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城市方案參考

時間:2022-08-25 04:05:00

導語:人文旅游城市方案參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旅游城市方案參考

實施差別化供用地政策,一)切實保障發展合理用地。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要求。加大用地指標爭取力度,盡量將我縣戰略性重大工程擠進省、市計劃。加強計劃調控,實行有保有控的供地政策,優先保障重點工程、民生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用地。一是加大重點項目用地報批力度。按照“集中指標保重點,一般項目靠挖潛”原則,今年要重點保障黔張常鐵路、張桑高速、老官潭開發、小城鎮建設、保障性住房、教育布局調整、工業園建設等項目用地需要,今年力爭報批新增建設用地1200畝。二是加大重點項目征地拆遷力度。積極與發改委、規劃等部門溝通銜接,主動參與重點項目的前期論證,建立重點項目聯絡員制度,開通重點項目用地預審和用地報批快速通道,加快項目征地拆遷速度。三是抓好項目供地優質服務。主動上門服務,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加快項目供地進度,及時呈報用地審批發證事項,提高辦事效率,對全縣重點建設項目,要保證優質供地,及時供地。四是加強房地產用地市場調控。確保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

縣委、縣政府提出為打造國內知名山水人文旅游城市的奮斗目標。作為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十二五”開局之年。工作任務就是為打造這一目標提供堅強的資源保障。

一、工作目標

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思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產業扶貧,工業興縣,綠色發展”戰略,整體推進土地、礦產各項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國土資源的基礎保障作用和宏觀調控功能,統籌保發展與守紅線、穩增長與調結構、優服務與嚴監管、惠民生與促和諧的關系,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以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國土資源管理新機制,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主要目標是

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37.4萬畝。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耕地得到嚴格保護。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2.6萬畝。完成土地綜合整治1.5萬畝,通過土地復墾開發補充耕地5000畝。

十二五”期間,建設用地得到合理保障。縣委、縣政府為加快區經濟社會發展。確定了縣投資重點是十大基礎工程,一百個重點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必須科學統籌,合理布局,有序安排,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土地供應。

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土地復墾率達到60%地質災害防治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取得重大進展。認真組織實施12處地災隱患點治理工程和6處地災隱患點搬遷避讓工程。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治理率達到30%新建和在建礦山損毀土地全面復墾。

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國土資源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國土資源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完成各類調查與規劃數據成果深度開發整合,與省、市國土資源部門實現“全業務電子化、全流程網上運行”建成“一張圖”和礦產資源綜合監管信息系統。

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應保盡保,維護民生作出新貢獻。優先保障民生用地供應。嚴格落實被征地農民的補償政策,全面建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和應急體系,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高。

嚴厲打擊無證開采等違法行為,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鞏固強化整頓規范的成果。不斷提高礦業權人依法開采的意識。繼續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落實礦業權設置方案,全面推進礦山儲量動態監管,不斷提高監管質量和效率,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合理利用。

二、存在問題

加快發展,縣正在步入跨越發展期。加快轉變的過程中,國土資源成為矛盾和利益沖突的焦點,管理工作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一是保障發展壓力大。縣“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各類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多,用地需求量大,但每年的用地計劃指標有限,用地指標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用地形勢十分緊張。二是規范國土資源市場的壓力大。城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雙向擠占耕地,后備資源相對匱乏,占補平衡壓力極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小、散、亂”現象仍然嚴重,礦業整頓整合的任務艱巨。三是征地拆遷工作壓力大。隨著城市的擴張,征地拆遷工作任務越來越重。政策不完善,群眾期望高,實施程序嚴,導致征地拆遷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四是節約集約的壓力大。土地利用粗放,項目用地投資強度偏低,土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不高,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體制機制、政策制度還不完善,全社會節約集約意識與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五是利益協調的壓力大。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依然相當嚴重,非法以地融資、非法以地招商、非法征地拆遷現象時有發生。用地單位快用地、多用地、低成本用地的沖動強烈。群眾維權意識逐步提高,社會輿論空前關注。如何公平、妥善地協調各方利益,難度很大。六是地質災害防治壓力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投入不足,交通不便,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任務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