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時間:2022-10-22 04:14:00
導語: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河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要求,依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地質災害點分布及現狀
我市地質災害種類較多,分布面廣。北部的遵化、遷西、遷安的山體多為古老的變質片麻巖,巖體破碎、風化強烈,加之采礦業發達,人類工程經濟活動頻繁,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相對較高,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玉田、豐潤、灤縣的山體多由白云巖、石灰巖、砂巖等堅硬巖石組成,抗風化能力強,易發生崩塌;古冶、開平、路南、路北等地煤炭資源豐富,長期的地下開采引發了大面積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且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市區多為碳酸巖地層,巖溶塌陷地質災害比較發育。
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各縣(市)、區最新的汛前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結果,今年確定8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重點防范對象,其中,崩塌11處,滑坡10處,泥石流12處,地裂縫4處,地面塌陷49處、巖溶塌陷3處。在充分總結和吸收以往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按照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合理避讓,突出重點的原則,經對這89處隱患點進行了綜合分析和研究,查明了其類型、規模、誘發因素、威脅對象及范圍,確定了監測和預防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制定了針對性的治理措施(見附件)。
二、重點防范期及重要地質災害的發生趨勢預測
降雨是引發我市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特別是暴雨或持續降雨為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了一定的內、外部條件。從歷史上看,我市過去因自然條件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因人類工程活動留下的地質災害隱患也多在汛期形成災害。因此,確定6月至9月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汛期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大雨和極端降水事件可能增多,大雨和極端降水極易引發山區局部洪澇,并可能誘發地質災害。高強度降雨后,遷西、遷安、遵化等地的尾礦庫(堆)易發生垮塌,威脅附近居民;遷西、遷安、遵化境內的長城旅游公路沿線兩側山體因降雨影響易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對交通安全有一定威脅;*市區周圍的采空塌陷產生的裂縫,在汛期積水、雨水沿塌陷裂縫下滲,極易引起礦坑突水或建筑物傾倒;地下開采引發的地面塌陷及巖溶塌陷對地表建筑物和地下管線、地上管線等附屬設施都具有較大威脅,且巖溶塌陷災害的發生極具突發性,應引起高度重視。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以人為本,以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各級要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和應急指揮系統,及時研究解決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要建立完善責任制,將災害點監測預報任務層層落實到鄉鎮、單位和責任人。對麻痹大意、玩忽職守造成嚴重后果的有關責任人,按照《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制追究的規定》,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二)預防為主,完善制度。各級政府一是要迅速組織有關部門對轄區內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登記、建卡,對其危險性做出初步評價,提出具體防范措施并積極組織實施;二是要制定主要災害點的包括預警信號、人員和財產轉移路線等內容的防災預案,向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單位和居民發放地質災害明白卡、避險卡(要有回執),增強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村、責任人四級監測網絡,對有關監測人員進行必要的監測及防災知識培訓;四是要進一步完善汛期值班、險情巡視和災害月報速報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各項制度落實到位;五是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中心(站)建設,保證“河北省地質災害實時管理與應急指揮系統”順利運行,以便充分發揮它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中的作用。六是要汛期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加強與氣象部門的配合,對地質災害發生的趨勢作出預測,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更有針對性地部署防災工作,從而提高相關部門的應急反應能力。
(三)嚴格評估,消除隱患。對新建工程項目,要嚴格把好用地審核關,要求建設單位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災評估。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把地質災害治理列入總體設計和工程預算。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對沒有進行地災評估的用地申請,一律不予審批,從而確保新建項目的安全,有效防止新建項目引發和加劇地質災害;對已建工程,如發現問題,要采取恰當的補救措施,防止發生地質災害;新建、改(擴)建、延續礦山應當提交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報告中應當包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內容,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做出詳細評估,并制定相應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方案。
(四)突出重點,綜合治理。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重點區段的防治工作,根據各類地質災害的特點實施綜合治理。對泥石流地質災害,可采取動員受威脅的人員撤離到安全地段及修筑擋壩、導流渠、排水溝和種植樹木、減少松散堆積物等措施進行治理;對于滑坡地質災害,可采取動員受威脅的居民撤離和對滑坡體采取攔擋、灌漿、錨固、阻滑鏈等措施治理;對危巖可采取小規模爆破消除和攔擋、灌漿、錨固等措施;對于采礦廢棄物,可采取表層覆蓋防滲、修排水溝、攔擋、削坡灌漿等措施;對于尾礦庫,可采取加固、防滲、導流等措施;對于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可采取充填回采區等措施,同時加強井上井下的監測工作。
(五)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組織指導村(居)委會利用黑板報、宣傳欄等,廣泛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指導群眾認識地質災害前兆,學會預防、避讓地質災害,組織防災責任人、監測人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和法規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干部群眾的防災、減災、抗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加防災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形成群策群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六)加強監管,嚴格執法。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加大執法力度,推廣和倡導“綠色礦山”建設,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的實施,杜絕人為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
- 上一篇:市教育局民主評議工作實施方案
- 下一篇:經濟法體系問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