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耕地質量管治方案

時間:2022-01-30 10:46:00

導語:縣耕地質量管治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耕地質量管治方案

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省耕地質量管理條例》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我縣實際,特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本縣行政區域內從事耕地質量保護、建設、監督管理及其相關活動,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耕地質量,指由耕地地力、田間基礎設施、耕地環境等構成的滿足農作物安全和持續產出的能力。

第三條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耕地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其所屬的土壤肥料工作機構負責耕地質量監督管理的具體工作。

縣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水利、財政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耕地質量保護的有關工作。

各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的耕地質量保護工作。

第四條村(居)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加強耕地質量的保護和管理,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提高耕地質量。

第五條對在耕地質量保護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第六條縣人民政府將耕地質量保護納入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加強耕地質量監督管理。加強耕地質量管理隊伍建設,改善設施設備,提高耕地質量監督管理水平。

第七條耕地質量管理中各部門職責

一)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職責。負責全縣耕地質量標準和耕地質量驗收辦法的實施;負責制定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中長期規劃;負責耕地地力分等定級工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桿還田等技術;參加對涉及耕地質量建設項目立項前的可行性論證,應當就如何搞好耕地質量的保護和建設向項目主管單位提出書面論證意見;負責涉及耕地質量建設項目耕地質量的驗收,并出具耕地質量驗收報告;組織或者參與涉及耕地質量建設項目的竣工驗收;會同國土資源部門依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范圍內的耕地編制耕作層土壤再利用方案;制定新開發、復墾和整理耕地后續培肥方案并組織實施;對非農建設項目占用耕地的補充耕地的質量要求提出書面意見;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質量進行等級鑒定,出具耕地質量等級鑒定報告;建立和健全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和預警預報機制,對耕地地力、墑情和環境狀況進行監測和評價;按照有關規定對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結果定期向社會;會同環境保護部門依法劃定禁止特定農產品生產的區域;負責對破壞耕地質量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罰;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它有關職責。

二)縣國土資源部門的主要職責。辦理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時應當書面征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補充耕地的質量要求的意見;與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共同依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范圍內的耕地,編制耕作層土壤再利用方案;依法組織對有關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進行竣工驗收。

三)縣環境保護部門的主要職責。協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劃定禁止特定農產品生產的區域和協助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耕地質量標準。

四)縣財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按照國家和省有關政策規定,從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資金中統籌安排耕地質量建設和管理經費。會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涉及耕地質量建設項目進行竣工驗收。

五)縣水務等其他有關部門的主要職責。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排灌條件等。

第八條耕地質量建設項目的管理

一)制定和實施中長期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規劃的程序:

1.由農業部門會同國土、水務、環保等有關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內耕地質量狀況,制定中長期耕地質量保護與建設規劃初稿;

2.組織專家對規劃進行可行性論證;

3.將論證通過后的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報上一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4.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土、水務、環保等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二)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具體內容包括:標準農田建設、基本口糧田建設、中低產田良、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田間排灌設施的建設、災毀耕地恢復、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復、沃土工程、新開耕地后續培肥等滿足農作物安全和持續產出能力的建設項目。

三)項目建設單位應遵循的原則:

1.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立項前,項目主管單位應當組織有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參加的可行性論證。

2.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剝離可能遭到破壞的耕作層土壤,并在項目竣工驗收前將耕作層土壤恢復利用。

3.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施工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耕地質量建設的技術標準進行施工。

4.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項目主管部門須邀請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派人加強監督和指導。

5.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竣工驗收前,應當由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出具耕地質量驗收報告,驗收不合格的項目施工單位應當按照整改意見限期改正,項目主管單位應重新提出驗收申請。沒有出具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意見的項目不得進行驗收。

四)項目論證程序

1.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主管單位在組織項目可行性論證會議之前,書面函告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并提交相關資料。

2.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成立專家組,對耕地質量建設項目的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進行可行性論證。

3.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組對耕地質量建設項目進行現場勘察、采集和土樣檢測、聽取相關單位和人員的意見。

4.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專家意見,就如何搞好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向項目主管單位提出書面論證意見。

第九條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質量管理規定

一)嚴格耕地質量占補平衡

國土資源部門在受理審批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時要書面征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補充耕地的質量要求的意見。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質量鑒定等級及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資料,按照占補耕地質量相當的原則,對補充耕地的質量要求提出書面意見。

二)耕地質量等級鑒定程序

1.申請。耕地占用單位或者個人向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交耕地質量鑒定申請報告,并提供相關資料。

2.受理。按照有關規定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受理本行政區域內的非農建設項目占用耕地質量的等級鑒定工作。

3.鑒定。根據《省耕地質量評定辦法》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成立鑒定專家組并制訂有關方案并組織實施。鑒定專家組進行現場勘察、采集土樣,根據現場勘察結果和土壤樣品及有關檢測報告,按照有關標準和規范進行鑒定。

4.鑒定結論。組織鑒定單位根據專家組鑒定意見,簽署鑒定結論,核發耕地質量等級鑒定報告。評定所需費用由申請評定者承擔。

三)對補充耕地的驗收

耕地占用單位或個人應當按照耕地質量鑒定等級,自行補充與其質量相當的耕地。負責驗收的國土資源部門受理項目驗收申請后,應在10個工作日內,會同同級農業部門組成驗收組進行驗收。驗收組由國土資源部門、農業部門的有關人員以及相關專家組成,人員不少于5人。驗收組每個成員都必須在驗收意見上簽字以示負責,驗收組人員不得是項目的參加人員。

補充耕地項目驗收的主要內容包括:主要工程任務完成情況、新增耕地面積和質量狀況、項目資金使用和管理情況、土地權屬管理情況、新增耕地使用和管護落實情況和項目檔案資料管理等情況。

五)建立長效機制,提高補充耕地質量

縣國土資源局和縣農業局按照《省土地開發整理條例》和《省耕地質量管理條例》進行補充耕地項目建設過程中加強配合,各司其職,共同作好補充耕地質量的監管。由農業局對新開發、復墾和整理耕地的肥力現狀進行分析,針對性地實施補助綠肥種子、施用有機肥料、推廣秸桿還田等地力培肥措施,以消除耕地障礙因素,培肥耕地土壤,提高主要農作物生長的適宜性,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創造基礎條件。

第十條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管理

一)耕作層土壤的剝離。涉及耕地質量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和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單位或個人均應剝離可能遭到破壞的耕作層土壤,剝離深度為20厘米以上。剝離過程中不能造成土壤和環境污染。

二)剝離耕作層土壤的再利用。耕地剝離的耕作層土壤應當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則,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用于改良占用地塊所屬組、村、鄉范圍內的新開墾耕地或劣質地。對已有耕地補充計劃但暫未開墾好耕地的應選擇合適的堆土場地,將剝離的土壤分層堆積,適時用于補充的耕地。對涉及耕地質量建設的項目所占用的耕地,建設單位應在項目竣工驗收前將所剝離的耕作層土壤恢復利用。

三)耕作層土壤剝離的管理。占用耕地的單位或個人在剝離所占用的耕地耕作層土壤時,應自覺接受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并按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落實。

第十一條耕地質量環境保護措施

一)禁止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處置或堆放固體廢棄物。其他農用地集中處置或者堆放固體廢棄物的須經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國土資源、環境保護部門辦理審批手續,并采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以及其他防止破壞耕地質量的措施。

二)禁止向農田直接排放不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工業廢水。向農田灌溉渠道排放工業廢水、城市和工礦區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和屠宰場糞便污水的應當保證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點的水質符合國家規定的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并經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監測合格后,方可排放。

三)所有建設項目經批準需占用耕地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中必須有農業環境保護方案,環保部門在審批前,應當征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農業環境保護方案的意見。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達不到農業環境保護方案要求的不得通過驗收。

第十二條耕地質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涉及耕地質量的建設項目,未組織有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參加的可行性論證或論證意見未達成一致的項目主管部門不得立項,縣人民政府不予簽署意見上報。項目竣工驗收前沒有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簽署的耕地質量驗收合格意見,財政部門不得撥付結算資金,審計部門不得出具合格審計報告。

二)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未征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補充耕地質量要求意見的國土資源部門不得審核上報,縣人民政府不予簽署審批意見。

三)經批準需要占用耕地的建設項目,其農業環境保護方案沒有征求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意見的縣環境保護部門不得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或環境影響報告表。占用耕地處置和堆放固體廢棄物未經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縣國土資源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不得審批。

四)縣人民政府把耕地質量保護和改善所必要的經費足額納入財政預算,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每年從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資金用于耕地質量保護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由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做出初步方案,報縣財政部門審核,并報縣人民政府審批,設立專帳,專款專用。財政、審計部門應加強對資金用途的監督管理。

五)為切實重視補充耕地質量,克服補充耕地過程中重工程建設輕地力培肥等現象,建立新增耕地地力培肥和耕種補助長效機制,按30元/年/畝新增耕地的標準從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資金中預留。建立專戶,用于新增耕地地力培肥和耕種補助。

六)凡違反《省耕地質量管理條例》第十九條、第二十三條第一款之規定,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被占用耕地每平方米10-30元的標準予以處罰。

七)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耕地質量的監督管理,國土、監察、規劃、環保、水務、發改、財政、農開辦、公安、法院等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部門依法行政的配合力度。

八)根據我縣耕地質量管理需要及相關法律和政策規定,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門人員,逐步完善與我縣耕地質量相適應的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