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災預防方案

時間:2022-10-30 06:46:00

導語:地質災害防災預防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質災害防災預防方案

一、全縣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

(一)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

**年3月26日至**年4月28日,受市國土房管局和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的委托,縣國土房管局、各街鎮鄉會同市地質勘查設計院工程技術人員對全縣轄區內的地質環境狀況進行了拉網式排查。經現場勘查和工程分析判斷,現初步確認全縣存在危巖、滑坡、煤矸石泥石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41個(其中:危巖占105個,滑坡占32個,煤矸石泥石流4個),災害體總規模為115.1913萬立方米,威脅村民1031戶,人口4915人,房屋4827間,潛在的經濟損失約17417萬元。

(二)自然地理條件

**縣位于重慶市西部,地處川中丘陵與川東平等嶺谷的過度地帶,介于東徑105°28′—106°02′,北緯29°23′—29°52′之間,轄區總面積1392平方公里,境域略呈倒置的“三角形”。全縣除西部與四川省內江市、安岳縣相鄰外,其余各方均為重慶市境,東與銅梁接壤,北與潼南相連,南與永川、榮昌及雙橋區毗鄰。

1、地形地貌

**縣位于川中丘陵區與川東平行嶺谷區的過渡地帶,全境南北長54.0平方公里,東西寬52.0平方公里。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南邊緣翹起,中部及東北部為廣谷地帶,低而寬緩。境內平均海撥350—450米,最高處是巴岳山南段的云臺寺山峰,海撥934.7米,最低處在雍溪鎮淮遠河水面,海撥267.5米,相對高差667.2米,境內有低山、丘陵、平壩、溪谷四種地貌類型,成“六丘三山一分壩”之勢,低山面積443.9平方公里,占全縣31.9%,丘陵面積809.01平方公里,占全縣58.2%,平壩和溪谷面積137.3平方公里,占全縣9.9%。

境內受特有的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和外營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現有地貌特征。在境內東南邊緣為條形低山地貌,東起銅梁土橋鎮,西南止縣境郵亭鎮,境內長45公里,寬約6公里,海撥高程450—750米,相對高差200—420米,背斜兩端均為單斜山嶺;在西北的鐵山鎮、高升鎮以及高坪鄉、寶頂鎮等部分地區為碑狀侵蝕中—高丘地貌,山頂絕對高程500—600米,相對高差200—250米,一般為桌狀,坪狀和長梁狀;在中部和東北部等廣大地區為中淺丘地貌,海撥高程300—450米,相對高差20—200米,呈豬背脊式、方山式和單面冊式丘陵;在各鄉鎮均有平壩分布,主要分布在龍水鎮,萬古鎮等地區,海撥高程290—390米,相對高差小于20米,由溪河沖積平壩和蝕堆積平壩均成一體的溪河兩巖形成一、二級階地。

2、氣象水文

全縣氣候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具有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熱水同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春季暖和而空氣活動頻繁,夏季炎熱而多伏旱、洪澇,秋季溫暖而霜雪少。全縣年平均氣溫為17.3℃,歷年極端高氣溫為41.9℃(**年8月15日),歷年極端最低氣溫-3.4℃(1975年12月16日),無嚴重凍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010毫米,最多年達1468毫米(1965年),最少年為676.9毫米(1978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份,占全縣的80%;全縣年均蒸發量為1146.2mm,蒸發量的季節分配不均,夏季最多,達481.6mm,占全年的42%,冬季最少,僅107.5mm,占全年9.4%;年平均相相對溫度為82.8%,平均日照量1415.2小時。

境內崗嶺起伏,溪河縱橫,為沱江與涪江水系。共有大小溪河293條,總徑流長985.8公里,主要河流有瀨溪河、窟窿河和淮遠河三條主干河流,溪河具有源頭大,灘多水淺的特點。全縣年均水資源總量達63182×104立方米,占總量7.5%。大氣降水季節性明顯,水資源頒布較均,基本能供給經濟建設和人們生活用水的需要。

二、全縣地質災害預測

根據重慶市地質災害區段劃分,**縣為中—低易發區。全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按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進行二級劃分,其中低易發區總面積為920.41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6.2%;中易發區總面積為469.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8%。

(一)降雨預測

**年降雨量存在分布不均的特點,據我縣汛期降雨趨勢分析預測,9月至10月降雨量相對集中,極易發生地質災害。

(二)重點區域預測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地質災害一般多發于沿山一帶、廣大山區和公路沿線,其中主要以深切割的中陡坡地帶較為嚴重;其次是沿公路、鐵路及城鎮區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段比較突出。結合我縣**年降雨預測情況及各區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程度,預計我縣可能發生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險情。要防范大規?;?、危巖崩塌、泥石流、地裂縫的主要區域是玉龍鎮老街東側斜坡地段,玉龍鎮老街兩側斜坡地段,玉龍老鎮燕子巖、獅子巖危巖帶;**縣北部、西部、西北部、東部的古龍地區。要防范滑坡和危巖崩塌的重點街鎮鄉主要是棠香、龍崗、玉龍、寶頂、寶興、石馬、金山、拾萬、國梁、珠溪、鐵山、季家、高升、中敖、高坪、古龍等16個街鎮鄉,面積約為469.8平方公里。要防范高陡斜、邊坡崩塌破壞失穩的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是大郵、大銅、大榮、城寶、大安(**—中敖段)公路及成渝鐵路**段等沿線地區。要防范礦區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重要礦區是天青石礦區、躍進煤礦等。要防范滑坡、危巖的自然人文景觀主要是北山的石刻區、譚家灣、停車場和南山石刻區。同時要防范上游水庫、化龍水庫、古龍鄉白石村通天河水庫滲漏問題,加強對各重點預測區域以外的其他地質災害易發區和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區誘發地質災害的監測,對此在防治工作中必須予以重視。

(三)重點防范期

我縣地質災害的發生受降雨的影響十分明顯,每當降雨時間較長并伴隨多次連續大暴雨時,各類地質災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將明顯增多。而根據今年降雨形勢分析,9至10月將極可能形成較大的集中降雨,因此,該時期是我縣今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同時因無雨期地質災害和不合理施工活動所誘發地質災害日益增多,日常和工程建設活動影響的地質災害防范也必須高度重視。

三、地質災害防治對策措施

**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任務和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針,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情況,結合縣域內城鎮、工礦企業、交通干線分布狀況和城鎮規劃,我縣**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主要為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城鎮區、重要交通干線、國家級自然人文景觀和重點礦山等4個區域。

1、重要城鎮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一是認真落實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工作,根據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二是對于穩定性較差、危害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體,應注意建立和改善災害體及周圍地表的排水系統,保護坡體植被,及時封閉地表裂縫,加強監測,盡快進行勘察治理。三是對已作過治前勘查或進行過局部治理的地質災害體,應在原有防治工程的基礎上,繼續做好變形監測和后續工作,進行積極治理。四是進一步完善對地質災害的汛前排查、汛期檢查和汛后檢查制度。五是國土、建設、交通、水利部門要加強對重點工程建設的監督管理,加大對破壞地質環境行為的執法力度,認真落實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管理制度,全力推行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制度和地質災害限期防治制度。

2、重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我縣境內溪河縱橫,公路、鐵路密布,各級交通干線均受到不同程度地質災害的威脅,災害點大多數穩定性較差,汛期變形較重。因此,重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的防治要在群測群防的基礎上,對道路旁地質災害體設置緩沖帶,對存在滑坡險情的地段要采取以排水、減載和護坡為主的防治手段;對危巖崩塌要采取清除、襯砌和封閉為主的治理方式。同時制定相應的防災預案,并定期檢查防災預案的落實情況。

3、礦區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對礦區地質災害要加強監測預警,對規模大、危害大的地質災害要采取排水、充填裂縫等應急處理措施,對尾礦和廢渣堆放點要加強監測,防止暴雨引發礦渣滑坡或泥石流災害,同時對各礦區加強管理,規范各類誘發地質災害的不合理工程行為。

4、自然人文景觀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我縣自然人文景觀多成點狀分布,部分景點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其中以北山石刻區滑坡,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北山石刻區停車場旁危巖、南山石刻區危巖較為突出。對自然人文景觀點的地質災害防治首先要落實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預報措施,其次是在不破壞自然人文景觀的前提下,考慮工程治理措施,爭取市級項目對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帶進行工程治理。

(二)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1、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是抓好地質災害汛前檢查、汛中排查及汛后核查工作,對存在險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登記發放防災、避災明白卡,同時編制和落實好點上的防災預案,每處災害點必須逐級落實具體責任單位、責任人及監測人,按規定要求作好監測預報工作。二是認真貫徹執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發性地質災害上報制度,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各街鎮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三是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總結歷年地質災害搶險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各責任區內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形勢,克服麻痹思想,作好各項準備工作,嚴守紀律,服從命令。四是有關部門必須堅持24小時值班,了解水情、氣象、災情、險情,按規定請示、報告、傳達,并認真作好記錄。

2、建立應急搶險反應系統、制定防災預案

為加強對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縣和各街鎮鄉要成立以國土資源管理機構為主導,以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為技術依托,建立包括縣、街鎮鄉級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反應系統,對發現的險情和出現險情的地方進行應急調查處理。

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工作實行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各街鎮鄉負責開展轄區應急搶險工作。各有關部門負責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應急處置工作??h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對容易發生險情的地質災害要迅速查明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民政、衛生、食品藥品監督、貿易、公安等部門,要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物資供應、社會治安等工作;氣象部門要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門要保證地質災害應急的信息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的運送。

縣國土行政主管部門要采取措施積極排除各類地質災害險情,先期要對40個不穩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近期防治規劃(2007—2011年)、對65個基本穩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遠期防治規劃(2011年—2015年),同時將36個嚴重隱患點納入首期治理規劃項目加快實施治理,并力爭在**年內完成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帶地質災害整治任務。各街鎮鄉要會同國土、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根據全縣和各自轄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現狀、氣象部門提供的短期降雨預測結果及縣防災預案有關精神,編制本街鎮鄉地質災害年度防災預案。

3、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

各街鎮鄉要以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基礎,加強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盡快在城鎮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建成以專業監測為主的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在廣大農村地區建立以群測群防監測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通過對地質災害進行適時監測預警預報,及時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轄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及時向受威脅群眾傳遞預警信息,確保受災群眾人生安全。

四、地質災害處理與災情報告

(一)地質災害處理

各街鎮鄉和縣國土部門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后,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發生或者災情擴大。地質災害發生后,所在地街鎮鄉和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立即啟動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二)災情報告

地質災害發生后,所在地街鎮鄉必須迅速組織有關部門調查核實災情,及時向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情況。發生規模較小的地質災害,縣國土部門將災情及其發展情況及時上報縣政府和市國土房管局;發生重、特大地質災害時,由縣政府及時向市政府報告受災信息和災情及救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