資源保護、法定評價等領域加強計量監督。

制定價格政策:實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和企業用水超定額加價制度,全面開征城市污水處理費,近期達到省定最低征收標準,逐步推行按污染程度計費的辦法;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推進中水回用;加大實施峰谷電價力度,對高能耗行業中屬于淘汰和限制類的項目嚴格實行差別電價;試行地價與工業投資強度掛鉤制度。

制定財稅扶持政策:對節能型企業、行業和綠色產品的推廣應用進行適當補助和資助;繼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建立大宗廢舊資源回收利用收費或押金制;研究對垃圾發電、污水處理企業的稅費優惠政策;開展資源規費、環境規費研究,完善生態環境效益補償機制。

3.責任單位。法規規章制訂工作以省發改委、經貿委、法制辦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標準和計量規范制訂工作以省質量技監局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價格政策制訂工作以省物價局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財稅扶持政策制訂工作以省財政廳、地稅局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參與。

三、實施100個左右循環經濟重點項目

(一)項目選擇范圍。依據九大重點領域和“九個一批”抓手,選擇100個左右能在2007年前后基本建成并發揮效益的循環經濟重點項目,主要包括重點的節能工程、節水工程、園區生態化改造工程、清潔生產項目、清潔能源建設項目、再生資源回收項目、固體廢物及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項目、生態物流中心、海水淡化項目、脫硫除氮項目等。

(二)項目選擇條件。項目既包括部分在建或已審批項目,也包括一部分尚處于前期工作階段但屬于循環經濟類的項目。項目建設地點、建設內容、建設年限、資金方案、實施單位等基本條件要明確,需相對獨立可操作,并且對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示范作用。對新建項目,要按照省政府關于投資項目管理辦法的規定,辦理審批、核準或備案手續。

(三)項目實施主體。在各市和省級有關部門申報推薦的基礎上,由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對項目進行匯總篩選。循環經濟重點項目的責任主體是各市、縣(市、區)政府和部分省級單位、省屬企業。

(四)支持保障措施。列入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并完成前期工作的,優先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并在用地指標和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省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對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實行動態管理。

四、建立“991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組織實施機制

“991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由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組織,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具體實施和指導、協調、督查、考核工作。

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照確定的工作職責,加強協調,密切配合,進一步細化落實“九個一批”抓手,制定相關領域示范工程的考核標準。

市、縣(市、區)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組織實施,并設立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對循環經濟重點項目進行直接投資、資金補助、貸款貼息以及用地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負責落實“九個一批”抓手的省級牽頭單位,應于每半年結束后的10日內,向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九個一批”抓手的落實情況;各市應于每個季度結束后的10日內,向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循環經濟重點項目的實施進展情況。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匯總并定期向省委、省政府和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報告全省發展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執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