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衛生重點改制工作方案
時間:2022-03-05 11:23:00
導語:醫藥衛生重點改制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國辦函〔〕67號)、《省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年主要任務和工作目標》(云政辦發〔〕109號)精神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3年實施方案(—年)》(文政發〔〕29號)的要求,為深入推進我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現提出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年主要任務和工作目標。
一、總體要求
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原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醫改工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實現全省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醫療衛生事業大發展、醫療服務水平新提高”的工作目標,突出特色、大膽探索、彰顯亮點、狠抓落實,全力推進五項重點改革,為全面完成3年既定目標任務奠定基礎。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
1.鞏固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
(1)提高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城鎮居民醫保”)參保30.9萬人(其中:職工參保17.8萬人、居民參保13.1萬人),比年增加3.05萬人,參保率達到90%。進一步做好城鎮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大學生、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的參保工作。(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2)進一步落實6582名各類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及困難企業職工參保問題,全面落實醫保待遇。根據《關于做好年度關閉破產企業和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中央補助資金結算工作的通知》,做好補助資金結算申請,迎接省有關部門的檢查驗收。(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3)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參合率保持在92%以上。(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2.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
(4)提高城鎮居民和新農合籌資標準。城鎮居民醫保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其中:人均財政補助170元(中央補助60元,省財政補助50元,州財政補助15元、縣財政補助45元),個人繳費70元;特殊困難居民由政府全額補助。學生兒童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其中:人均財政補助110元(中央補助60元,省財政補助30元,州財政補助5元、縣財政補助15元),個人繳費10元;困難學生由政府全額補助。(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提高新農合籌資標準。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40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60元,省財政補助60元,個人繳費不低于20元。(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5)繼續做好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門診費用統籌。鞏固和完善新農合門診費用統籌。進一步提高門診補償效益,切實減輕農民群眾門診就醫費用負擔,控制門診不合理費用支出;用于支付門診醫療費用報銷的基金控制在統籌基金總量的30%以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費用報銷比例明顯高于綜合醫院。(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6)提高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城鎮職工醫保住院費用平均報銷比例提高到70%,個人負擔比例不超過30%,實施州級統籌后,住院費用平均報銷比例達到75%,個人擔負比例不超過25%。城鎮職工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含基本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達到全州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城鎮居民醫保住院費用平均報銷比例提高到60%以上。正確引導、積極鼓勵參保居民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診習慣,減輕統籌基金的支付壓力,降低參保患者負擔。城鎮居民醫保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保持在3萬元。積極探索城鎮居民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其最高支付限額(含基本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力爭達到全州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全州新農合參合人員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60%以上。新農合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達到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的6倍以上,最高支付限額力爭達到3萬元。(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7)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資助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優撫對象以及3個邊境縣中邊境一線以行政村為單位的農村居民參加城鎮居民醫保或新農合;并對其經醫保報銷后仍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給予補助。鞏固擴大門診救助覆蓋面,取消住院醫療救助起付線和病種限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籌集資金情況,合理確定救助范圍、救助封頂線和救助對象醫保報銷后需自付的基本醫療費用救助比例。探索研究重特大疾病救助辦法。簡化救助程序,推行“一站式”即時結算方式。及時下撥當年醫療救助資金,救助資金結余率控制在當年籌集基金總額的15%以內。強化基金管理和監督,建立績效考核制度。(牽頭部門:州民政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衛生局)
(8)全面落實生育費用納入居民醫保范圍。參保居民中符合計劃生育政策規定的育齡婦女生育醫療費用納入居民醫保基金支付范圍。(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配合部門:州人口和計生委、財政局)
3.提高基本醫保基金管理水平
(9)做好城鎮職工醫保和新農合異地持卡就醫聯網結算準備工作,保證明年順利啟動實施異地持卡就醫聯網和結算工作。(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積極探索新農合“一卡通”。在新農合統籌地區實施醫療費用即時結算(結報),患者支付自付醫療費用。(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10)推行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總額預付等支付方式。選擇臨床路徑明確的疾病開展按病種付費試點。(責任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局)
(11)積極做好農民工等流動人口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工作,開展以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為重點的就地就醫、就地結算服務。(責任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局)
(12)探索研究醫療衛生服務保障并網工程。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城鎮居民醫保網和新農合網,探索“三網”并網互聯和“醫療信息網”與“醫保信息網”并網互聯等技術方案,并適時開展試點工作,推動醫藥衛生“一網通”建設。(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局;配合部門:州電子政務網絡管理中心、財政局、發改委)
(13)提高城鎮職工醫保統籌層次。啟動實施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州級統籌工作,研究制定推行城鎮職工醫保州級統籌方案。(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14)繼續做好大病補充醫療保險試點工作。按照醫改有關政策,探索開展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工作,進一步拓寬大病補充醫療保險試點范圍,爭取更多城鄉居民納入大病保險統籌范圍。(牽頭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局;配合部門:州民政局、財政局、食藥監局)
(二)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4.進一步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
(15)在全州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啟動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落實目標任務。(牽頭部門:州發改委、衛生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監察局、編辦、食藥監局)
(16)落實國家基本藥物醫保報銷政策,確保基本藥物全部納入醫保和新農合報銷范圍,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牽頭部門:州衛生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配合部門:州食藥監局、發改委、財政局)
(17)規范基本藥物招標配送制度。基本藥物和補充藥品實行省級網上集中公開采購、統一配送。各醫療機構使用基本藥物,必須按照《省國家基本藥物網上集中采購成交品種目錄》和《省補充藥品目錄》,在省藥品耗材采購交易監管平臺上進行采購。(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監察局、食藥監局、發改委)
(18)公布全省基本藥物補充藥品零售指導價格。在國家和省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的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范圍內,加強對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牽頭部門:州發改委;配合部門:州衛生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19)推行基本藥物臨床運用指南和基本藥物處方集。加強對醫務人員合理使用基本藥物的宣傳培訓工作,確保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嚴格按照基本藥物臨床運用指南和基本藥物處方集首選和合理使用基本藥物。(責任部門:州衛生局)
(20)建立健全基本藥物質量監管體系。按照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印發年藥品抽驗工作計劃的通知》(云食藥監藥安〔〕56號)要求,完成抽驗工作任務。對基本藥物進行全品種覆蓋抽驗和電子監管。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基本藥物進行全品種電子監管的通知》(國食藥監辦〔〕194號)要求,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相關工作任務。完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評價體系,確保基本藥物質量安全。(牽頭部門:州食藥監局;配合部門:州衛生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建立督查工作制度,對基本藥物制度實施情況進行績效評估,公布監測評估信息。強化督查,加強責任追究,狠抓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發改委、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監察局)
(21)密切跟蹤了解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藥品流通市場的影響,積極研究解決辦法。(責任部門:州商務局)
5.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
(22)完善基本藥物制度補償機制。積極探索多渠道補償機制,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落實有關補償政策,對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取消藥品加成的基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及鄉村醫生進行合理補償。確保補償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保證其正常運轉。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縣對實行零差率銷售所需的補助資金進行認真測算,制定相應的政府補助方案并全面落實。(牽頭部門:州財政局;配合部門:州衛生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23)積極探索通過購買服務方式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發揮醫保基金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補償作用。(責任部門: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局、財政局)
(24)探索將非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納入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探索規范合理的補償辦法。(責任部門:州衛生局、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25)貫徹落實《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改革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省補償實行辦法和方案,落實財政補助政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補助方式,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綜合改革,積極爭取中央財政以獎代補資金支持。(牽頭部門:州財政局;配合部門:州發改委、衛生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編辦)
6.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26)積極推進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改革。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制定完善我州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和公共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實施管理辦法,確保已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政府舉辦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同步實施績效工資政策。(牽頭部門:州人事局;配合部門:州衛生局、編辦、財政局、計生委)
(27)實行能進能出的人員聘用制度,建立以服務質量、服務數量和群眾滿意度為核心的考核機制,制定完善績效考核辦法,推進基層醫療機構人事、收入分配、績效考核等多方面的改革。(牽頭部門:州人事局;配合部門:州衛生局、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28)研究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改革試點編制標準,科學合理確定人員編制。(牽頭部門:州編辦;配合部門:州衛生局、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7.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
(29)切實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推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動服務、上門服務方式,開展巡回醫療,為城鄉居民提供基本藥物、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使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量占醫療機構門診總量的比例明顯提高。(責任部門:州衛生局)
(三)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8.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
(30)根據省衛生資源配置標準,組織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合理調整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和結構。(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發改委、財政局、編辦、民政局)
(31)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實施好國家年安排的4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項目,其中縣級醫院(含中醫院)3個,中央投入5700萬元、地方配套8020萬元;中心鄉鎮衛生院5個,中央投入500萬元、地方配套193萬元;村衛生室34個,中央投入204萬元、地方配套68萬元。確保地方資金及時足額到位,按時竣工投入使用。(牽頭部門:州發改委;配合部門:州衛生局、財政局)
9.啟動實施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
(32)根據國家和省制定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及有關政策,完成《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并啟動實施。(牽頭部門:州發改委;配合部門:州衛生局)
(33)制定農村醫療衛生崗位需求計劃。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補助中西部地區免費醫學教育項目的支持,為鄉鎮衛生院招收定向免費醫學生。研究制定高等醫學院校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方案,加強全科醫學師資培養工作。(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編辦、教育局、財政局)
(34)根據國家和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方案。安排45名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在崗人員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牽頭部門:州衛生局)
(35)鞏固和完善三級醫院與縣級醫院長期對口協作關系,提高縣級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
繼續做好城市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完善城市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相關管理措施和考核機制,加快推進城市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向農村基層延伸。安排33名縣級醫院骨干人員到三級醫院進修學習、安排3名縣級醫院骨干到上海三級醫院進修學習。繼續實施8個縣醫院支援41個鄉(鎮)衛生院工作。(責任部門:州衛生局)
(36)加強基層醫務人員隊伍建設,鼓勵和引導醫療衛生人才到基層服務。
繼續做好招聘鄉(鎮)衛生院執業醫師工作,計劃招聘執業醫師5名,服務期限5年。落實每名受聘執業醫師每年3萬元的補助政策,其中,中央財政2萬元,省財政1萬元。(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人事局、編辦)
繼續做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培訓工作。在崗培訓鄉(鎮)衛生人員440人次、社區衛生服務人員70人次、鄉村醫生913人次。(責任部門:州衛生局)
(37)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使用機制。制定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使用管理辦法和政策,鼓勵各縣開展全科醫生縣鄉聯動試點工作。(責任部門:州發改委、人事局、衛生局)
(38)根據國家制定的相關管理辦法,加強對我州全科醫師臨床培訓基地的管理,制定培訓考核辦法。完善我州全科醫生職稱評定辦法。(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人事局)
10.發揮農村衛生室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中的網底功能
(39)發揮政府、集體、個人等多方力量,加強農村衛生室建設,政府重點加強對村衛生室和村醫的技術支持,積極穩妥推進鄉村一體化管理。(牽頭部門:州衛生局)
(40)落實鄉村醫生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的補助政策,落實補助經費,保障村醫的合理收入。鼓勵將符合條件的村衛生室納入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范圍,提高報銷比例。(牽頭部門:州衛生局;配合部門:州財政局)
(四)繼續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
11.鞏固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41)繼續實施9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責任部門:州衛生局)
規范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按當地常住人口計算,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為重點,逐步為全州常住人口建立統一、規范的轄區居民健康檔案,并逐步實現信息化管理。城市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30%,農村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20%。
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繼續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健康教育資料。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城鎮居民達95%以上、農村居民達到90%以上。
實施免疫規劃。按照國家要求對30.33萬名0—6歲兒童進行預防接種,接種率達85%。
增強傳染病防控能力。做好轄區傳染病登記、報告工作,及時處理現場疫點;開展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瘧疾等傳染病和地方病、寄生蟲病健康知識宣傳和咨詢服務;做好結核病和艾滋病患者指導服務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療管理工作;繼續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注重發揮中醫藥在傳染病防控中的作用。全州80%以上的鄉(鎮)具備艾滋病檢測能力,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隨訪率達70%以上;對高危行為人群開展行為干預工作;對符合治療條件的艾滋病病人給予抗病毒治療和中醫藥治療,對生活困難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進行關懷救助。
開展兒童保健服務工作。為轄區內0—36個月齡的兒童建立《嬰幼兒保健手冊》,按照服務規范進行隨訪,管理率達到74%,其中每名新生兒訪視1次,新生兒訪視率達到88%以上。
實施孕產婦系統管理。為轄區內孕產婦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對孕產婦的孕期保健不少于5次,產后訪視不少于1次,管理率達到84%。
開展65歲以上常住居民健康管理。對轄區內65歲以上的常住居民按照服務規范進行健康管理,管理率達到30%以上。
- 上一篇:政策性三農險實施辦法
- 下一篇:貧困家庭救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