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局灌區提水費管理方案

時間:2022-06-22 03:07:00

導語:水利局灌區提水費管理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局灌區提水費管理方案

要教育引導群眾合理使用好水資源,灌區鄉鎮政府要全面做好群眾的宣教工作。牢固樹立水是商品意識,加強自覺繳納水費和節約用水的觀念。水利死角和縣內三級站地區,盡可能調整種植結構,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同時,要謀劃,積極做好引水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有效解決群眾用水矛盾,及時、足額征收水電費,上繳至指定賬戶。

扎實推進水利工程管理和農村水利體制改革,為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探索建立農業灌溉工程運行管理財政補貼機制,充分發揮省灌區的效益,立足我縣抗旱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意義

主要依靠二、三級站提供農業灌溉水源,省灌區屬于省上游灌區。解決我縣兩側水利死角地區干旱的關鍵性水利工程,縣抗旱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灌區由于年久失修,加之多級提水,水價較高,灌區的實際效益降低,大旱年份中,往往出現群眾有水不敢提現象,制約了抗旱工作的深入開展。鑒于今年我縣旱情繼續發展的嚴峻形勢,對省灌區多級站提水費用進行改革勢在必行,這是全面貫徹落實“資源水利、民生水利”政策的具體體現,保證市應急備用水源的有效途徑。

可以有效化解灌區群眾“想用怕貴”疑慮,通過實施多級站提水費用改革。融洽干群關系,增加群眾收入;可以加快推進我縣實現引江、引淠、引巢“三水溝通”為全縣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富余的水源保證。

二、改革方式

(一)需水量測算。準確的需水量測算是提水費用改革的前提和基礎。依照每畝毛灌溉用水200立方米、現狀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計算。干旱年份需省骨干工程補充水源約3000萬立方米。

(二)供水順序。縣防汛抗旱指揮部(以下簡稱縣防指)負責協調省引江工程管理處將農業灌溉用水送至二級站、三級站出水干渠。屬灌區的鄉鎮人民政府書面向縣防指提出供水請示。經縣防指批復后,由縣電灌工程管理處、滁南站將水送至各灌區鄉鎮。

(三)提水費用改革內容。提水費用改革核心是減輕群眾用水負擔。主要內容是改革原多級站提水階梯式收取水電費為一步價收費方式。一是實行多級站提水補貼。原灌區群眾原用水水電費平均合計0.29元/立方米(其中應上繳省電灌工程管理處0.12元/立方米)現灌區用水水電費在原來測算基礎上省電灌工程管理處按0.4元/立方米予以減免,收取綜合費用為0.056元/立方米。灌區內受益群眾按每畝用水200立方米計算,繳納水費規范為15公斤稻谷價格(折合0.16元/立方米)余下費用由縣財政給予補貼。水電費收取工作由灌區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據實征收,分別將水費和電費上繳所在灌區的水管單位和供電部門。灌塘發生的費用由受益群眾承當。二是建立以獎代補機制,控制利息分攤,減輕群眾用水負擔。為切實減輕灌區群眾負擔,供水過程中發生的水損(含渠道的鋪底水)控制在15%以內,由縣財政補貼水電費,超越15%局部由鄉鎮承擔。提水期間發生的管理和渠道清淤等費用,灌區鄉鎮嚴禁向群眾攤派,縣財政將設立500萬元專項資金(含撮鎮灌區)按用水量多少給予補貼,缺乏局部由鄉鎮承擔;鄉鎮、村(居)組織人員及看護人員補貼費用由鄉鎮自行承當;各地不得以任何名義加碼和搭車收費。三是合理化解農戶提水風險。灌區鄉鎮村(居)戶用水,水未到田塊不付任何費用。如果提水過程中發生突然降雨,主干渠的水費由縣財政承擔,支渠內的水費由鄉鎮承擔,不得分攤到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