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農業發展指導方案
時間:2022-07-22 09:48:41
導語:農委農業發展指導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為核心,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示范區為突破口,大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村廢棄物利用資源化和農產品供給無害化進程,著力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努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市建設。
二、發展目標
到2012年底,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878萬畝次,種植綠肥5萬畝,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500萬畝次,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8%以上。新增高效種植面積30萬畝,設施農業5萬畝、林下種植(養殖)1萬畝、水生蔬菜2.5萬畝,新增以沼氣為紐帶的高效循環農業1.5萬畝。力爭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建設一批點、線、面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探索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生產方式、技術支撐和運行機制,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工作重點
(一)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區域布局。把生態循環農業作為“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按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產業融合、功能多元”的生態循環農業要求,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合理布局再生能源、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和有機肥加工、秸稈加工利用企業,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按照與種植業基地相配套的要求,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實現農牧業布局的有機結合。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產品原料利用率和科技轉化率。
(二)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中,按照“點、線、面”三級循環模式的思路,加快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工程、示范村和示范區建設,以點帶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鼓勵和支持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主體,通過農牧結合、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式,建設農業循環項目,初現基地小循環;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農業高產創建行動為抓手,以“噸糧田萬元錢”高效種養模式為基礎,合理布局循環產業,實現區域中循環;以整體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為重點,以相關產業資源吸納和協調發展為主線,推進農業產業布局和配套服務設施,構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休閑觀光相協調相促進的縣域大循環,實現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三)推廣應用節約型農業循環技術。以農業生產節地、節肥、節藥、節水、節能為重點,大力推廣應用節約型的耕作、施肥、施藥、灌溉與旱作農業、規模養殖、沼氣利用、農機節能等技術。一是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樹立科學、經濟、環保的施肥理念,以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推廣、應用、普及和綠肥種植為重點,減少肥料過量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應用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高效高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農業、物理與生物防治和統防統治技術,減少農藥投入量。三是設施農業技術。大力推廣設施園藝、設施畜牧、設施水產,配套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環境技術、信息技術,實現農業技術裝備化、過程科學化、方式集約化、管理現代化、提高農業的裝備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四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光熱、光電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推廣太陽能光伏路燈進村,太陽能熱水器、日光溫室大棚、農村沼氣入戶,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五是畜禽清潔生產技術。大力推廣畜禽養殖雨污分流、干濕分離、氧化床養豬技術,推廣乳頭式飲水、負壓通風、濕簾降溫和污水沼氣利用等環保節能型設施工藝,發展標準化畜禽清潔養殖。六是新型農機技術。繼續實施農機購機補貼政策,大力推廣水稻插秧機械、油菜收割機械、高性能植保機械、秸稈還田機械、節水灌溉設備等高效節能機械,加快農機行業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機化水平。
(四)推廣新型生態高效農作模式。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依托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積極探索農牧結合、糧經結合、農機農藝結合等新型高效生態農作模式,加快農作物間作、套作和輪作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試驗推廣,提高單位生產能力和產出率。
(五)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充分挖掘農業廢棄物和副產品的利用價值,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下腳料開發利用,減少加工流通環節的消耗浪費和廢物排放。積極開展農業投入品包裝物、農膜等集中回收處理工作,促進再生利用,防止損害農業生態環境。開展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循環經濟,實現秸稈轉化增值。推進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發展“養殖—沼氣工程—種植業”農畜結合循環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巢湖流域水資源,發展水產健康養殖和水生蔬菜種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措施,形成“黨委政府主導、部門齊抓共管、市縣兩級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加強對縣(市)農委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成效的考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實到位。
(二)加強規劃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納入我市“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市、縣(市)要編制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專項發展規劃,明確“十二五”時期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目標定位、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確定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戰略目標、分階段計劃的重點環節。科學制定市、縣(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年度工作方案,分年度、分層次推動生態循環農業建設。
(三)加強政策投入。把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作為政策支農的重要領域,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和項目建設扶持力度,發揮政策和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調動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繼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綠色植保、“三沼”利用、秸稈利用等項目,對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物能源開發、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三品”認證和基地認證等給予補助,加大政策向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領域傾斜力度。
(四)加強宣傳引導。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擺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位置,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切實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基層和農民群眾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和生態價值觀,成為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者和促進者,營造政府積極倡導、農民自覺參與、社會普遍關注的良好氛圍。
- 上一篇:農村沼氣提升工作方案
- 下一篇: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