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鄉農民增收工作方案

時間:2022-12-12 09:13:42

導語:全鄉農民增收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鄉農民增收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增收沖刺年”活動為主題,健全工作體系,強化分類指導,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二、工作目標

計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370元,達到10161元以上,較上年增長15.6%。

三、工作舉措

(一)注重產業發展,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以現代農業重點鄉、現代畜牧業重點培育鄉為依托,推進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初加工及營銷服務業、旅游休閑農業發展,力爭實現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加670元以上,達到4660元,增長15.4%。

1.抓實種植業生產。在糧油產業上,穩定播種面積,大力開展“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扎實推進優質糧油訂單生產,積極推廣機耕、機播、機收等省工節本增效新技術,充分運用科技手段防災減災,努力提高糧油品質和產量。實現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356畝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5872噸以上,油菜種植面積達到2085畝,總產達到312噸。實現糧油種植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40元以上;在臍橙產業上,加強老果園改造,調優品種結構,突出抓好現有果園的管理,全力提升果品質量。著力抓好標準化示范園和生態循環果園等基地建設,建設一批標準高、質量好、管理規范的臍橙產業基地。實現投產面積5000畝,年產臍橙7500噸,臍橙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80元以上;在蔬菜產業上,重點抓好兩袁快速通道“果+菜”基地500畝、大石大棚蔬菜100畝,黃金大棚蔬菜基地100畝,示范帶動全鄉大面積發展蔬菜4000畝,實現蔬菜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0元以上。

牽頭部門:鄉農技站,責任單位:各村

2.抓實畜禽養殖。以畜牧業為重點,深入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質發展生豬產業,加快發展小家禽。突出科技創新、服務到位兩個重點,加大規模養殖場的污染治理,著力構建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實現年出欄生豬19000頭、家禽23萬只、肉兔3000只。實現畜牧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85元以上;狠抓天然水域和水利工程水產養殖,積極開展漁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名優特新水產養殖,實現水產養殖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0元以上。

牽頭部門:鄉畜牧獸醫站,責任單位:鄉水務站、各村

3.抓實林業生產。強化資源保護管理,夯實林業發展基礎,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加快興林富民步伐。完成林業育苗50畝,鞏固提高1個示范苗圃;營造林750畝;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8000畝;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30萬元;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實現林業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元以上。

牽頭部門:鄉林業站,責任單位:各林區村

4.做好休閑農業。大力發展以鄉村旅游為主的休閑農業,依托新村、產業基地、自然風光建成黃金-廟堡-大石、石板-合堂-大橋2條鄉村旅游線。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互動發展。

牽頭部門:鄉黨政辦,責任單位:鄉農技站、林業站、各相關村

(二)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加強勞務技能培訓,加速發展助農增收小微企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力爭實現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600元以上,達到4720元以上,增長15.5%以上。

1.深化勞務開發。以強化技能培訓為重點,圍繞市場需求,實施勞務培訓,整合農民工培訓教育資源,重點強化轉移就業前職業技能培訓,把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到村到戶,使接受培訓的勞動力掌握1—2項實用技能,實質性提升農民工務工本領,增強就業競爭力。認真抓實勞務輸出工作,加強勞動力市場的培育,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地區間合理有序流動,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實現農民縣外務工收入增加490元。

牽頭部門:鄉勞保所,責任單位:鄉涉農部門、各村

2.培育助農增收小微企業。加快鄉域經濟發展,培育小微企業帶動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加大優惠政策的扶持,鞏固壯大現有的小微企業規模,著力培育一批實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化重點小微企業。建立健全小微企業發展長效機制,促進小微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增加就業崗位,促進本地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實現農民縣內務工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牽頭部門:鄉經發辦,責任單位:各村

3.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大項目爭取力度,積極組織項目實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強力推進農村道路交通建設,著力完善通村公路、便民路、機耕道、作業便道路等路網系統,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業水利建設,新建和維修山坪塘、蓄水池、灌溉渠道等水網系統,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村經濟加快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牽頭部門:鄉財政所,責任單位:鄉農技站、鄉水務站、鄉交管辦、鄉國土站、各村

(三)強化政策扶持,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強化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加大政策性獎補力度。力爭實現農民轉移性收入增加90元以上,達到690元,增16.4%以上。

1.提升現代農業裝備。加快現代農業、現代林業、現代畜牧業三大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促進產業基地鞏固提高、擴面提質。加速農業機械化進程,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廣新型農機具90臺;完成機耕3000畝、機插800畝、機收3000畝。

牽頭部門:鄉農機站,責任單位:鄉農技站、鄉畜牧站、鄉林業站、各村

2.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等的培訓力度,從家庭農場主、種養能手、營銷大戶、村組干部等領頭人中,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農村能人50名以上。加大對農民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從政策、技術、資金獎補等方面,培育壯大實體經營能力強、發展潛力大、助農增收效果好的示范性農民合作組織1家以上。

牽頭部門:鄉農技站,責任單位:各村

3.拓展農產品市場。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培育行業營銷示范性龍頭組織、營銷大戶,強化與重慶永輝超市、各大超市的戰略合作,暢通農產品在重慶的銷售渠道,建立穩定的農市、農超對接關系。借助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等展銷平臺,鼓勵種植大戶、專合組織、營銷大戶參展,提升農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加強以臍橙為代表的農產品產銷銜接,推進多種形式的“農商對接”活動,優化流通環境,確保以臍橙為重點的農產品應銷盡銷。

牽頭部門:鄉黨政辦,責任單位:鄉農技站、鄉畜牧站、鄉林業站、各村

4.全面落實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好糧食直補、糧食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種糧大戶補貼、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扶、秦巴山連片扶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合保險等國家惠農強農政策,并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探索財政支農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專業合作社,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牽頭部門:鄉財政所,責任單位:鄉農技站、鄉畜牧站、鄉林業站、鄉農機站、鄉勞保所、各村

(四)推進農村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深化農村改革,做好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明析產權和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積極實施農村改革中的探索與試點性工作。做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工作,力爭實現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10元,達到91元以上,增長20%。

1.規范有序推進土地流轉。突出農民農村產權主體,構建縣、鄉、村、社四級聯動網絡和全民參與的確權機制,按照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民經營權和承包權的要求,對承包地、宅基地、“四荒地”、經營性建設用地等農村土地進行確權登記頒證。探索賦予農民對承包經營權和房屋財產權的抵押、擔保權能以及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問題,全面提升農民收入。

牽頭部門:鄉農技站,責任單位:鄉國土站、鄉建管所、各村

2.深化林權和水資源制度改革。穩定林地家庭承包關系,放活林產業經營方式,促進林產業快速發展,發揮林業助農增收作用。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健全管理投入機制,統籌治水、依法管水,科學發展水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責任單位:鄉林業站、鄉水務站、各村

3.發展集體經濟促農增收。深化三增長機制改革,堅持以農民利益為先,兼顧業主利益,逐步健全以農民、村集體組織、財政三方受益的利益聯結機制。試點將企業經營流轉土地上的政府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股權化,并轉化歸集體和農民享有,按比例參與企業經營收益分紅。

責任單位:鄉黨政辦、鄉財政所、各村

(五)強化工作保障,落實增收工作措施

1.建立監測體系。按城鄉居民收入一體化調查網點的統計辦法,將石板村作為監測樣本調查點,調查戶5戶,由鄉統計站核定去年底全鄉和石板村農民收入基數,報縣統計局審定。在縣調查隊的指導下實施農民增收監測工作,承擔監測業務并指導農戶記賬及相關數據收集、匯總、分析和資料報送,負責每月、每季度和年度農民增收預警、預測及預報工作。

2.健全責任體系。鄉黨委政府承擔農民增收工作的主體責任,建立鄉黨委書記、鄉長農民增收工作負責制。鄉級涉農部門建立助農增收工作站所長負責制,做好農民增收指導幫扶工作,各村建立農民增收工作書記、主任負責制。涉農項目要向國家設有城鄉居民收入一體化監測調查點和基礎條件較差的邊遠貧困村重點傾斜,強化項目注入,加大財力投入,加強技術支持,深入研究解決農民增收的困難和問題,整體推進農民收入增長。鄉黨政辦做好統籌協調、組織推進和考核督查工作,建立由黨政辦、統計站及牽頭部門定期聯系會商制度。農口部門分行業牽頭指導好產業發展工作,完成農民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增長目標。鄉勞保所牽頭做好勞動力技能培訓,從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方面做好指導,實現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目標。鄉財政所牽頭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實現農民轉移性收入增長目標。調查統計部門負責做好農村經濟統計調查業務,督促指導提高農戶記帳質量,牽頭做好農民收入調查統計監測及農民增收監測指標考核工作。

3.完善幫扶機制。完善鄉級領導聯系、鄉級部門指導幫持、鄉機關干部聯系農戶制度,隨時分析農民收入的優勢和不足,尋求農民收入增長途徑;深入開展摸底調查工作,并根據農村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業基礎設施狀況編制切實可行的農民增收工作計劃;落實幫扶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培訓和就業服務等具體幫扶措施。

4.健全考核機制。建立由鄉促進農民增收工作領導小組領導,鄉黨政辦、統計站、鄉農業、畜牧、林業、財政、勞保等部門參加的農民增收工作考核機構,建立健全定量為主的工作考核辦法,落實工作目標。強力督查鄉級部門和各村工作開展情況,落實專職領導和專門工作人員。強力查處工作落后的村和鄉級部門,對年度考核排位在后二位的村書記、主任進行約談,并責令進行書面檢討。鄉績效辦將農民增收工作納入村、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大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在績效考核中的權重,并以此作為考核各村工作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