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方案

時間:2022-03-27 03:13:00

導語: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規范農村市場秩序為目標,強化專項執法檢查和日常監管,嚴厲打擊坑農害農違法行為,積極推進農村市場長效監管機制建設,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大力推進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

二、項目和責任分工

(一)整頓規范農資生產環節秩序。(牽頭單位:縣質監局;責任單位:縣委農工委、縣公安局、縣水利局、縣農業局、縣工商局、縣農機局)

目標:通過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行為,使農資生產秩序得到明顯好轉,農資生產單位守法誠信意識進一步增強,非法制售假劣農資的違法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因農資質量問題引發的農業生產事故大幅下降。

工作措施:加大對農資生產企業的巡查力度,組織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重點抓好農資打假下鄉活動和集中整治。以農資生產經營許可證件和產品標識標簽檢查、產品質量抽檢為重點,在農資銷售高峰和農資集中生產、銷售區域開展專項治理。

進度安排:2季度前部署全年農資專項整治打假行動,6至7月督查各部門春季農資打假工作并進行工作總結,8至10月開展秋季農資打假,11至12月檢查驗收全年工作并進行全年總結。

(二)整頓和規范農資流通環節秩序。(牽頭單位:縣工商局;責任單位:縣委農工委、縣公安局、縣水利局、縣農業局、縣物價局、縣農機局)

目標:建立農資“經營戶口”和農資商品質量監測體系;通過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取締一批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的“黑窩點”,吊銷一批銷售不合格農資的違法經銷企業的營業執照,切實提高農民維權意識和能力,爭取20*年實現農資投訴案件在去年的基礎上明顯下降。

工作措施:加強對農資經營戶的動態監管,按照市場監管信息及時調整其信用等級。建立農資商品質量“四制兩查”監管體系。根據農時季節及農業生產需要在春耕秋播等農資購銷高峰期組織實施定向監測,建立農資質量信息制度。緊緊圍繞種子、農藥、肥料等重點品種,突出縣、鄉、村級農資市場特別是零售商戶的整治。貫徹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嚴厲查處甲胺磷等5種高毒農藥銷售使用。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劣農資和國家禁止生產、銷售的農資商品廣告、虛假廣告等違法違規行為,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工作,依法打擊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切實規范農村市場價格秩序。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民識別農資的能力及維權意識,提高農資經營企業和人員守法誠信意識。強化監督檢查和案件查處工作,著力解決損害農民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進度安排:加大農資市場監管力度,圍繞重點季節、重點市場和重點品種開展打擊銷售假冒偽劣農資及坑農害農行為專項執法行動。7月以前為實施階段,8月至12月為檢查、驗收階段。

(三)加強生豬屠宰管理及肉類食品安全監管。(牽頭單位:縣商務局;責任單位:縣工商局、縣畜牧局)

目標:突出抓好生豬屠宰管理和農村肉類市場專項整治,從源頭上提高肉品質量,使私屠濫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農村肉類食品安全有明顯提高。

工作措施:開展農村集貿市場專項整治,凈化農村肉類食品市場。貫徹落實《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壓縮小型手工屠宰場,繼續抓好肉品檢驗檢疫工作,提高農村肉品質量。

進度安排:6月以前重點抓好生豬屠宰管理,保障群眾肉食品消費安全,7月至12月在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基礎上開展“三綠工程下鄉”,提高農村食品統一配送率。

(四)加強農村食品、藥品市場監管力度。(牽頭單位:縣工商局;責任單位:縣監察局、縣商務局、縣質監局、縣藥監局)

目標:通過規范和整治促使商品銷售者依法建立并執行進貨查驗制度和進貨臺帳制度,暢通農民消費者咨詢、申訴、舉報違規違法行為的渠道,建立受理、查辦、反饋等工作制度和農村市場監管應急處置機制,幫助農民消費者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識假辨假能力。

工作措施:加強農村藥品“兩網”(即監督網、供應網)建設,規范藥品進貨渠道,依法查處假劣藥品,保證農民群眾用藥安全。開展農村食品、藥品市場整頓年專項執法檢查,突出抓好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蔬菜、水產品、禽蛋、奶制品、煙、酒、醬油、食醋、食用鹽、糕點、藥品等農民群眾日常生活必需品種的整治。以農村集市和藥店、副食品店為重點,嚴查經銷不合格藥品、食品,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藥品、食品違法行為,切實保障農村藥品、食品市場安全。將“一會兩站”(即消費者協會分會、“12315”聯絡站、消費者投訴站)納入新農村基層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總體工程,利用基層遠程教育網等社會資源建立“12315”城鄉遠程維權平臺,為農民消費者提供便捷的維權服務。完善農村食品安全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健全以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網絡體系。

進度安排:12月底前同步開展上述工作并分別進行半年小結和全年總結。

(五)規范農村糧食收購市場秩序。(牽頭單位:縣糧食局;責任單位:縣監察局、縣工商局、縣質監局、縣農業局、縣物價局)

目的:通過對糧食收購市場進行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和查處各種違法行為,促進農村糧食收購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工作措施:嚴格檢查糧食收購者的收購資格和收購政策執行情況,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確保糧食收購主體的合法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同時依法促進救災糧及時足額發放。重點檢查糧食收購者在收購場所是否公示糧食收購許可證和收購品種、質量標準、價格,并向售糧者出具糧食收購許可證并載明收購糧食的品種、質量、等級、價格、數量和金額;是否按國家糧食質量標準按質論價并及時足額支付購糧款及有無“打白條”、違反規定代扣代繳各種稅費現象;是否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按規定嚴格執行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

進度安排:6月底前開展小春收購專項執法檢查,9月至11月開展大春收購專項執法檢查,在跨季節糧食收購中采取隨機、不定點的方式進行日常監督執法。

(六)規范農村商品市場流通渠道。(牽頭單位:縣商務局;責任單位:縣供銷社、縣委農工委、縣發改局、縣工商局、縣質監局)

目的:大力推進新農村現代化流通網絡工程建設,新建、改造一批配送中心,規范發展經營服務網點,更新、改造、升級網絡管理系統,提升網絡管理現代化水平;通過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家電下鄉”活動,建立并落實商品質量責任制,從源頭上杜絕假冒偽劣商品進入農村,為廣大農村居民營造安全、舒適的消費環境。

工作措施:認真組織“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承辦企業開展“保安全、促銷費”活動,充分發揮規范農村市場主渠道作用,加強對進貨渠道的管理,嚴把進貨關、配送關、銷售關。幫助承辦企業提高農家店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切實擔負起行業管理的責任,做好農村市場消費安全工作。針對農村配送、送貨下鄉和農村集市等特點,切實加大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家電下鄉”商品的監管。做好“三綠工程下鄉”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生產上自我約束、購物上自我防范、消費上自我保護”的意識,讓綠色消費意識深入人心。加大建材市場監管,特別是地震災區重建所需材料等商品的監管,確保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順利進行。規范市場主體登記注冊行為,完善登記管理程序,創新登記服務制度,促進農村各類市場主體健康發展。建立無照經營查處規范工作有效機制和退出機制,對不符合法定資質條件或者有嚴重違法行為的企業依法注銷或者吊銷其許可證。做好打擊傳銷工作,提高農民群眾識別傳銷、抵制傳銷的能力。加強農村集貿市場監管,將商品市場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的各項準則和規范體系、監管機制模式加快延伸至農村市場,開展對鄉鎮集貿市場信用分類監管試點示范活動。

進度安排:8月底前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網點和“家電下鄉”銷售網點商品質量整治,重點加強對商品配送率、進貨渠道檢查督促;9月至12月著重引導、支持承辦企業加強配送體系建設,建立經銷商品質量自我約束與監管長效機制。

三、有關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事關農業安全和農村穩定,各鄉鎮和縣級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建立工作協調機制,明確1名領導具體負責此項工作,對目標任務實施情況實行專項檢查,確保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工作有序推進。

(二)加強協調配合。各責任部門要加強銜接溝通,定期通報情況,齊心協力,團結合作,圍繞本部門牽頭和承擔的重點工作進一步制訂實施細則,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抓好落實,確保按時保質完成《方案》中的目標任務。分工項目有兩個以上責任單位的,由牽頭單位負責,其他責任部門作好配合、并依據各自職能向牽頭單位報送相關工作情況。

(三)加強信息溝通。建立健全工作聯絡、信息反饋和情況通報機制。由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的辦公室主任為聯絡員。各單位應于7月、10月和12月第1個工作日前將分工項目實施情況報縣整頓規范市場秩序辦公室(設縣政府財辦)匯總,經政府分管領導審定后送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