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新管理體制方案

時間:2022-10-23 01:46:00

導語:社區新管理體制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新管理體制方案

為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面臨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建立小政府、大社會、服務型的新型城市社區管理模式,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實施街道辦事處合署辦公和新管理體制試點的意見》,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精神為指導,以建立小政府、大社會的新型城市基層管理模式,打造服務型政府為目標,本著推進政府各部門職能轉變、強化公共服務;提升社區功能、營造社區自治環境、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發展政治文明;培育非政府非贏利組織、完善社區服務網絡的原則,在江蘇路區域構建大社區自治框架,建立政府主導、自治組織和社區居民以及社區單位參與的新型社區公共管理平臺。即政府公共服務、社區服務、中介組織和志愿者公益服務相配套的綜合服務平臺。從而在大社區框架內形成治理結構多元化、社區服務社會化、民主自治規范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并逐步為行政機構淡出社區,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社區居民自治創造條件。

二、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

(一)設立市南區江蘇路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簡稱江蘇路社區委)。委員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3人;委員會其他成員由各居委會主任和社區單位推薦的代表組成。

公共服務委員會內設1個中心:即公共服務中心,中心主任由公共服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任。另設城管助理、民政助理、計生助理、司法助理、綜合治理助理各1名;干事若干。

(二)設立中共市南區委江蘇路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簡稱江蘇路社區黨工委)。書記由公共服務委員會主任兼任,另設副書記1名;黨工委其他組成人員包括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副主任、公共服務中心主任等。

黨工委內設黨群工作部,部長由副書記兼任;另設政工助理2名;干事若干。

(三)健全自治機構。在江蘇路大社區的理念下,調整社區規模,將合署后的9個居委會調整合并為6個,名稱為“江蘇路社區第一、第二、第三等居民委員會”。在公共服務委員會的指導下,按照《居委會組織法》、《社區自治章程》開展自治活動,創建“精品社區”。政府職能部門在居委會設立的工作站、聘任的“協管員”,接受居委會的指導、監督;協助居委會開展與居民利益相關的工作。

在各居委會轄設立黨的支部(總支)委員會,隸屬社區黨工委領導。黨支部書記由社區居委會主任兼任。

建立社區服務站,根據居民需求開展行政、家政服務、綜合修理、醫療保健、教育培訓、咨詢、購物、餐飲等便民利民服務。

三、各機構性質、職能

(一)江蘇路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是社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主體。由政府派出人員和社區自治組織負責人、社區單位代表組成。

該委員會的職能:

1.公共服務職能。接受區政府的委托,對轄區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和公共福利項目實施管理;作為公共服務項目的“發包人”,對涉及居民利益的社會性事務實施項目式管理運作。

2.組織協調職能:發揮政府主導、自治組織和社區單位共同參與的優勢,協調政府部門、社會及社區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組織地區性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活動;指導居委會的工作,促進社區自治;動員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培育、發展民間組織,協調社會服務組織承接政府下移的社會事務工作,組織社工、義工隊伍,從事公共管理和服務;為政府職能部門(如勞動力管理所、稅務所等)、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做好服務工作。

3.監督檢查職能:依法監督、評估政府職能部門及其派駐社區的站、所等機構的工作,對社會服務組織承接政府的工作進行檢查和考評。

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是政府公共服務與社區服務的窗口和平臺,由黨群事務、救助與福利、家政與公益、就業與保障、人口與健康、市容與環境、安全與司法和稅源與稅收等8個方面的項目組成。該中心實行“一門式”辦公,“一站式”服務。

(二)江蘇路社區黨工委。區委派出機構,是江蘇路社區各種社會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對地區性、社會性、公益性、群眾性工作負全面責任。

黨群工作部為社區黨工委的內設職能部門。主要承擔社區黨建、紀檢監察、宣傳教育、精神文明、工會、共青團、婦聯、統戰、人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聯絡等方面的工作。

四、社區組織體系及相互關系

在江蘇路社區實施的體制創新、組織再造,簡單地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大體系”,即以黨工委為領導核心的,政府主導下的公共服務體系、居委會主導下的居民自治體系、市場主導下的社區服務體系。相互關系如下:

(一)社區黨工委作為區委的派出機構,接受區委領導,完成區委下達的工作任務;對社區所轄的社區黨支部實施統一領導;在社區建設和各項工作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思想領導,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政治領導,研究提出社區建設的目標、規劃,決定社區建設的重大問題。三是組織領導,堅持黨管干部,對政府派駐社區的干部實施有效的管理監督;發揮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社區黨工委要加強與社區各界的聯系,特別是與公共服務委員會成員的溝通,善于把黨組織的意圖變成公共服務組織、社區自治組織和民間組織的自覺行動。同時,黨工委要尊重公共服務委員會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地位與職權,真正發揮核心領導和保證作用。

(二)社區公共服務委員會是在社區黨工委的領導下,由政府主導、社區自治組織和社區單位參與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組織。它不再作為一級行政主體直接承接政府職能部門下達的具體任務并接受考核,只協助政府職能部門進行相關的行政和社會事務工作。主要是:(1)政府直接為群眾提供服務的工作,如低保救助、司法調解、就業指導、開具證明等,由公共服務委員會作為領導和組織者,通過公共服務中心受理完成;(2)政府在社區興辦的公共設施、社會福利項目,如星光老年之家、健身路徑等,授權公共服務委員會作為責任人,組織社會力量實行項目式運營和管理;(3)政府職能部門延伸到社區的行政管理事務,如市政、環衛、綠化管理,計劃生育檢查、居民動遷等,由政府職能部門自己或職能部門垂直領導的協管人員負責完成,公共服務委員會協助進行監督、檢查和評估;(4)政府職能部門自身無力完成需由社區配合完成的社會事務,委托公共服務委員會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協調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自治組織或其他中介組織、民間組織協助完成。

公共服務委員會是地區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活動的發起、組織和協調者,對社區自治組織和中介組織負有指導和協調的責任。

公共服務中心在社區黨工委和公共服務委員會的領導下,按照核定的職能開展工作,為居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

(三)居民委員會在黨的領導下、在公共服務委員會的指導下,按照《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開展自治工作;指導社區服務組織開展社區服務活動。

(四)社區服務站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在政府指導和市場引導下開展活動。與政府、公共服務委員會是指導和被指導、協調和配合關系;與公共服務中心是相互配合關系;與其他社區服務組織是協作關系。

五、相關措施

(一)政府各職能部門必須將自己的工作延伸到江蘇路社區,不得向公共服務委員會攤派和組織對公共服務委員會的考評。

(二)進一步梳理政府下移社區的行政和社會事務,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科學劃分其歸屬。屬于行政管理和執法方面的職能,收歸政府職能部門,統一由政府職能部門或者隸屬于它的派出站、所和協管員完成;屬于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交由公共服務委員會及其領導下的公共服務中心完成;屬于公共管理、社會事務方面的工作,通過協商、協調,由公共服務委員會協助政府部門完成,或者政府部門委托公共服務委員會運用項目管理運作的方式,“發包”給社區服務中心和其他社區組織完成。

(三)培育發展社區民間組織。籌備成立江蘇路社區公益慈善救助會,整合社區公益資源,完善社區義工、社區志愿者隊伍,為居民群眾提供幫扶、救助和低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