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肺炎疫情防控方案

時間:2022-02-22 09:20:50

導語:農村地區肺炎疫情防控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地區肺炎疫情防控方案

為進一步指導我鎮農村地區落實“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人物共防”策略,根據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省農村地區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文件的規定,結合農村地區“兩節”期間疫情防控工作“三減少、三加強”總體思路,科學精準做好我鎮農村地區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強化常態化防控措施

(一)網格化管理。進一步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機制和網格化工作體系,嚴格落實落細“十戶聯防”制度,全面夯實農村基層組織責任,健全返程人員落地報告制度,實行一對十、點對點管理,責任到人、聯系到戶,實現排查、管控、督導、宣教、關愛“五個到位”,扎緊織密兜牢16個行政村疫情防控網。落實五級書記抓防控,鎮村三級包保責任,形成防控工作合力,充分利用逐戶排查登記等手段,全力做好重點人員信息排查工作,確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漏一人、不放過一條線索,堅決阻斷輸入性疫情。

(二)疫情監測。嚴格落實“早發現、早報告”要求,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及個體診所要提高對肺炎病例的發現、報告意識,加強對發熱、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癥狀病例的,監測和報告,一旦發現可疑病例,立即上報到鎮疫情防控指揮部,逐級上報至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和縣級衛生健康部門。積極協調衛生健康部門開展核酸檢測,對于檢測陽性結果第一時間報做好隔離、消殺等應急措施。

(三)重點人群防控。組織鎮村干部到村開展全面摸排,指定專人做好農貿市場工作人員、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和村醫、春節返鄉人員(特別是從事進口冷鏈食品相關工作和邊境地區返鄉人員)、外來人員、來自疫情中高風險地區人員、入境人員等重點人群的信息登記和日常健康監測工作,實施分類精準管理,督促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用公筷等個人防護措施,返鄉14天內做好日常健康監測,減少串門走動,強調出現發熱等癥狀后的自我隔離和報告,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核實和報告。

(四)重點場所防控。各包片領導、包村干部、村書記要督促轄區內的企業和學校等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嚴格做好鎮內、村內企業、銀行、商超、藥店、餐館、福利院、學校、幼兒園、農貿市場、集市等人員聚集場所的日常防護和健康監測等工作,督促經營機構落實主體責任,全面規范重點場所機構管理,并儲備必要的防護物資。嚴格做好體溫檢測、定期消毒、人員限流等措施,減少主街人員流動,避免人群聚集。做好防范鎮外疫情輸入工作,有效阻斷非法出入鎮小道、便道,發動群眾群防群控,一旦發現入鎮入村情況主動報告,切實形成防范疫情鎮外輸入的合力。

(五)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農村愛國衛生運動,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共衛生設施,加強對村部娛樂室、公共衛生間等公共場所的衛生整治,倡導村民定期開展家庭大掃除,保持環境和家庭清潔衛生。大力提倡講究衛生、個人勤洗手、家里勤通風的良好生活習慣。在人員密集、通風不良的封閉場所且與他人距離小于1米時應當科學佩戴口罩并定期更換。開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從源頭上鏟除病媒生物孳生地,降低傳染病通過媒介傳播風險。

(六)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通過大喇叭、微信群、條幅和上門宣傳等多種形式,營造戶外宣傳氛圍,持續加強疫情防控宣傳,增強村民防護意識和發熱后第一時間報告、就診意識。強化流感等多病共防措施,倡導養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一米線”、咳嗽打噴嚏時注意遮擋、聚餐使用公筷、合理膳食、適度運動等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從認知病毒、日常防護、居家觀察(隔離)環境消殺、手部衛生等方面,加強對群眾健康理念和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消除群眾存在的焦慮、恐懼心理,正確引導群眾提高健康文明素養和自我防護能力。在各村倡導節慶文明新風,家庭聚餐10人以內,踐行不大辦酒席,不大辦婚喪嫁娶,盡量少擺席、少串門、少走動,避免人群聚集,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七)應急準備。各村要根據防控工作安排,儲備好防控物資,做好應急演練,提升防控能力。對春節期間的人員流動和聚集性活動、發生疫情后的生產生活保障等做好應對準備工作。

二、及時處置疫情

(一)快速響應。各村發現疫情后要立即上報鎮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并積極協調組織做好應對工作。鎮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要迅速組織人員調派,進行疫情分析、核酸檢測、醫療救治、環境消殺、村屯防控等工作隊伍開展疫情防控,做好集中隔離、定點醫療機構救治等應對工作。

(二)疫點管控。在疫情發生后,鎮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要及時上報,由上級部門科學劃定風險等級區域,管控區域范圍可精準劃至最小單元,迅速精準封控疫點疫區,依法依規按程序報批后采取交通管制、停工停業停學等措施。規范設置進村檢疫點,落實出入人員測溫、詢問、登記、掃碼、消毒等措施,并提前做好隔離期間村民的物資供應和醫療衛生保障工作。各村要協助將新發現的核酸檢測陽性者,轉運到肺炎定點醫療機構規范治療。

(三)配合流行病學調查。各村村委和村醫要積極配合疾控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爭取最短時間摸清可能的感染來源,判定、追蹤管理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

(四)核酸篩查。鎮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要積極配合上級部門開展核酸篩查工作,依托醫療衛生機構或第三方檢測機構,根據人群可能感染的風險高低,按照密切接觸者、重點人群、全體村民等順序依次開展核酸檢測篩查,及時發現并管控感染者。

(五)隔離醫學觀察。對境外返鄉人員,國內高風險區返鄉人員必須在縣集中隔離場所隔離醫學觀察。對國內中風險地區返鄉人員實施14天居家隔離+7天醫學觀察,對境外低風險地區返鄉人員經過集中隔離后,實施居家單獨隔離14天+醫學隨訪7天。鎮政府、村委和村醫要按照縣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等全部實施集中隔離。對于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通過發放告知書、簽訂承諾書,懸掛公示牌等方式,強化落實單人單間隔離、體溫監測、環境消殺等措施。建立幫扶制度,由鎮村分別組建愛心服務隊,主動詢問、及時協調解決隔離人員困難。鎮衛生院要實時對所轄村醫進行專業指導,配合完成駐村居家隔離人員的管控。

(六)環境消殺。鎮政府、村委要對公共衛生間等易出現疫情傳播的重點公共場所,制定專門的消毒工作方案,設立專門值班員,負貴消毒和秩序管理工作。對確診和疑似,病例、無癥狀感染者的行動軌跡進行全鏈條、徹底消殺。對生活垃圾應當消毒并外運集中處理,對隔離人員產生垃圾集中消毒、封存,由相關部門處理。

三、加強院感防控和醫療服務管理

(一)預檢分診。鎮衛生院要強化首診醫師負責制,加強流行病學史問診和可疑病例早期識別。按標準設有發熱隔離診強流行病學史問診和可疑病例早期識別。按標準設有發熱隔離診查室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具備接診發熱患者條件的,做好發熱患者預檢分診篩查、登記及處置,及時向縣衛生鍵康部門報告,安全規范轉診及跟蹤發熱患者。按標準設有發熱診室或發熱門診的醫療衛生機構,應做好普通發熱患者(常見病、多發病引起)的基本醫療工作,同時做好傳染病患者登記、報告和處置工作。

(二)轉運救治。對于疑似病例和核酸檢測陽性者,村疫情防控負責人要立即上報,由鎮統一上報至所在縣衛生健康和疾控部門,配合衛生健康部門做好患者轉運至級及以上定點醫療機構隔離、治療。

(三)院感防控。鎮衛生院要嚴格落實院感防控措施,指定專人負責院感防控工作,落實全員標準防護措施,加強手衛生、環境通風和物表消毒管理。所有進入衛生院人員均佩戴口罩、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或其他健康證明。要優化診療流程,做好人流、物流管控,減少人員聚集,有肺炎可疑癥狀的患者不與普通患者共用相同醫療區域和醫療設備。鎮衛生院醫療機構不具備,上述條件時,在接診肺炎可疑患者后,要盡快實施環境和設備消殺,防止鎮衛生院內交叉感染。

四、加強組織保障

(一)組織領導。按照《關于印發省五級書記抓防控責任制的通知》要求,繼續落實“五級書記抓防控”的疫情防控責任。建立落實鎮干部分包村、村級干部分包戶的網格分包體系,層層壓實疫情防控責任,強化冬春季、節假日等重點時段防控。發揮村干部、網格員、黨員和志愿者的積極作用。健全鎮村公共衛生委員會,強化鎮村衛生健康治理,組織村民開展衛生防疫工作。

(二)物資保障。鎮政府負責協調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工作的經費和物質分配,進一步加強鎮域能力儲備,儲備好防控物資,防控物資滿足30天運轉。按照疫情防護物資清單,支持轄區村醫儲備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防護物資,原則上滿足不少于30日的用量。

(三)人員保障。鎮衛生院加強對村醫肺炎防控技術與院感防控培訓,確保常態化條件下每村不少于1人。根據疫情進展和防控工作需要,提前預判不同情形下農村地區的檢測、隔離、流調、救治能力需求,細化應急預案,及時組織防控和醫療力量進行援助,做好增援準備。

(四)應急演練。鎮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部署開展轄區全員核酸檢測應急演練。配合衛生健康部門統籌協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時完善疫情防控工作預案并開展發熱患者轉運、疫苗應急接種應對、疫苗接種后發生異常反應的處置、應急救治及轉運等全方位協調機制的應急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