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突發事件問責實施方案
時間:2022-02-12 10:41:00
導語:全市突發事件問責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條為切實強化各級領導干部處置突發事件的責任,提高突發事件快速應急處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第三條全市各級行政機關及其所屬機構,以及具有或受委托行使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責的組織,公立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中心)等事業單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市管領導干部(下稱負責人),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工作職責,造成突發事件或處置突發事件不力的,依照本辦法問責。
第四條問責的原則:遵循權責統一、分級負責、依法規范、改進工作與追究責任相結合的原則。
第五條問責方式。
(一)誡勉談話;
(二)取消當年評優評先資格;
(三)責令作出書面檢查;
(四)責令公開道歉;
(五)通報批評;
(六)調整工作崗位;
(七)停職檢查;
(八)勸其引咎辭職;
(九)責令辭職;
(十)免職。
以上問責方式可以單獨使用或合并使用。
采用本條第(六)項至第(十)項問責方式的,應當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和規定的程序辦理。
被問責的情形構成違紀、政紀應追究紀律責任的,由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市監察局立案查處;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六條出現以下情況之一的,對直接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實行行政問責。
(一)未按規定采取預防措施導致發生突發事件,或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導致發生次生、衍生事件的;
(二)未執行有關規定或執行不力,做出錯誤決策,侵害群眾利益,引發社會安全事件或致使事件升級的;
(三)因濫用職權,強令、授意施行違法行政行為,或因不作為導致發生重大突發事件的;
(四)對本轄區、本部門、本單位存在的可能引發突發事件的矛盾糾紛不認真解決,失職、瀆職,甚至慫恿群眾到上級機關非法集體上訪,致使發生突發事件的;
(五)因工作失職或監管不力導致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或在較短時間內連續發生重大突發事件,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的;
(六)因泄露國家秘密或違反工作紀律等行為,導致群眾非法集體上訪或引發突發事件的;
(七)遲報、謊報、瞞報、漏報有關突發事件的信息或者通報、報送、公布虛假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
(八)未按規定及時突發事件警報、采取預警措施,導致損害發生的;
(九)未按規定及時采取措施處置突發事件或者處置不當,造成不良后果的;
(十)不服從上級人民政府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的;
(十一)違反規定指令公安機關參與非警務活動或違規派出警力處置突發事件,濫用強制措施、警械(包括攜帶、使用武器),造成矛盾升級、事態擴大的;
(十二)其他在應對突發事件工作中,給國家利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公共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或惡劣影響等失職行為的。
第七條根據被問責情形的情節輕重、損害和影響的大小決定問責方式。
(一)情節輕微,損害和影響較小的,對負責人采用誡勉談話、取消當年評優評先資格、責令作出書面檢查的方式問責;
(二)情節嚴重,損害和影響較大的,對負責人采用責令公開道歉、通報批評、調整工作崗位、停職檢查的方式問責;
(三)情節特別嚴重,損害和影響重大的,對負責人采用勸其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的方式問責。
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從重問責。
(一)一年內被兩次(含兩次)以上問責的;
(二)在被問責過程中,干擾、阻礙、不配合調查的;
(三)打擊、報復、威脅、陷害辦案人、檢舉人、控告人、證明人及其他有關人員的;
(四)拉攏、收買問責調查人員,采取不正當行為干預調查,影響公正實施問責的。
第九條發現并及時主動糾正錯誤且未造成重大損害和影響的,可從輕、減輕問責。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問責。
(一)因下級機關(單位、部門)以及有關人員弄虛作假,致使難以作出正確判斷,造成未能正確履行職責的;
(二)因適用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及有關內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體、詳細、明確規定或要求,無法認定責任的;
(三)已經引咎辭職的;
(四)因不可抗拒因素難以履行職責的。
第十一條本辦法自之日起施行。
- 上一篇:監察系統環境構建調查匯報
- 下一篇:監察系統網絡反腐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