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自治和網格化管理方案
時間:2022-05-15 08:45:16
導語:社區自治和網格化管理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創新社會管理,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本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本原則,以網格化管理模式推進社會自治工作。激發社區居民的主體意識、社區意識、民主意識和責任意識,共同建成一個和諧、文明、平安的社區。
二、工作目標
以社區網格化管理為平臺,穩步推進社區自治。遵循“政府引導、部門配合、社會支持、居民自治”的原則,積極探索社區自治工作,把治安環境差、管理凌亂小區打造成規范有序、安全衛生、和諧文明的新型社區,開創社區管理工作新格局。
三、工作措施
我鎮成立由鎮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社區自治和網格化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在六個社區開展社區自治工作,六個社區均成立社區自治理事會和社區自治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幫助各個小社區開展社區自治工作,并重點做好自建小區的社區自治和網格化管理工作。
1、明確目標、分布實施。我鎮社區大體上有兩類,第一類為有物業的小區,包括單位家屬樓和商業開發樓盤,第二類是無物業的自建房小區,包括有條件封閉的小區和無條件封閉的小區。經調查摸底,將由原來開放式、無專人管理狀態,整合成一個相對封閉、有專人管理,既便于政府集中提供服務、又便于居民自我管理的社區化、網格化小區。整合方式為:建隊伍、增設施、網格化,封閉式小區達到“十有”建設標準,即:有理事會、有樓棟長、有保安、有衛生保潔員、有值班室、有路燈、有監控系統、有綠化、有宣傳欄、有管理制度;不能封閉的小區達到“四有”建設標準,即:有理事會、有樓棟長、有巡防員、有衛生保潔員,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今年,鎮在各社區建立5個自治社區,落實網格化管理。
2、政府引導、部門聯動。為確保整合工作取得實效,遵循“政府引導、部門配合、社會支持、居民自治”的原則,明確了民政、城管、城建、財政、公安等部門根據部門職能,各負其責,保證了小區公益性崗位的配備、治安巡防知道、違章建筑清理、公共基礎設施的維護。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發放《致居民群眾的一封信》和《征求意見函》,取得居民群眾的支持,積極動員有實力的住戶捐助,從而形成社區自治工作合力。
3、組建隊伍、實現自治。通過選舉成立了居民代表組成的小區理事會,組建了黨小組長、志愿者、樓棟長、義務巡防員、糾紛調解員、保安員、保潔員隊伍、形成了社區兩委→小區理事會→樓棟長三級縱向管理網絡,以社區支部委員會為一個中心,以小區理事會為居民自治主體機構,以黨小組長、樓棟長、保安員、保潔員、義務巡防員、糾紛調解員、駐片民警和志愿者等8支隊伍為主體的服務工作隊。明確了理事會、樓棟長、義務巡防員、保安員、保潔員等工作職責,制定了小區文明衛生等管理制度和公約,在糾紛調解、治安守護、衛生管理、花木管護等各個環節實現了“有人管”的目標,以制度管人,以制約居民的行為,初步建立了社區長效自治管理機制。通過開展“和諧幸福家庭”創評和社區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居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愛護環境、美化家園,增強城市意識,使居民素質逐步與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相適應。
四、實施步驟
1、動員部署階段:(2013年3月1日—4月30日)制定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各階段工作任務和工作重點,召開部署動員大會。
2、入戶調查階段:(2013年5月1日—6月30日)按工作方案要求,各社區干部入戶調查社區有關情況,劃分社區網格管理區,選定社區自治理事會人員,培訓自治人員工作。
3、實施推進階段:(2013年7月1日—9月30日)開展社區居民代表大會,選舉社區自治理事會,宣傳社區自治意義、目的,贏得居民支持,開展衛生整治,流動人口管理,矛盾糾紛調處,社區服務等自治工作。
4、總結提高階段:(2013年10月1日—11月30日)對各社區自治工作進行考核總結工作。對好的經驗總結推廣,對不夠的進行整改完善,提高社區自治工作水平。
五、工作職責
1、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組織體系,建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站,對流動人口較多的村(居)建立工作分站,配備協管員;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為城鎮落戶基本條件,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加強流動人口、出租房屋、工地工棚信息采集,建立臺帳,錄入信息管理系統,加強日常更新、維護工作;建立人口流入地與流出地雙向管理協作機制,推行“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服務管理模式,落實出租房屋、用工單位治安承諾責任。
2、加強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工作。成立社區矯正監管站,落實刑釋解教人員“必接必送”措施,推進監管與社會“無縫”對接,探索完善多種形式的過渡性安置載體,建立社區干部、政法干警“二幫一”結對幫扶教育,切實解決該類人員的生活、就學、就業、創業問題。
3、加強肇事肇禍精神病人的收治管控。完善定期排查收治機制,摸清底數,建立臺帳,逐人制定救治、服務、監護措施;認真貫徹落實《省肇事肇禍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實施辦法》(贛綜治辦[2007]11號)和《市肇事肇禍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實施細則》(贛市綜治辦[2008]6號),落實綜治、公安、民政、財政及肇事肇禍精神病人所在村居及監護人責任。
4、加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健全共青團、民政、司法、人保、婦聯等部門共同參與的青少年群體幫扶機制;加大對社會閑散青少年就學就業扶助力度,對重點青少年建立由當地村干部、政法干警組成的幫扶小組;適時組織專項整治行動,對游蕩街頭、尋釁滋事的青少年進行教育警示、轉化挽救,深挖打擊操縱未成年人犯罪的幕后黑手。
5、加強“社會人”和“兩新”組織管理。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動,把“社會人”納入社區管理中,防止出現游離于社會管理之外的“自由人”。建立登記機關、主管部門、屬地黨政齊抓共管,建立綜治維穩組織、黨團工會組織,落實內部安全穩定法人代表責任制,加強重點指導,完善工作機制,規范各項管理,消除治安管理盲區。
6、強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化社區警務戰略,全面推行社區民警專職化,把警務工作延伸到最基層;加強基層綜治組織和警務室、群防群治等基層基礎建設,增強基層社會治安防控能力。
六、工作要求
1、消除管理盲區。加強組織領導,各居委會黨支部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對縣城各居民區,本著“科學合理、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網格化管理要求,重新劃分居民社區,重點做好居民自建房小區劃分,從而消除社會管理的盲區,使縣城社區管理服務的全覆蓋、常態化。
2、健全分類組織。以居委會黨支部為核心,逐步健全共青團、婦聯、民兵等社團組織,指導幫助各社區成立社區自治理事會等文體協會。
3、加強培訓工作。①做好社區自治工作的宣傳工作,②做好社區自治理事會成員的培訓,③做好社區自治志愿者的培訓工作。
4、加大經費投入。每年對社區自治工作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進行2000元至5000元的獎勵。
- 上一篇:辦事處一季度工作小結
- 下一篇:鄉鎮H7N9禽流感防控通知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