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災方案

時間:2022-10-30 05:44:00

導語:地質災害防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質災害防災方案

**年汛期,我縣年降雨總量643毫米,比歷年平均值偏多17.0毫米。特別是5月1日、8月5日、9月3日在中敖、高坪、金山、萬古、石馬、拾萬、郵亭、龍崗、三驅等地出現的局部暴雨天氣,引發了較多新的地質災害,同時也使一些老的地質災害體出現了不同程序的變形和失穩。據統計,到**年,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66處(其中:危巖占119處,滑坡占43處,煤矸石泥石流占4處),災害體總規模為115.1913×104立方米,威脅村民1031戶,人口4915人,房屋4827間,潛在的經濟損失約17417萬元,其中具有區域代表性,有一定規模,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占35處,主要是危巖、滑坡和泥石流,總體規模247.12立方米,威脅村民373人,房屋451間。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資金對35處嚴重隱患點納入首期防治項目予以實施,目前已驗收合格,排除安全隱患。去年的特大旱災后,受特大暴雨影響造成危巖,崩塌、滑坡等應急處理地災突發事件共11處,總體規模20310立方米,各級采取有力措施,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搬出危險地段,并幫助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全年無因地質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事件發生。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年是我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逐步完善的一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卓有成效。一是絕大部分街鎮鄉編制了轄區**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預案,并上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二是大部分街鎮鄉落實了組織機構,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現場調查或檢查,編制了重大地質災害的單點防災預案,并分別落實了責任人;三是開展了汛前檢查、汛中排查和汛后檢查,認真貫徹執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發性地質災害上報制度;四是建立了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系,監測預警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五是加強了對地質災害的治理,對46處危巖、滑坡進行了防治,為437人解除受危巖、滑坡威脅隱患。

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仍存在下列問題:部分街鎮鄉防治機構、應急隊伍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與實際需求差距大,特別是縣鄉鎮一級幾乎未設立此項資金,使計劃治理和避險搬遷的重要地質災害點絕大多數未得到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和依然十分嚴峻;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不能有效承擔起地質災害監測、應急調查處理等防治工作;個別街鎮鄉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工作力度不大。

二、**年全縣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

(一)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

根據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和重慶市地環環境監測總站委托對本縣轄區內的地質環境調查,縣國土房管局于**年3月26日至**年4月28日會同重慶市208地質災害勘查設計院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各街鎮鄉分管領導、國土房管所所長及村社干部,分成二個地災排查小組,對全縣24個街鎮鄉和原有197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拉網式排查。經現場勘查,初步確認全縣屬于危巖、滑坡、煤矸石泥石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66處(其中:危巖占119處,滑坡占43處,煤矸石泥石流4處),災害體總規模為115.1913萬×104立方米,威脅村民1031戶,人口4915人,房屋4827間,潛在的經濟損失約17417萬元。經過**年的防治,至目前為止全縣仍然存在地質災害隱患點120處,(未包含新增點在內)災害體總規模為94.3097萬立方米,威脅村民4696,房屋4545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繁重。

(二)**年全縣地質災害預測

根據重慶市地質災害區段劃分,大足縣為中~低易發區。全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按二級進行劃分: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其中低易發區總面積為920.41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6.2%;中易發區總面積為469.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8%(詳見附表一):

1、降雨預測

據縣氣象局對我縣**年汛期降雨趨勢預測,預計今年汛期(5—9月)降水量略偏多,大雨開始在5月中上旬,于9月底結束;6月和7月上旬降雨量偏多,局部地方有洪澇。據分析,今年降雨量有分布不均的特點,特別是6月至7月上旬降雨量相對較多,極易發生地質災害。

2、重點區域預測

根據全縣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地質災害一般多發于沿山一帶、廣大山區和公路沿線,其中主要以深切割的中陡坡地帶最易發生;其次是沿公路、鐵路及城鎮區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段。結合**年降雨預測情況及各區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程度,預計全縣可能發生較大險情、災情地質災害的主要有以下區域:

重要區域主要包括玉龍鎮老街東側斜坡地段,玉龍鎮老街兩側斜坡地段,玉龍老鎮燕子巖、獅子巖危巖帶;大足縣北部、西部、西北部地區和古龍鄉。這些區域可能發生較大規模險情的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

重點街鎮鄉主要有玉龍、寶頂、寶興、石馬、金山、拾萬、國梁、珠溪、鐵山、季家、高升、中敖、高坪、古龍、龍崗、棠香等16個街鎮鄉,面積469.8平方公里。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滑坡和危巖崩塌。

重要交通干線主要包括大郵路、大銅路、大榮路、城寶路、大安路及成**鐵路大足段等沿線的高陡斜、邊坡。這些區域主要可能產生高陡斜、邊坡崩塌破壞失穩。

重要礦區有天青石礦區、躍進煤礦等。這些礦區可能產生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重要水庫有上游水庫、化龍水庫、古龍鄉白石村通天河水庫等。這些水庫可能產生滲漏。

除此外,在上述各重點預測區域以外的其他地質災害易發區及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區也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對此在防治工作中必須予以重視。

3、重點防范期

全縣地質災害的發生受降雨的影響十分明顯,地質災害大多發生在汛期(5—9月),每年汛期當降雨時間較長并伴隨多次連續大暴雨時,各類地質災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將明顯增多,并表現出較強的同發生和滯后性。暴雨的頻率和強度直接制約和控制我縣地質災害的發生,因此全縣地質災害防治以汛期(5—9月)作為重點防范期。

近年來,全縣因不合理工程活動所誘發的地質災害日趨增多,各類對地質環境擾動破壞強烈的工程建設項目均應以整個施工期作為重點防范期。

同時,地質災害不完全由降雨所誘發,具有不確定性,有時在無雨期也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其中又以危巖崩塌及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最為典型,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在非汛期同樣也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三、地質災害防治對策措施

**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在認真總結**年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任務和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根據全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情況,結合縣域內城鎮、工礦企業、交通干線分布狀況和城鎮規劃,我縣**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主要為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城鎮區、重要交通干線、國家級自然人文景觀和重點礦山等4個區域。

1、重要城鎮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重要城鎮對地質災害的防治首先要落實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工作,同時還需根據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于目前穩定性較差、危害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體,應注意建立和改善災害體及周圍地表的排水系統,保護坡體植被,及時封閉地表裂縫,加強監測,盡快進行勘察治理;對已作過治前勘查或進行過局部治理的地質災害體,應在原有防治工程的基礎上,繼續做好變形監測和后續工作,力爭及早治理,以避免造成更大危害;進一步完善對地質災害的汛前排查、汛期檢查和汛后檢查制度;國土、建設、交通、水利部門應加強對重點工程建設的監督管理,同時加大對破壞地質環境行為的執法力度,除繼續推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管理制度外,還必須推行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制度和地質災害限期防治制度,凡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工程建設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全縣主要地質災害點調查表詳見附表三)。

對礦區地質災害要加強監測預警,對規模較大、危害大的地質災害應采取排水、充填裂縫等應急措施。要加強對礦區的管理,規范不合理工程行為,特別注意對尾礦和廢渣堆放點的監測,防止暴雨引發礦渣滑坡或泥石流災害。

2、重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縣境內溪河縱橫,各級交通干線均受到地質災害不同程度的威脅。這些災害點大多數穩定性較差,汛期變形明顯加劇,對所處交通干線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要在群測群防的基礎上,對道路旁的地質災害設置緩沖帶,對滑坡主要采取以排水、減災和護坡為主的防治手段;對危巖崩塌主要采取清除、襯砌和封閉為主的防治手段。同時要制定相應的防災預案,并定期檢查防災預案的落實情況。

3、國家級自然人文景觀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全縣國家級自然人文景觀多成點狀分布,部分受地質災害威脅。其中主要有北山石刻區滑坡,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北山石刻區停車場旁危巖、南山石刻區危巖等。由于自然人文景觀點的特殊性,需對這些自然人文景觀點的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并采取有效防災措施,首先要落實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預報措施,其次是在不破壞自然人文景觀的前提下,考慮工程治理措施,爭取市級項目對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帶進行工程治理。

(二)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1、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進一步抓好地質災害汛前檢查、汛中排查及汛后核查工作,對存在險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登記發放防災、避災明白卡,同時編制和落實好點上的防災預案,每處災害點必須逐級落實具體責任單位、責任人及監測人,按規定要求作好監測預報工作。認真貫徹執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發性地質災害上報制度。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各街鎮鄉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總結歷年地質災害搶險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各自轄區內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形勢,克服麻痹思想,作好各項準備工作,嚴守紀律,服從命令,各有關部門必須堅持24小時值班,了解水情、氣象、災情、險情,按規定請示、報告、傳達,并認真作好記錄。

2、建立應急搶險反應系統、制定防災預案

為加強對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縣和各街鎮鄉應成立以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主導,以各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為技術依托,以重在預防為指導方針,充分發揮信息系統作用的應急搶險反應系統,建立包括縣、街鎮鄉級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機構,對發現的險情和可能出現險情的地方進行應急調查處理。

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縣政府指導各街鎮鄉人民政府開展轄區內的應急搶險工作。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相應的應急工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盡快查明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民政、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貿易、公安等部門,應當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物資供應、社會治安工作;氣象部門應當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門應當保證地質災害應急的信息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的運送。

各街鎮鄉政府要根據縣和當地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現狀、氣象部門提供的短期降雨預測結果及縣防災有關精神,編制本街鎮鄉地質災害年度防災預案。

按照全面規劃與重點防治相結合的原則,對嚴重威脅城鎮、居民聚居區、國家公益性機構、交通干線、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區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工程治理。根據我縣實際情況,結合汛前排查情況。對全縣40個不穩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近期防治規劃(**—2011年),對全縣65個基本穩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遠期防治規劃(2011年—2015年),對其余地災隱患點加強監測,逐年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3、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

各街鎮鄉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要以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基礎,加強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盡快在城鎮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建成以專業監測為主的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在廣大農村地區建立以群測群防監測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通過對地質災害進行適時監測預警,及時為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轄區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為政府防治地質災害、保護人民生產財產安全、防災減災決策和實施及時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4、加強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

繼續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測預報工作,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技術方法,不斷提高預測預報精度。各街鎮鄉要加強各自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

四、地質災害處理與災情報告

(一)地質災害處理

各街鎮鄉政府及其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后,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的發生或者災情擴大。地質災害發生后,當地政府應當啟動并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二)災情報告

地質災害發生后,當地政府必須迅速組織有關部門調查核實災情,及時向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發生規模較小的地質災害,縣政府負責處理,并將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上報市國土房管局;發生重、特大地質災害時,由縣政府在2小時內向市政府報告受災信息,12小時內上報災情及救災情況,并抄送市級政府有關部門。

縣國土房管局得知發生重、特大地質災害信息后,應按規定及時報告。

災情報告內容:地質災害種類,發生時間、地點、范圍,傷亡人數,損失情況,危害程度,發展趨勢以及已采取的對策措施等。

報告災情必須實事求是,不得隱瞞、謊報、假報。災情數據未經核實,不得公開報道。災情的以政府指定的專門部門的統計數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