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產業轉移建設方案

時間:2022-07-26 09:17:08

導語:全區產業轉移建設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區產業轉移建設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決定》、《關于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實施方案》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實施方案》(合發〔2011〕4號)精神,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結合縣情實際,以規劃為先導,以項目為抓手,以培育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大力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集聚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3-5年的努力,實現跨入全國百強縣的奮斗目標。

二、目標步驟

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的戰略步驟,分階段實施。

一年打基礎。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確保開好局,起好步。承接產業轉移宣傳推介深入開展,重點專項規劃編制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工作機制基本建立,引進資金和項目數明顯高于上年,一批產業層次高、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260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10億元,引進縣外資金達170億元。

三年見成效。產業承載空間進一步拓展,推進體制機制、基礎設施、市場體系和綜合服務水平與長三角、與市區有效對接,產業承載和配套能力顯著提升,打造對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承接平臺,經濟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和區域競爭力明顯增強。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36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208億元,引進縣外資金達274億元。

五年大發展。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體制機制、基礎設施、產業關聯度和綜合服務水平與長三角、與市區實現全面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鎮承載力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80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375億元,引進縣外資金達450億元。

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在“十二五”末的基礎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三、主要任務

(一)擴大對外開放合作。面向全球,擴大開放。抓住市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機遇,進一步深化與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合作,推進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擴大與珠三角、環渤海、海峽西岸、港澳臺等區域的交流合作,密切與中西部地區的聯系,不斷拓展開放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加深與市內外的經濟技術合作,構建合作機制,實現與市區全面對接。加強與沿海先發地區城市政府高層和商業協會的定期會商,協調落實重要合作事項。主動承接城區產業轉移,融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以招商引資作為對外開放的主抓手,圍繞縣域產業發展方向,選準產業承接重點,謀劃推動一批產業層次高、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構建“重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承接模式,促進產業組團式承接和集群式發展。充分利用高交會、投洽會、中博會、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徽商大會等各類投資貿易活動平臺,加強與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等各類企業的對接合作,吸引各類企業到我縣投資發展。

(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圍繞產業結構升級和培育新的增長點,積極承接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要素。深入推進工業立縣戰略,重點發展綠色化工及新材料、鋼鐵及鋼材深加工、機械制造及汽配、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家用電器五大產業集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建筑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逐步形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重點發展五大產業集群。綠色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集群。以中鹽公司為主體,充分利用煤化、鹽化、油化資源,大力發展鹽化工-煤化工一體化,打造綠色化工新園區;積極規劃、建設以化工、鋼鐵廢料為原料的新材料產業園。鋼鐵及鋼材深加工產業集群。全力支持馬鋼公司建設,形成以馬鋼為依托、以向家電、汽車等產業提供新材料為基礎的多品種、多門類的鋼材深加工基地。機械制造及汽配產業集群。積極承接江汽等汽車骨干企業的配套生產,加快發展輸變電設備、大型水泥專用設備等優勢配套產業;依托重點龍頭企業,側重汽車及工程機械、精密機械等產品及精密加工技術的研發,與市區企業共同形成機械制造及汽車產業共生鏈。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經濟開發區食品工業園作為全國農副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肉、蛋、奶、水產、雜糧、蔬菜等地方特色食品發展,形成10個以上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家用電器產業集群。利用市家電產業基地優勢,重點承接發展家電關鍵配套產品,提升主機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積極承接家電整機生產企業,拓寬家電產品品種,與市區企業共同形成家用電器產業共生鏈。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配件、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景坤新能源、中南光電等重點企業,建立硅產品工業園;承接和發展省內奇瑞、江淮、星馬等一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配套件生產。

做大做強建筑業。發揮我縣建筑業傳統優勢,支持有資質的總承包企業申報對外經營簽約權,與省內外大承包商聯營合作發展境外勞務輸出;規劃建設建筑產業園,籌建“建筑業總部大廈”,做大做強建筑業總部經濟。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先發展為制造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推進商貿物流開發區建設,以商貿物流業為龍頭,帶動全縣服務業發展。發揮中心集鎮在城鄉服務業體系中的節點功能作用,推進城鎮服務業和農村服務業集聚發展;突出特色,加快建立以風景游、紅色游、人文游和鄉村游“四位一體”的縣域旅游新模式。利用我縣山場和森林資源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園。將我縣歷史文化與民俗、民間文化相結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利用近郊的區位優勢,發展蔬菜、瓜果、畜禽、苗木花卉等高效農業,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程度較高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園。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東向發展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融入省會15分鐘交通圈,實現與市區主次干道對接。延伸新安江路、臨泉東路、花園大街、方興大道分別至店埠、撮鎮和長臨河;完成合店路二期、合馬路二期、環巢湖大道建設,新建包公大道東延、浮槎南路、浮槎北路、古城路、橫大路東延等工程。加快農村公路路網建設,完善“三環四射”農村公路路網格局,加快“村村通班車”招呼站和候車亭服務設施,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實施店埠河航道升級改造,提高航道技術等級,建成店埠河皖港碼頭、循環經濟示范園專用碼頭。完善城鄉三級供變電網和工業園區供電網絡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推進覆蓋全縣主要城鎮的天然氣管網建設。完善電信通訊網絡、寬帶網、電視網建設,推動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建成覆蓋全縣的高速信息網絡。完善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實現雨污分流,提高雨水回收利用率。

(四)加快開發園區建設。完善提升現有開發園區功能,推進三大開發園區(經濟開發區、循環經濟示范園、商貿物流開發區)、東城新市鎮和鄉鎮工業聚集區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建設,促進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功能集成,高水平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平臺。

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家用電器、機械制造及汽配、新能源、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打破行政區劃界限,開展區鎮(村)、區區合作,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循環經濟示范園。突出發展以綠色化工及新材料、鋼鐵及鋼材深加工、再生資源利用、生物科技為主的新興產業園區,培育特色,加快發展,努力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園;主動加強與周邊鄉鎮合作,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商貿物流開發區。以商貿物流業為核心,依托優越的公鐵水運網絡優勢,建成立足、面向全省、輻射中部各重點城市的商貿物流基地。東城新市鎮。全面實施產城一體戰略,打造宜居宜業的產城一體化新城區。鄉鎮工業聚集區。重點發展污染小、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積極發展為大工業、大企業配套的零配件產品生產。

(五)加快推進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對接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優先發展以東部副中心(經濟開發區、循環經濟示范園、東城新市鎮、店埠鎮、撮鎮鎮、橋頭集鎮)為核心、區域中心鎮為支撐、新農村中心村為節點、國省道及縣鄉道路為軸線的現代城市體系,提升作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東部副中心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推進教育、文化、衛生和治安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資源向鄉村延伸,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建立以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嚴格資源節約和環保準入門檻,切實把好項目準入關、投資強度關和環境評價關。推進節能減排和企業技術改造,開展園區低碳經濟試點,支持企業和園區發展循環經濟,支持循環經濟示范園申報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工程。嚴格控制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和城鎮生活垃圾的污染;推進循環經濟示范園人工濕地工程、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四頂山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

(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實施科技創新重點工程,鼓勵企業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政府性投融資公司設立創新獎勵專項資金,激勵企業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八)努力創新體制機制。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深化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在行政審批、土地管理、環境保護、能源利用、職業教育、社會保障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制定突破性的支持政策。進一步改進政府的管理和服務,簡化審批程序,優化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合法高效的行政審批機制。設立示范區建設專項資金和產業發展基金。規范融資平臺,積極支持企業上市。大力引進金融機構,集聚金融資源,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積極開展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工作,努力保障承接產業轉移建設用地。堅持以人為本,加快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創新人才引進、培養、評價、使用、激勵和服務保障機制,擴大人才引進規模,實現人才柔性流動。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轉崗職工技能培訓新模式。

四、工作要求

(一)科學發展,創新承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產業承接與資源優化配置相結合,有序承接各類企業及要素資源轉移。堅持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實現在承接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堅持產業承接與區域分工合作相結合,創新合作方式,實現互利共贏。堅持產業承接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加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各部門要結合實際,采取扎實舉措,以推進重點工作和實施重大項目為帶動,全面建設產業承接示范區。要編制好示范區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等重點專項規劃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總體規劃。要確定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集中資源和力量,在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產業基地、重點區域建設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三)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各部門要根據本實施方案內容,抓緊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分解各項工作任務,進一步落實責任,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具體實施方案要在2011年4月底完成,報縣發改委備案。縣領導組辦公室將選擇可以分解的指標,分解下達到各開發園區和重點鄉鎮,作為落實工作任務和檢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

(四)用活政策,先行先試。認真研究國家和省、市已出臺的政策措施,積極貫徹落實,切實用好用活用足。加大對市已出臺的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服務業發展和推進自主創新等承接產業轉移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實力度。進一步發揮主動性、創造性,按照先行先試的要求,創新政策措施,探索建設示范區的新辦法、新途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縣推進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組,由縣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第一副組長,縣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研究決定示范區建設中的重大事項。縣領導組辦公室設在縣發改委,從相關單位確定專人聯合辦公,具體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和推進工作。開發園區和重點鄉鎮要成立相應機構,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二)加強統籌協調。密切加強與國家部委、省直、市直有關單位的溝通銜接,爭取在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承接產業轉移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加強與沿海及周邊城市、縣份合作,部門之間、部門與園區、鄉鎮之間要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整體合力。引導和鼓勵公眾、企業參與,吸收全縣各方面的意見和力量,推動加快發展。

(三)加強宣傳發動。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著力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深入理解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把思想統一到省、市、縣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宣傳部門要牽頭制定示范區建設宣傳方案,組織各新聞媒體加大對示范區建設的宣傳報道力度,形成社會各界廣泛關心和支持示范區建設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評估督查。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本方案的實施和監督。各鄉鎮、開發園區、縣直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對牽頭負責的事項,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將示范區建設目標任務納入各部門考核目標管理,縣領導組辦公室每年組織對各鄉鎮、開發園區、縣直有關部門示范區建設工作情況及年度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形成評估報告上報縣委、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