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方案
時間:2022-03-20 11:46:00
導語: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全面推進秭歸縣農村金融服務“十二五”全覆蓋工作,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功能,促進全縣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省農村金融服務“十二五”全覆蓋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結合我縣農村金融服務工作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為目標,以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服務產品供給和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為重點,堅持“重基礎、優環境、抓關鍵、帶整體”的工作思路,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服務總量、完善服務功能、延伸服務范圍,全面增強金融惠農強農的服務能力。
二、目標任務
力爭用5年的時間初步建立普惠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金融服務成本,滿足農民生活、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中對金融服務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一)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末,全縣共有農村銀行網點32家,在此基礎上新增2家,其中,2013年前新增1家。
(二)增加縣域信貸投入。縣域存量存貸比每年至少提高1-3個百分點,2013年末縣域存量存貸比達到40%,2015年末達到42%,存款增量部分主要用于“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
(三)提高支付結算便利化程度。“”末,全縣具有小額現金存取和轉賬功能的轉賬電話平均每村1.09戶,2013年末增加為平均每村1.67戶,2015年末增加為平均每村2.15戶。目前全縣ATM機鄉鎮覆蓋面為75%,2013年末提升到100%。目前全縣POS機刷卡消費鄉鎮覆蓋面為100%,“十二五”期間,POS機刷卡消費鄉鎮覆蓋面要始終保持100%。
(四)擴大“三農”保險覆蓋面。“十二五”期間,兩屬兩戶農房保險覆蓋面和農村小額人身保險覆蓋面要始終保持100%;“十二五”期末,政策性水稻保險覆蓋面和能繁母豬保險覆蓋面達到100%,農民工意外傷害保險覆蓋面達到20%。
(五)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十二五”期間,信用鄉鎮占比始終保持100%。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縣政府常務副縣長任組長,縣政府辦公室主任、人行秭歸縣支行行長任副組長,縣銀監辦、發改局、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縣轄銀行業金融機構及部分保險機構負責人為成員的“秭歸縣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推動、指導協調全縣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工作。
(二)落實配套政策。用好用足《關于鼓勵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的考核辦法(試行)》、《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扶持政策,幫助金融機構降低經營成本和服務門檻,調動其提供金融服務的積極性;繼續落實對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獎勵政策,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三)加強監測評估。加強監測評估是指導、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評估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工作的重要依據。我縣將建立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季度監測評估制度,通過制訂科學、詳實的監測評估辦法和評估體系,認真開展監測評估工作,按季形成《監測評估報告》,為全面、有效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意見、建議。
(四)健全工作機制。縣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領導小組建立會議會商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縣金融辦、人行、銀監等部門要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加強戰略謀劃、調度推進、協調服務和督促檢查。建立科學的考核督辦機制,推進省農村金融服務“十二五”全覆蓋規劃綱要和本方案的落實。相關金融機構要發揮處于業務第一線的優勢,結合自身職能,成立工作專班,積極開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
四、工作內容
(一)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健全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積極引導金融機構科學規劃農村網點布局,拓展服務網絡。繼續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引導秭歸農村商業銀行扎根農村、做實縣域;繼續推動農行深入開展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試點,督促農行進一步落實“三級督導、一級經營”的管理體制和“六個單獨”運行機制,增強服務縣域的能力;搶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快保險公司農村服務網點建設,提高農村保險機構覆蓋率。二是延伸農村金融服務窗口。引導金融機構建立金融服務聯系點制度,及時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農村合作組織提供服務。大力推廣轉賬電話特約服務點模式,依托農行“金穗支付通”、建行“電話寶”及郵政電話支付寶等支付工具,將小額匯兌、小額現金存取等業務服務窗口延伸到村組。合理布局ATM機和POS機,改善銀行卡在農村地區的受理環境,滿足農民持卡取現和消費需求。探索實施流動銀行等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引導金融機構為邊遠地區農戶定時定點提供基礎金融服務。
(二)切實增加“三農”信貸投入。一是切實發揮金融機構融資合力。農業發展銀行在做好政策性貸款業務的同時,要大力發展商業性貸款業務,支持種養殖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行要加大在農業產業化、農村商品流通、農村基礎設施、小城鎮建設、特色資源開發、農村中小企業、農民生產生活等領域的信貸投入;農村商業銀行要繼續推廣農戶小額貸款,積極發展大額農貸業務,支持農村專業種養殖戶及鄉鎮小企業發展;郵政儲蓄銀行要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二是加大農村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力度。
大力推廣“農戶聯保貸款”、“行業協會+聯保基金+銀行信貸”、“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社員聯保+銀行信貸”等貸款模式,努力提高貸款滿足度;進一步完善“信貸+保險”合作模式,充分挖掘林權、土地、水域、房產、農機具、訂單、應收賬款等農村經濟資源的抵押功能,開發新的信貸產品,滿足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資金需求。三是降低“三農”貸款融資成本。各金融機構應按照便民惠農的原則,提高小額貸款額度,降低貸款門檻,科學制定貸款操作流程,縮短農村貸款審批時間。要按照種養殖生產周期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制定與當地農民收入水平、涉農金融機構收益水平、貸款風險程度相關的貸款定價機制,引導農村信貸供求實現平衡。
(三)著力提高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便利化程度。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電子技術的優勢,努力擴大支付系統、支票影像交換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將農村商業銀行的支付清算系統延伸到鄉鎮。積極推廣農村地區銀行卡、支票、匯票等非現金支付工具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創造條件開通農村通存通兌業務。加快TIPS系統聯網工作進度,努力推進刷卡繳稅、電子繳稅(費)、國庫直接支付等服務模式;深入推進國債下鄉活動,不斷提高農村地區國債銷售數量。加強人民幣流通的管理,提高農村地區人民幣的整潔度;繼續加強反假貨幣工作站建設,探索將反假貨幣工作納入縣鄉社會綜合治理考核體系;增加農村金融機構貨幣真偽鑒定網點,加大打擊假幣犯罪力度,堅決遏制“假幣坑農”犯罪活動。
(四)大力推進“三農”保險發展。鞏固發展水稻、能繁母豬、“兩屬兩戶”農房、農村小額人身保險,努力提高保額標準;大力開展農民工意外傷害保險,積極探索農民大病醫療保險、農戶小額信貸保證保險。有效利用銀行、郵政等資源,探索和規范跨行業合作的“三農”保險新模式、新機制,不斷創新“三農”保險產品和服務。加大對農村企業、農業合作化組織的保險服務。進一步提高“三農”保險服務水平,降低保險定損理賠門檻,保證投保農民小災小損及時得到補償。
(五)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一是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開展金融信用縣、信用鄉鎮、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等創建活動,促進農村信用主體不斷增加,信用環境不斷改善。加強農村信用信息的采集、運用,推動農村信用信息共享和整合,為金融支持“三農”提供服務。推動更多鄉鎮金融機構網點接入征信系統,引導金融機構將征信系統查詢權限下放到各鄉鎮網點,方便農村信用信息查詢,服務農村經濟金融發展。二是加大農村金融知識普及力度。組織金融部門廣泛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重點加強信貸、假幣識別、殘損幣兌換、征信、投資和保險等金融知識的宣傳;加強與農業、社保部門的對接聯系,將金融知識培訓與農技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民工創業扶持有機結合起來,幫助農民利用金融知識創業致富。
五、工作要求
(一)規劃先行,有序推進。為科學規劃、統籌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工作,省政府制定了《規劃綱要》,縣政府制發了工作方案,人行、銀監辦要相應制定具體的工作方案,明確推進全覆蓋工作的年度目標、主要內容、具體措施等;各金融機構要按照“任務清晰、責任明確”的要求,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形成層次分明、內容明確、措施可行的規劃體系。
(二)分工負責,整體聯動。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是一項民生幸福工程,各級各部門都要增強責任意識,切實將這一民生幸福工程抓實、抓好。為明確全縣上下的工作責任,縣政府按照“政府主導、人行主推、機構主抓、部門參與”的原則,構建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責任體系,層層分解、落實工作責任,形成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格局。
(三)點面結合,穩步實施。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涵蓋內容多、涉及面廣,并受多種客觀因素制約,推進難度相對較大。我縣將選擇1-2個市場發育相對健全,農業經濟相對發達,金融網點相對齊全的鄉(鎮),積極開展試點工作,及時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總結推廣成功的經驗及做法,形成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工作態勢。
- 上一篇:工會信息公開情況匯報
- 下一篇:工商管理專業英語運用情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