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時間:2022-03-23 05:50:00
導語: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有效防治地質災害,盡可能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造成的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市國土資源局《關于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國土資辦字〔〕36號)等有關要求,結合“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情況,特制訂本防治方案。
一、地質災害現狀
根據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我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調查結果:我縣區域內共發育穩定性差及穩定性較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87處,其中滑坡34外、崩塌4處、河岸崩塌16處、不穩定斜坡點33處。根據隱患點災害預測評估結果:我縣區域內有1417人受滑坡、崩塌、河岸崩塌和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的威脅,其中滑坡災害威脅人口307人、崩塌災害威脅人口33人、河岸崩塌災害威脅人口913人。
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和防治重點
(一)年度地質災害概況
年汛期(4-9月),我縣降水為1056毫米,超出往年降水量777毫米,并出現集中降雨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十分艱苦,但由于各鄉(鎮、場)和縣各有關部門的高度警惕和積極防范,切實做到了群測群防,全縣未出現較大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沒受到損失。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較以往相比,形勢不容樂觀。一是由于往年部分有險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未得到有效排除和治理;二是重點工程建設不斷增加,特別是一些通往山區公路的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因素增加;三是一些山區村民切坡建房,暴雨來時,極易引發滑坡、崩塌等災害;四是根據降水趨勢預測,今年我縣汛期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區有降水集中期,可能發生澇和內澇。綜上因素,并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分析,總體上我縣地質災害將接近甚至超過常年。
(三)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1.合水嶠嶺崩塌、滑坡重點防治區(A1)
2.木馬毛家水庫崩塌、滑坡重點防治區(A2)
3.觀察對面村崩塌、滑坡重點防治區(A3)
4.珠珞塘邊崩塌、滑坡次重點防治區(B1)
5.小枧謝坊崩塌、滑坡次重點防治區(B2)
6.黃家嶺袁家崩塌、滑坡次重點防治區(B3)
(四)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基本情況
1.新民鄉塘邊村上鄒組——山體滑坡危險點
年6月18日發生滑坡,滑坡體積3330立方米,毀房1間。結構類型為土質斜坡,斜坡上殘坡積層厚約3米,為亞粘土,結構松散,殘坡積層之下為粉砂質板巖夾變質砂巖。目前滑坡后緣仍可見一條拉張裂縫,呈鋸齒狀沿245°方向延伸,裂縫寬5??-7厘米,長15米,拉張裂縫使滑坡體整體錯落0.5米,極不穩定,遇降雨時可能順土體、基巖接觸面再次發生滑坡。潛在預測規模3600立方米,威脅16戶居民,106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由于多年的宣傳和預防,該隱患點的大部分群眾進行了自行搬遷,經排查,現該隱患點直接威脅群眾3戶12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2.新民鄉山上村打石廠組?——山體滑坡危險點
年7月發生滑坡,滑坡體積10000立方米,毀房3間。結構類型為土石質斜坡,斜坡上殘坡積層厚約6米,為含碎石粘土,結構松散,殘坡積層之下為半風化破碎粉砂質板巖夾變質砂巖。目前滑坡后緣仍可見二條拉張裂縫,延伸的方向一致,均為305°,其中一條裂縫寬35厘米,延伸長100米,另一條裂縫寬2.5厘米,延伸長40米,極不穩定,遇降雨時可能順破碎風化巖、基巖接觸面再次發生滑坡。潛在預測規模20000立方米。現該隱患點直接威脅群眾5戶8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防災方案
(一)汛前地質災害調查
汛前,各鄉鎮(場)要認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對轄區地質災害危險點與一般災害點進行排查,核實災害隱患體的具體位置、類型、規模、成因及危害程度等情況。建立地質災害危險點(區)卡片,及時編制轄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救災應急預案。
(二)汛期監測與巡回檢查
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重點防范區段所在地政府要組織鄉(鎮、場)、村、組三級干部及施工單位負責日常監測工作。通過監測了解地質災害的演變過程,及時捕捉地質災害特征信息,為地質災害的正確分析評價、預測預報及治理工程提供可靠的資料和依據,尤其是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如新民鄉塘邊村上鄒自然村山體滑坡),要明確監測內容、方法及要求,并制訂臨災前群眾撤離信號、路線等。
在監測中,要建立危險隱患點監測責任制,落實責任人、責任單位,層層分解目標責任,確保每個危險隱患點有專人監測,實行定期監測,在雨季實行24小時值班等。
各鄉鎮(場)和縣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重點防范區段的巡視檢查工作。汛期巡檢一般不少于2—3次,對各危險點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密巡檢。與工程設施直接有關的地質災害,施工單位和有關部門要根據相應要求負責日常監測和巡視檢查工作。
(三)預防預報
如發現地質災害危險點,要及時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暫無條件治理的,應提出針對性規劃;工程建設引起的地質災害危險點,縣主管部門要及時通知、監督有關建設單位進行治理。
遇災害性天氣,縣氣象局要及時將預報信息傳遞到各鄉鎮(場)及相關單位主要領導及相關責任人員,各鄉鎮(場)要及時將災害性天氣信息傳遞到村防災責任人、組群測群防監測員和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
各鄉鎮(場)要切實加強危險點險情預報工作,并每月向縣國土資源局上報一次情況,如遇重要險情,縣國土資源局要及時將險情情況呈報縣人民政府。
(四)避險
對監測危險點的險情有擴大、加劇異變等情況,經縣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確認進入臨災狀態,要全面啟動臨災應急預案,一方面采取緊急避讓和搶險措施,及時動員受到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按制定的撤離計劃,做好人員和財產撤離,并在地質災害危險點劃定危險區,設置警示標記等;另一方面按照地質災害災情分級報告規定,逐級向縣國土資源局、縣人民政府報告。
(五)搶險救災
地質災害發生后,災發鄉(鎮)應迅速啟動并組織實施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同時及時將災情及發展趨勢等有關信息按地質災害速報制度逐級上報。
縣政府各有關部門應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分工,做好相應工作,縣國土資源局要會同縣住建局、水務局、交通運輸局等部門迅速查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影響范圍、發展趨勢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盡可能地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
四、保障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重大,不得松懈。各鄉鎮(場)和縣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堅持以預防為主、以預測預報為主、以災前避讓為主等“三為主”方針,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縣政府制訂的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工作方案,進一步強化群測群防網絡體系,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水平,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的損失。
(一)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各鄉鎮(場)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認真編制好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重要災害危險點和重點防范區段做到早安排、早布置、早準備。要進一步明確責任,增強責任意識,各鄉鎮(場)要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行政主要領導是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國土資源所負責同志是具體責任人。為及時做好預防防治工作,各鄉鎮(場)要嚴格按照有關要求將具體工作落實到個人。
(二)突出工作重點,加強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各鄉鎮(場)要認真貫徹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三為主”方針,按照“以人為本,群專結合”的原則,把地質災害預防作為工作重點,不斷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加強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并安排專項防治經費,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健全完善制度,認真抓好督促落實。各鄉鎮(場)和縣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汛期值班制度、災情速報制度、災情巡查制度、“兩卡”發放制度、災害應急調查制度,抓緊抓好并督促落實,使其充分發揮好作用。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和主辦人員要做到全年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在汛期持續降雨和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期間,要實行24小時專人值班,領導帶班,信息要暢通,要確保做到如出現地質災害災情能及時迅速處置。
(四)組織宣傳教育,嚴格監督管理。隨著城市規模、工程建設、生產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人為誘發地質災害因素增多,危害加劇。因此,各鄉鎮(場)和縣國土資源局等有關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以消除和減少誘發地質災害的人為因素。各鄉鎮(場)和縣國土資源局等有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對農民切坡建房等可能誘發和加重地質災害的違規工程活動,要及時給予制止、糾正和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對已經發生造成危害的,要依法督促責任單位進行治理。
(五)加強協調配合,積極組織搶險救災。災情就是命令。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各鄉鎮(場)要把保障人民群眾人身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并根據地質災害災情,迅速啟動相應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縣國土資源局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迅速組織力量趕赴災區,參加搶險救災工作。縣國土資源局要做好地質災害點的監測、預警、預報工作;縣交通運輸局、供電公司及通訊部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災區道路、供電、通訊等;縣水務局要確保災區水利設施的安全;縣衛生局要做好傷員救治和衛生防疫工作;縣民政局要做好災區群眾的安置;縣公安局要做好維護災區社會穩定工作;縣氣象局要及時主動提供災區氣象預報,并積極配合縣國土資源局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縣各部門要主動介入,積極配合,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對我縣造成的經濟損失。
- 上一篇:司法局四進四訪活動通知
- 下一篇:市委加強計量安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