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養殖業污染治理辦法

時間:2022-06-22 08:49:00

導語:鎮養殖業污染治理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養殖業污染治理辦法

為全面改善我縣環境質量,遏制畜禽養殖業污染不斷加重的態勢,促進全縣畜禽養殖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根據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和國家環保總局《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目標

(一)畜禽養殖業整治的思路。

根據區域環境容量合理調整和優化畜禽養殖結構、布局和規模,劃定禁養區(不準規模化養殖畜禽的區域)、限養區(實現畜禽污染物總量控制的區域)和非禁養區(除禁養區和限養區以外的區域),按建設項目有關規定和規劃定點要求規范養殖場建設,對現有養殖場(戶)污染進行綜合整治,削減敏感區域的飼養總量,推行清潔生產和生態化養殖,實現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生態化的目標。

(二)畜禽養殖業整治的目標。

合理規劃和適度發展畜禽養殖業,控制和削減畜禽養殖排污總量。到年底,禁養區規模化養殖場原則上全部實現關停轉遷;除禁養區外,全縣所有規模化養殖場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排污總量控制在年的50%以內。

1、禁養區整治目標。

(1)禁養區內不得新建和擴建各類畜禽養殖場,現有各類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二年內逐步實現關停轉遷。

(2)禁養區畜禽養殖總量年削減50%,年底實現禁養。

(3)禁養區內現有畜禽養殖場應采取有效措施削減排污總量或進行污染物綜合利用,利用現代生物制劑,減輕惡臭氣體污染,在實施關停轉遷前不得擴大飼養規模(種類和數量)。

2、限養區整治目標。

(1)限養區內不得新建和改建各類畜禽養殖場,限養區內的現有各類畜禽養殖場不得擴大養殖規模;限養區內治理無望的養殖場在年底前實現關停。

(2)在年底前,限養區內的各類畜禽養殖場的規模、飼養密度及安全防護距離達到規定的要求,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惡臭氣體)的濃度和總量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控制標準。

3、非禁養區整治目標。

(1)畜禽養殖場的規模、飼養密度及安全防護距離達到規定的要求。新建、改建和擴建養殖場應符合規劃定點要求,建設項目必須經環保部門審批,嚴格執行“環評”、環保“三同時”制度和農業部門防疫條件驗收。

(2)現有的各類畜禽養殖場須妥善處置固體廢棄物,在年底前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惡臭氣體)的濃度和總量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控制標準。

(3)養殖場要實現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有效削減污染量,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程度。

二、禁養區、限養區、非禁養區的劃分

(一)禁養區范圍。

1、縣城市總體規劃中“一城(武康)”遠景規劃建設用地范圍;

2、縣依法劃定的各類風景名勝區、下渚湖風景旅游度假區;

3、各類歷史文物遺跡保護點;

4、武康對河口水庫、東苕溪乾元段、苧溪漾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

5、國家或地方法律、法規規定需特殊保護的其它區域。

(二)限養區范圍。

1、除禁養區外的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500米以內范圍;

2、縣城市總體規劃區中除了畜禽禁養區以外范圍;

3、乾元鎮、新市鎮、鐘管鎮、洛舍鎮、雷甸鎮、禹越鎮、新安鎮、莫干山鎮、三合鄉、筏頭鄉規劃建設用地范圍。

(三)非禁養區范圍。

縣域內除了禁養區和限養區以外,均為非禁養區。

三、畜禽養殖業污染整治工作實施計劃

(一)組織機構和職責。

1、組織機構。

縣政府成立縣畜禽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領導小組,成員由縣政府辦公室、縣計經委、縣財政局、縣環保局、縣農業局、縣建設局、縣旅游局、縣國土資源局、縣工商局、縣交通局、縣衛生局、縣水利局、縣林業局和縣城管局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專家技術小組。

2、禁養區劃分、整治實施方案的制定。

(1)公布縣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非禁養區劃分范圍并報市環保局、市農業局備案;

(2)制定《縣畜禽養殖業污染整治方案》,發文實施。

3、各部門職責。

(1)整治辦公室根據《縣畜禽養殖業污染整治方案》,負責畜禽養殖場的污染防治管理和組織實施工作。

(2)環保部門對本轄區內的畜禽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3)規劃部門要根據城鎮發展總體要求,提出畜禽養殖業規劃選址意見。

(4)農業部門負責制定年度和中長期畜禽養殖業發展規劃、污染治理計劃,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并對新建畜禽養殖場的定點嚴格把關。

(5)規劃、衛生、水利、林業、交通、國土、工商和城管執法部門應根據各自的職責,協同農業、環保部門做好本《方案》的實施工作。

國土部門會同城管執法部門依法對擅自建設和搭建的各類養殖場(棚)進行查處;水利、交通、環保部門要依法對污染物直排河道的行為進行查處。

(6)財政部門在年度資金預算中,應列支畜禽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專項資金,用于補助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

(二)畜禽養殖業整治計劃。

1、禁養區的整治要求。

控制和削減畜禽飼養總量,畜禽飼養總量在年基礎上年削減50%,至年底前實現禁養。

(1)禁養區內禁止新建、改建和擴建一切養殖場。

(2)年底前禁養區內實現禁養。養殖場在實施關停轉遷前不得擴大飼養規模(種類和數量),應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年削減排污總量20%的目標,并應用現代生物制劑,減輕惡臭氣體的污染。

2、限養區整治要求。

(1)限養區內禁止新建和擴建一切養殖場。

(2)逐步削減區域排污總量,至年底前區域排污總量控制在年的50%。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戶)排放的各類污染物的濃度和總量(廢水、廢氣、惡臭污染物、固體廢棄物)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控制標準。對排放污染物超過規定濃度和總量的畜禽養殖場,由縣人民政府責令其限期治理,至年底前全部實現達標排放。

3、非禁養區整治要求。

年底前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物實現達標排放,并優先發展生態型和資源綜合利用型的畜禽養殖場,實現清潔生產、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利用、化害為利目標,達到區域密度、規模和結構的合理配置,促進畜禽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1)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實現科學養殖,達到飲污分離、雨污分流、污染物固液和干濕分離。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應建立有機肥加工中心及與排污量相匹配的農業示范基地,積極采用生物治理技術,畜禽糞尿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2)合理定點建設養殖場,新、改、擴建畜禽養殖場必須符合國家及地方規定的規模、飼養密度和衛生防護距離的控制標準,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和環保“三同時”制度,納入正常的項目審批軌道。

(3)逐步削減區域排污總量,至年底前區域排污總量控制在年的50%。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戶)排放的各類污染物的濃度和總量(廢水、廢氣、惡臭污染物、固體廢棄物)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控制標準。對排放污染物超過規定濃度和總量的畜禽養殖場,由縣人民政府責令其限期治理,至年底前全部實現達標排放。畜禽養殖場必須完善雨污分流設施,具備納管條件的養殖場必須將污水納入城市污水管網。

四、畜禽養殖場控制標準

(一)衛生防護距離標準。

畜禽養殖場應達到安全防護距離要求。畜禽養殖場與規劃居民住宅之間隔離帶寬度最小應達到:豬常年存欄少于500頭的,為300—500米;500—3000頭的,為500—800米;3000—10000頭的,為800—1000米;多于10000頭的,為1000—1500米。其它種類畜禽根據排污狀況參照執行。

(二)區域飼養密度標準。

控制限值(按常年存欄數計)為:豬≤5頭/畝,牛≤1頭/畝,其它種類畜禽根據污染物排放狀況參照執行。

(三)水污染物、廢渣和惡臭氣體標準。

畜禽養殖業水污染物、廢渣和惡臭氣體排放標準執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批準的《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養殖規模小于GB18596—2001標準中規定的規模控制下限的各類養殖場(如存欄小于500頭養豬場)參照此標準執行。

五、政策措施

(一)禁養區內各類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關停轉遷的具體補助標準、限養區和非禁養區內各類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達標整治的具體補助標準另行制定。

(二)超過治理期限畜禽養殖場排放的污染物的總量和濃度仍未達標或未按期實現搬遷和關停的,除責令其停止飼養畜禽外,取消其污染治理資金補助。

六、其它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是指實現規模化和圈養,常年存欄數500頭及以上養豬場、100頭及以上養牛場、1000頭及以上養羊場、30000羽及以上家禽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