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遺產普查工作實施方案
時間:2022-06-04 10:20:00
導語:文化局遺產普查工作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省、市有關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有關精神,進一步推進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普查工作的目的、意義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是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普查時間和范圍
(一)時間:20*年*月至20*年*月
(二)范圍:凡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范圍內,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宇宙和社會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藝;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具體參見《普查手冊》)。
三、普查工作的指導原則
(一)全面性
1、普查應涵蓋本地所有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
2、注重吸納以往調查成果,對已調查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進行認真復查和核對,注意了解其現狀。
(二)真實性
1、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原貌。
2、確保普查內容和成果真實可靠。
3、杜絕提供虛假材料。
四、普查工作的組織機構
成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領導小組:
*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文化館,由胡迪平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成員:陳輝、鄧小勇、張施廣、汪艷。
五、普查工作的步驟
(一)普查準備階段(20*年4月——10月)
1、制訂普查工作實施方案。
2、選調人員和配備必要設備。
3、選派人員到省、市參加培訓。
4、擬訂普查提綱、制作普查登記表格。
5、舉辦全縣文化站長培訓班。
6、各鄉鎮自查。各鄉鎮文化站根據普查內容對本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摸底,記錄好詳細方位及傳承人情況。
(二)實地普查階段(20*年11月——20*年底)
1、按照普查項目和鄉鎮文化站提供的情況,縣普查工作組進行實地調查。調查形式和內容包括普查、典型調查、專項排查、專題調查、傳承人專訪、群眾訪談、數據統計、現場攝像錄音等。
2、普查一律要填寫表格,記錄普查日記。每進行一鄉(或一村)調查,都要在普查地圖上作出標記。普查中采集的民間作品、搜集的民俗實物和民藝作品、調查采訪時填寫的表格、繪制的普查地圖、攝制的照片與錄音錄像,均應登記造冊。登記的項目,除了文本、實物的名稱、內容簡介、類別等外,還應包括講述者、傳承者、提供者的年齡、性別、居住地,標明普查人員的名單、普查時間、普查地區等。
(三)普查總結階段(20*年1月——20*年6月)
在原始調查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疏理、匯總并形成以下資料:
1、普查工作總結報告,其內容包括:普查工作的時間、地點、人員安排、經過及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分布、現狀、價值、傳承人名錄、對保護的設想等。總結報告以文字為主,5000字以上。
2、立體地、形象地、真實地、全方位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即文字、攝影、攝像的同步記錄資料。
提交的照片要求由不少于500萬像素的數碼照相機拍攝。每個項目交不少于10張6寸大小的照片,每張照片要配齊文字說明,注明項目的步驟、產生的過程等。普查過程中注意收集保存各個階段的工作照片(包括與老藝人交談的照片)。
提交的攝像資料片要求拍攝項目產生的全過程,反映圖像的同時要配文字和語言說明。
提交的每個項目的文字、圖片說明,要求清楚詳細;傳承人的情況要作詳細的介紹,除填寫調查表格外,還應用文字說明其現狀、生平簡介、技藝程度、傳承等情況。普查表格參見《普查手冊》。(文字材料統一用A4紙制作)
為了對普查對象進行規范化記錄與收集,并使普查中所獲資料(文字、圖片、音像等)和實物得到標準化和序列化的登記、存檔、保管,要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代碼進行分類編碼。
3、提交的地圖二種,即:繪制全縣總體分布地圖和項目分布地圖。
4、提交全縣保護項目清單,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錄、重點搶救項目名單分期保護項目名單等。
六、幾點要求
1、普查工作是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各鄉鎮政府要高度重視,把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配備專門人員做好調查、實物和資料收集、現場攝像錄音等協調工作,為縣普查組提供工作條件。
2、普查工作人員要認真負責,一絲不茍,不走形式,調查必須親自深入現場,直接面對接觸調查對象,做到資料來源清楚、內容真實、數據可靠。同時要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嚴格普查工作紀律,嚴禁不經過實地調查,憑空編造材料,充作普查工作成果的作法,確保全面、真實、高效地完成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