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預防實施辦法

時間:2022-03-20 10:11:00

導語:地質災害預防實施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質災害預防實施辦法

為積極主動地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促進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相關規定和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年地質災害基本概況

截止年底,全縣已查明地質災害900處,災害體總體積16.575億立方米,受威脅總人數92152人,預評估經濟損失29.622億元。其中三峽工程庫區地質災害388處,災害體積8.777億立方米,受威脅人數67977人,預評估經濟損失24.643億元;非庫區地質災害512處,災害體積7.898億立方米,受威脅人數24175人,預評估經濟損失4.979億元。

年全縣共出現地質災害(險情)55處,其中汛期33處,175米試驗性蓄水期間22處,地質災害體積約0.65億立方米,涉及8個鄉鎮、559戶、2024人,搬遷和緊急撤離群眾290戶、1100人,全年沒有因災出現人員傷亡現象。

年地質災害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新出現地質災害較多。在去年出現的55處地質災害(險情)中,新出現的地質災害(險情)29處,占52.7%。二是庫區地質災害較多。去年庫區出現地質災害(險情)38處,非庫區出現地質災害(險情)17處。三是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比較集中。地質災害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暴雨期和試驗性蓄水期間,特別是去年8月30日至9月2日,因連續暴雨,沙鎮溪、郭家壩、歸州等鄉鎮共出現10處地質災害(險情)。

二、年地質災害趨勢分析

年是三峽水庫開始季節性調節蓄水的第一年,也將是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接受考驗的關鍵一年。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今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異常嚴峻。一是地質環境脆弱。我縣位于地質災害極度重分布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多而復雜;二是三峽水庫高水位運行初期,地質災害活動的可能性增大;三是我縣地質災害活動正處于活躍期。近年來,我縣地質災害活動頻繁,庫區和非庫區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四是我縣地質災害活動的季節性突破了以汛期為主的時間概念,三峽水庫汛前汛后的水位調節變化,給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綜合分析我縣地質環境特點和近幾年地質災害發生的情況,同時考慮到三峽水庫高水位運行等因素,年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有:

(一)長江干流、支流兩岸。

三峽水庫高水位運行初期,是庫區地質災害多發期。我縣三峽工程庫區分布388處地質災害,以滑坡、不穩定斜坡和塌岸為主,其中塌岸21段110.3公里。塌岸主要分布在我縣長江干流,以及咤溪河、香溪河、青干河、童莊河等支流的大部分庫段,在三峽水庫水位季節性調節的作用下,局部可能發生塌岸,將直接威脅庫區集鎮、居民點和重要交通干線的安全。

升坪水庫、觀音堂水庫和板橋河水庫庫岸穩定性較差。升坪水庫庫區的學堂坪滑坡于2003年5月曾發生局部滑移,多處出現裂縫,近年來局部變形一直沒有停止。觀音堂電站剛剛建成,水庫蓄水也將迎來首次最高水位,出現新的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大。板橋河水庫庫區大屋場斜坡于年8月曾發生劇烈變形,導致7戶、18人搬遷避讓,由于受水庫蓄水長期浸泡,該斜坡變形每年都有新的變化。

(二)主要交通干線沿線。

主要交通干線是鄉鎮對外聯系和交流的“主動脈”,車流量和貨運量較大。我縣交通干線均穿越多處地質災害體,公路沿線大部分高切坡邊坡尚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安全隱患較多,嚴重威脅著過往車輛和行人的安全。

(三)仙女山斷裂帶分布區。

仙女山斷裂帶縱跨和長陽兩個縣,在我縣,北起郭家壩鎮風吹埡,南至楊林橋鎮老林河,全長約21公里。該區分布多處斷層崖,斷裂谷,巖體破碎,易產生崩塌災害,且危巖崩塌突發性強,危害性較大。年,該區內九畹溪鎮仙女坪村二組、三組先后發生2處崩塌,威脅村民25戶、64人,村民房屋嚴重受損。

(四)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區。

主要為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礦山開采等區域。這些區域為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區。近年來,我縣新農村建設、交通建設、礦山開采等人類工程活動較為頻繁,有可能因切坡產生新的地質災害,或因工程建設擾動地質災害體。

三、重點防范期

今年全縣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4月-10月和三峽水庫水位調節期。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今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強宣傳培訓,增強全民法律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各鄉鎮和縣政府有關部門要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管理辦法》、《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保護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法律意識。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增強人民群眾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和自覺性。

(二)健全和完善組織機構,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地質災害防治是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是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一項公益性事業,政府必須負總責。各鄉鎮政府和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按照地質災害分級管理的要求,各鄉鎮要成立以鄉鎮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并根據人事變動情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機構。

(三)堅持以防為主原則,建立群專結合的工作體系。

因地質災害治理難度大,耗資多,實施工程治理的畢竟是少數,為此,我國確定了“以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基本原則。目前,我縣納入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的有47處,全部分布于庫區,分別占全縣地質災害總數和庫區地質災害體總數的5.2%和12%,其余部分全部采取的是群測群防、搬遷避讓等防災措施。加強群專結合,就是要按照“誰受威脅誰負責監測”的原則,落實監測人員,明確監測任務,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完善群眾全天候監測和專業部門重點監測相結合的工作體系,使每個地質災害點都處于人民群眾嚴密的監測預防之中。

(四)編制防災預案,積極應對突發地質災害。

編制并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是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的重要舉措。各鄉鎮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和年本地區出現地質災害的情況,制定切實有效的本區域內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實施,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確保突發地質災害得到及時處置。對因地質災害確定搬遷和緊急撤離的農戶和單位,鄉鎮人民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確保搬遷對象及時撤離險區。

(五)實行分級管理,增強各級政府和組織的責任感。

嚴格實行地質災害分級管理規定,縣政府對全縣14處重點地質災害和312處三峽庫區監測預警工程的地質災害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各鄉鎮政府要結合實際,認真落實監測防范措施,確保重點地質災害不出現人員傷亡,確保其它地質災害不出現群死群傷和重大財產損失。

(六)加強監測和巡查,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縣國土資源局要切實履行對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協調、指導、監督、管理等職責,有效防治地質災害,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損失。一是要加強對全縣14處重點地質災害的監測組織工作,確保重點地質災害點重點監測;二是要加強對庫區二、三期搬遷避讓項目地質災害監測,適時啟動搬遷避讓工作;三是要加強對庫區二、三期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效果監測,確保治理工程安全運行;四是要加強對庫區群測群防地質災害監測,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五是加強鄉鎮開展地質災害巡查工作的指導,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經濟損失的區域和地段,要及時提出科學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建議,為各級政府參謀決策服務。

(七)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國土資源部門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對突發地質災害,鄉鎮政府領導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核實災情,采取必要的防災減災措施,并及時報告;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災情報告后,應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調查,提出防災救災措施建議,指導救災工作,確保不發生人員死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現象;對重特大地質災害,應第一時間向省、市報告,爭取主管部門和專家的技術支持。

(八)加強對人類工程活動的管理。

不當的人類工程活動是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之一。各鄉鎮、各部門必須加強對工程活動的監管,建設項目在立項前必須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根據評估報告和客觀地質條件做好工程選址(線路)設計和施工,避免誘發地質災害。對人類工程活動誘發地質災害的,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督促責任人做好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工作。

(九)加強監督檢查,落實各項防災措施。

縣國土資源局要堅持汛前、汛中、汛后經常性檢查,指導督促有關單位按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明白卡、監測責任制的要求落實相關責任,嚴厲查處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縣直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的職能分工,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縣政府辦、縣救災辦要加強各單位及鄉鎮政府間的統籌協調、監督檢查等工作,確保防災救災的人員、物資、器材落實到位,確保防災救災各項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