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決定指導方案
時間:2022-05-04 05:11:00
導語:地質災害防治決定指導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全面開展隱患調查和動態巡查
(一)加強調查評價。開展以縣為單元的山洪、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重點提高調查工作程度,強化對人口密集區、重要軍民設施周邊區域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工作。調查評價結果及時提交當地縣級及以上政府,作為災害防治工作的依據。
市國土資源局會同市建設規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等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市水利局負責組織山洪災害調查。
(二)強化重點勘查。對可能威脅城鎮、鄉村、學校、醫院、集市和部隊營區等人口密集區域及飲用水源地,以及隱蔽性強、地質條件復雜的重大隱患點,組織力量進行詳細勘查,查明災害成因和危害程度,掌握其發展變化規律,并逐點制定落實監測防治措施。
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較大隱患點勘查,指導督促各有關部門和縣(市、區)政府制定落實較大隱患點監測防治措施。
(三)開展動態巡查。地質災害易發區縣級政府要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組織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經常性巡回檢查。對重點防治區域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期檢查和汛后核查,及時消除災害隱患,并將排查結果及防災責任單位及時向社會公布。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縣級政府隱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導,對基層難以確定的隱患,要及時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核查確認。
縣(市、區)政府負責組織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開展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隱患點的巡回檢查和定期排查等工作;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利局等部門加強督促指導。
二、加強監測預警預報
(一)完善監測預報網絡。各地要加快構建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對城鎮、鄉村、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加密部署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等專業監測設備,加強監測預報,確保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
市國土資源局、市氣象局、市水利局、市建設規劃局按各自職責部署建立專業監測網絡,建立健全監測預報會商、信息共享和預警聯動機制;縣(市、區)政府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組織實施。
(二)加強預警信息手段建設。進一步加強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電話、宣傳車和電子顯示屏等各種媒體和手段,及時地質災害預警信息。重點加強農村山區等偏遠地區緊急預警信息手段建設,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鳴鑼吹鼓、逐戶通知等方式,將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受威脅群眾。
市文廣新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利局、市氣象局以及通訊等部門和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高群測群防水平。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兩級政府要加強群測群防的組織領導,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隊伍。引導、鼓勵基層社區、村組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對群測群防員給予適當經費補貼,并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組織相關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群測群防員和災害信息員的防災知識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
縣(市、區)政府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具體負責;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利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氣象局加強指導和支持。
三、有效規避災害風險
(一)嚴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要嚴格按規定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防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
市國土資源局、市建設規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國資委、市林業局、市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強化資源開發中的生態保護與監管,開展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監測評估。
市環保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區)域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時,要加強對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理選址布局,避開危險區域。
縣(市、區)政府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市建設規劃局、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氣象局、市林業局等分別負責。
(二)快速有序組織臨災避險。對出現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政府要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向社會公告并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要組織制定防災避險方案,明確防災責任人、預警信號、疏散路線及避災安置場所等。遇臺風、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及地震災害發生時,要組織力量嚴密監測隱患發展變化,緊急情況下,當地政府、基層群測群防組織要迅速啟動防災避險方案,及時有序組織群眾安全轉移,并在原址設立警示標志,避免人員進入造成傷亡。在安排臨時轉移群眾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對災害隱患進行安全評估,落實監測預警等防范措施。
縣(市、區)政府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市國土資源局、市建設規劃局、市水利局、市民政局、市人防辦等部門加強指導。
(三)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各級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與扶貧開發、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農房改造、土地整治等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安排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群眾搬遷避讓,優先搬遷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要加強對搬遷安置點的選址評估,確保新址不受地質災害威脅,并為搬遷群眾提供長遠生產、生活的基礎條件。
縣(市、區)政府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市農辦、市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建設規劃局、市民政局、市林業局等部門加強支持、指導和監督。
四、綜合采取防范措施
(一)科學開展工程治理。對一時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地要加快開展工程治理,充分發揮專家和專業隊伍作用,科學設計,精心施工,保證工程質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各級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工程治理項目的支持、指導和監督。
縣(市、區)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市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等部門加強支持、指導和監督。
(二)加強重要設施周邊地質災害防治。對交通干線、水利樞紐、輸供電輸油(氣)設施等重要設施及軍事設施周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有關部門和企業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確保安全。經評估論證需采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必須在主體工程建設的同時,實施地質災害防護工程。各施工企業要加強對工地周邊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警,制定防災預案,切實保證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員安全。
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發改委、軍分區、市武警支隊等單位和縣(市、區)政府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實施;市國土資源局加強指導監督。
(三)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各縣(市、區)政府要組織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環保、水利、農業、安全監管、林業、氣象等相關部門,統籌各方資源抓好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水土保持、山洪災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尾礦庫隱患治理、易災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等各項工作,切實提高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水平。要編制實施相關規劃,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
縣(市、區)政府負責;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農業局、市安監局、市林業局、市氣象局等部門加強支持、指導。
(四)建立健全地面沉降防控機制。建立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地面沉降防控共同責任制,完善重點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絡。
有關縣(市、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利局、市建設規劃局和市環保局等分別負責。
實行地面沉降與地下水開采聯防聯控,加強地下水開采管理,合理實施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人工回灌等工程,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示范區,遏制地面沉降進一步加劇。
有關縣(市、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利局、市建設規劃局和市環保局等分別負責。
加強地下工程活動和地下空間管理,嚴格審批程序,防止礦產開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設以及地下空間使用不當等引發地面沉降等災害。
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保局、市建設規劃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負責完善相關審批程序。
五、加強應急救援工作
(一)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能力??h(市、區)政府要結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加快組建專群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交通、通信和專業設備,形成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進一步修訂完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定嚴密、科學的應急工作流程。建設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加強必要的生活物資和醫療用品儲備,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提高有關各方協調聯動和應急處置能力。
縣(市、區)政府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市民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應急辦以及通訊等部門和單位加強支持、指導。
(二)強化基層地質災害防范。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熟悉情況的優勢,大力支持和推進鄉、村地質災害監測、巡查、預警、轉移避險等應急能力建設。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鄉鎮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巡回檢查,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企事業單位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要安排專人盯守巡查,并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組織一次應急避險演練。
縣(市、區)政府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利局、市教育局、市應急辦等部門加強支持、指導。
(三)做好突發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h(市、區)政府要切實做好突發地質災害的搶險救援工作,加強綜合協調,快速高效做好人員搜救、災情調查、險情分析、次生災害防范等應急處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醫療和心理救助,全力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縣(市、區)政府負責。
六、健全保障機制
(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地質災害易發區縣(市、區)政府要建立健全與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需要相適應的專業監測、應急管理和技術保障隊伍,加大資源整合和經費保障力度,確保各項工作正常開展。
縣(市、區)政府負責;市編委辦、市人力社保局、市財政局、市應急辦、市國土資源局等部門加強支持、指導。
(二)加大資金投入和管理。國家設立的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用于開展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實施重大隱患點的監測預警、勘查、搬遷避讓、工程治理和應急處置,支持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科普宣教和培訓工作。
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負責。
各級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費用和群測群防員補助資金納入財政保障范圍,根據本地實際,增加安排用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財政投入。同時,要嚴格資金管理,確保地質災害防治資金??顚S谩8鞯匾剿髦贫▋灮菡撸膭睢⑽鐣Y金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縣(市、區)政府負責。
(三)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技計劃(基金、專項)對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地質災害成災機理、災害風險分析、災害監測與治理技術、地震對地質災害影響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積極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衛星通信、遙感遙測等先進技術手段,探索運用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
市科技局、市國土資源局、市建設規劃局等部門負責;有條件的縣(市、區)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四)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和培訓教育。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廣泛開展地質災害識災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定期組織機關干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骨干群眾參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加強對中小學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和技能演練;縣、鄉級政府領導要全面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情況,切實增強災害防治及搶險救援指揮能力。
縣(市、區)政府負責地質災害宣傳和培訓;市國土資源局負責指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市教育局負責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組織開展中小學學生防災演練。
七、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
縣(市、區)及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政府主要領導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完善逐級負責制,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縣、鄉級政府分管領導及主管部門負責人任職等談話的重要內容,督促檢查防災責任落實情況。對在地質災害防范和處置中玩忽職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行政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 上一篇:縣區棉花高產技術推廣方案
- 下一篇:旅游教育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