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行政事業部門財產清查執行方針

時間:2022-05-28 10:52:00

導語:縣行政事業部門財產清查執行方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行政事業部門財產清查執行方針

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的通知》(財辦[2006]51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的通知》(黔府辦發[2007]6號)以及畢節地區行政公署辦公室《關于成立畢節地區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畢署辦通[2007]16號)文件精神,為搞好我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確保此次資產清查工作順利開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一)全面摸清家底。對行政事業單位基本情況、帳務情況以及資產情況等進行全面清查,真實、完整地反映單位的資產和財務狀況,為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奠定基礎。

(二)建立監管系統。通過資產清查,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信息數據庫提供初始信息,在此基礎上,建立全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動態監管系統,實施動態管理,為加強資產管理提供信息支撐。

(三)實現兩個結合。建立起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相結合的運行機制,為加強資產收益管理、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創造條件。

(四)完善管理制度。對資產清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主管部門和行政事業單位要在全面總結、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整改措施,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

二、清查基準日和范圍

(一)清查基準日。

此次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統一以12月31日為資產清查基準日。

(二)清查范圍。

1、12月31日以前經機構編制管理部門批準成立的、執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和會計制度的各類行政事業單位、社會團體。

2、執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并同財政部門有經費繳撥關系的社會團體等單位。

3、行政單位附屬的未脫鉤經濟實體,執行企業財務和會計制度的事業單位,以及事業單位興辦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不列入此次清查范圍,但須根據本方案規定由行政事業單位填報相關數據。

三、工作原則和方法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按照“統一政策、統一方法、統一步驟、統一要求和分級實施”的原則,由資產清查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全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不含中央及省地垂直部門)。各部門按照財務隸屬關系負責組織所屬單位資產清查工作。

(一)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首先由部門(單位)進行自查,然后資產清查領導小組進行核查,對資產不清、產權不明、帳務不實以及有經濟糾紛的單位由資產清查領導小組聘請社會中介機構進行專項審計,中介費用由縣財政統一支付,如果是因單位自查不實的造成中介費用,由單位自理。

(二)各部門(單位)向資產清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上報的資產清查工作結果,社會中介機構介入的應包括社會中介機構出具的專項審計報告。經過清查的固定資產,要按照財政部門的統一要求建立健全賬卡,為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奠定基礎。

(三)資產清查工作結束后,財政部門、主管部門、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根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核實暫行辦法》和實際情況,對資產損溢、資產清查結果逐步予以核實認定。

四、工作內容和步驟

根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暫行辦法》(財辦[2006]52號)有關規定,相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做好單位基本情況清理、賬務清理、財產清查和完善制度等項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一)準備階段(時間3月23日至3月31日)。

1.成立資產清查工作領導小組,明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

(1)財政局工作職責:根據國家及上級有關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的規定和工作要求,負責指導全縣資產清查工作,參與對自查結果的核查和聘請社會中介機構;負責對資產清查中有關損溢的認定和資產清查結果的核實;負責匯總本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結果,并向上級財政部門上報有關資料。對清查結果審核批復。

(2)會計核算中心工作職責:按照清查工作方案,負責提供縣直集中核算單位的相關資料;參與選聘社會中介機構及對單位自查結果的核查;根據單位自查盤點表及相關會計資料,負責組織縣直集中核算單位錄入單位資產清查基礎表、固定資產及土地資產卡片,填制相關報表;根據清查結果,及縣財政局的審核批復,進行帳務調整。

(3)編辦工作職責:參與選聘社會中介機構及對單位自查結果的核查。提供并核實按行政編制、事業編制、社會團體等對各部門核定的人員編制數及單位基本性質。

(4)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作職責:參與選聘中介機構及對單位自查結果的核查。提供單位行政人員、事業人員、長休人員、內退人員、提前離崗人員、帶薪學習人員、長期停薪人員、離休人員、退休人員、工人、長期聘用人員的人數。

(5)審計局工作職責:牽頭組織核查小組,對單位自查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核查認定,參與選聘社會中介機構。

(6)國土資源局工作職責:參與選聘社會中介機構及對單位自查結果的核查,提供土地權屬證書,配合自查單位繪制土地四至圖,對土地清查結果提出處理意見,并補辦相關手續。

(7)建設局工作職責:參與選聘社會中介機構及對單位自查結果的核查,提供房屋及構筑物的權屬證書,對于權屬不清的資產,按有關規定補辦相關手續或提出處理意見。

(8)質量技術監督局工作職責:參與選聘社會中介機構及對單位自查結果的核定,提供組織機構代碼。

(9)監察局工作職責:參與并監督選聘社會中介機構,核查單位自查結果,對有意瞞報,弄虛作假,提供虛假會計資料的單位,對其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予以查處,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0)統計局工作職責:參與選聘社會中介機構,核查單位自查結果。

2.召開資產清查工作會議,傳達相關文件,安排布置資產清查工作。

3.進行業務培訓、發放相關軟件及表冊。

(二)實施階段(時間4月1日至5月10日)。

1、單位自查。(自查時間:4月1日至4月10日)

(1)基本情況的清理:單位基本情況是指根據資產清查工作的需要,對應納入資產清查工作范圍的所屬單位戶數、編制和人員狀況等基本情況的全面清理。主要包括單位全稱、組織機構代碼、財政預算代碼、單位戶數、單位性質、隸屬關系、人員編制、人員數量及人員結構的清查。

(2)帳務清理:是指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各種銀行帳戶、會計核算科目、各類庫存現金、有價證券以及各項資金往來等基本帳務情況進行全面核對和清理。達到帳帳相符、帳證相符,確保單位帳務的完整、準確和真實。

帳務清理應當以資產清查基準日為時點,采取倒軋的方式,對各項帳務進行全面清理。單位在帳務清理中,對清理出來的各種由于會計技術差錯因素造成的錯帳,應當根據有關會計差錯調整的規定自行進行帳務調整。

(3)財產清查:是指對行政事業單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的清理、核對和查實。單位對清查出來的各種資產盤盈和盤虧、報廢及壞帳等損失,按照資產清查要求進行分類,提出相關處理意見。

財產清查按照實物盤點同核實帳務相結合、清理資產同核查負債與凈資產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對單位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對外投資、無形資產、負債以及單位收入和支出情況進行全面的清查。重點做好各類應收款項、對外投資、帳外資產、資產出租出借和對外擔保等事項的清查。

自查中發現的問題,依據國家資產清查政策和有關財務、會計制度,進行分類整理并收集合法證據,以備中介機構進行鑒證。

(4)填制《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基礎表》,編制《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報表》,撰寫《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報告》

2.清查領導小組組織核查:(時間4月11日至4月30日)

由審計局牽頭,負責組織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對單位上報自查結果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核查認定。

3.組織中介機構開展審計。(時間:4月21日至4月30日)

(1)中介機構要對各單位清理出來的各項損溢及提供證據的真實性、可靠性進行核實確認;

(2)對個別事項出具經濟鑒證證明;

(3)中介機構出具《資產清查專項財務審計報告》初稿;

4.材料上報。(時間:5月1日至5月10日)

各單位對“初稿”進行修改確認后,編制《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報告》,撰寫《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報告》及準備有關備查資料,連同中介機構出具的正式《資產清查專項財務審計報告》,由單位負責人簽字并加蓋單位公章后,報清產核資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總結階段(時間:5月11日至5月20日)。

1.資產清查辦公室撰寫資產清查專項報告,對資產清查工作進行總結,對清查數據進行匯總上報。

2.縣財政局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結果予以批復。各單位根據批復作相應的帳務調整。同時根據資產清查結果,完善相關資產管理制度。

五、組織機構

為切實加強領導,保證資產清查工作順利進行,縣政府成立“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全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財政局,具體負責組織開展資產清查工作。

各單位要建立健全由紀檢、財務、人事、后勤等相關人員組成的資產清查組織和工作機構,負責領導和實施本單位的資產清查工作。并將組織機構建立情況報資產清查辦公室備案。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各單位主要領導要加強對資產清查工作的組織領導,做到分工明確,任務落實到人,保證資產清查結果真實,確保資產清查工作按時完成。

(二)精心組織。各單位要做好動員、培訓工作,認真學習相關文件,并結合本部門本單位實際制定資產清查的具體實施方案,保證工作順利完成。

(三)嚴肅紀律。各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如實反映資產管理情況和存在問題,不得瞞報虛報,不得干預社會中介機構依法執業。社會中介機構應當客觀公正地出具專項審計報告等鑒證材料,嚴格履行保密義務。行政事業單位在清查中不組織或不積極組織、未按時完成清查工作的,由縣財政局停撥有關經費,會計核算中心停辦會計業務。對于資產清查工作中出現的違紀違法行為,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