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黨建新特點 構建和諧新農村
時間:2022-09-22 08:24:00
導語:把握黨建新特點 構建和諧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在xx這樣一個欠發達的農業大縣,建設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在建設和諧社會這一歷史進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最近,我們對此作了專題調查。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構建和諧農村中發揮作用情況
xx94%的人口在農村,是典型的“小城鎮、大農村”。沒有農村的和諧,就沒有整個xx的和諧。在工作中,xx縣委把建設和諧xx的重點放在農村,積極發揮黨組織在建設和諧農村中的作用,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是強化基礎建設,改善基本生存條件。基本生存條件、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落后是困擾我縣建設和諧社會的最基礎的因素,為此,xx縣各級黨組織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生存條件的改善,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以梯田建設和生態建設為標志的第一次創業,解決了全縣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磨礪出了“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xx精神,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近年來,縣委果斷決策,各級組織帶領黨員群眾建成了人飲工程、鄉鄉通油路工程、移民工程三大民心工程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構建和諧農村有了籍以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環境。
二是建立幫帶載體,構建黨群共富機制。每個地方都會有一些經濟困難和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的群眾,農村困難群眾尤其需要幫助,是建設和諧社會中最大的不和諧因素之一。對此,xx各級黨組織給予高度重視,把搞好對他們的救助作為建設“和諧xx”的重要環節來抓。全縣各級組織積極開展“雙帶”活動,全面推行“黨委抓基地,支部加協會”的工作模式,還采取“一幫一”或“一幫幾”的形式,帶動全縣64.3%的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戶產業收入占到了人均純收入的69%以上。積極開展“知民情、解民憂、幫民富”主題實踐活動,建立了科級以上干部承包農村特困戶制度,完善了“勤政卡”制度,實行了領導干部工作日志等制度。各級干部向農戶捐助現金42.16萬元、面粉4200袋、辦實事1800多件,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好評,在全縣上下形成了愛民、利民、為民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是提高黨員干部素質,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經濟快速發展,需要人的素質相應跟進;只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和諧可言。近幾年,縣上依托培訓基地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班86期,培訓黨員4300多人次;依托大專院校,選派120名黨員干部參加了4期以市場經濟知識、特色農業經濟和畜牧養殖等為主要內容的培訓班,讓黨員接受最前沿的致富信息和實用新技術;堅持走出去學習外地經驗,組織18名黨員干部和致富能手赴溫州等學習發展民營經濟,分期分批選派290名農村黨員干部和黨員致富能手到河北、定西、張掖等地參觀學習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經驗,讓黨員干部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提高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四是建立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切實維護農村穩定。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縣委抓住影響農村穩定的突出問題,建立健全經常性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縣、鄉、村兩級黨組織實行了重點矛盾糾紛隱患集中辦理、半月點評制度,鄉鎮黨委堅持半月一排查,村黨支部隨時發現和解決影響穩定的問題。全縣18個鄉鎮黨委全部配備了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副職,村村建立了調委會,村級調解員有400多名。同時,積極探索從根本上消除矛盾糾紛的工作機制。我們針對村干部辦事不公、財務不清這兩個矛盾焦點,建立了農村主事、辦事、花錢“三權分離”機制,由村干部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決定重要事項,村民辦事小組負責落實、辦理,村民理財小組負責經費支出,基層黨組織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證了xx的穩定,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到92.8%。
五是構建規范有序的制度環境,推進基層民主管理進程。近年來,很多地方農村“兩委”關系不協調,與農村原有的宗族、派性矛盾相互交織,成為影響農村和諧穩定的因素。針對這一問題,縣、鄉黨委著重抓了兩條:一是民主選舉。嚴格按“兩推一選”的方式選配農村黨支部成員,嚴格按照《村委會組織法》規定民主選舉村委會成員,對村民代表會、共青團、婦代會以及治保、民調等組織成員,也都采取民主推薦、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二是規范運作。在村級認真推行以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和支部工作規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為主要內容的“一制三化”工作機制,并將這一機制細化為若干項制度和準則,從制度上消除產生矛盾的土壤。
二、農村基層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
調查中,我們深刻的體會到,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主要面臨四對矛盾,具體表現在:
一是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深入發展與農村基層組織能力較弱之間的矛盾。從我縣現實情況來看,不少農民由于長期受自然經濟的束縛,自主適應市場的能力很弱,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無所適從。不少黨組織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上缺少辦法,僅有的工作能力難以適應當前千變萬化的農村工作新情況,無所作為。鄉村干部整體素質不高,市場知識欠缺,組織引導群眾應對市場的能力弱,絕大多數鄉村干部仍然習慣于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手段和方法指導農村經濟和農村工作,工作中行政命令多,服務引導少,工作方法簡單,成效不明顯。如何主動適應構建和詣社會的要求,領導農村工作,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高構建和詣社會的能力,成為農村黨建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是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與黨組織的職能定位滯后之間的矛盾。隨著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力度的不斷加大,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多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全縣初步形成了洋芋、果品、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和亞麻、藥材、蔬菜三個區域產業。今年,根據我縣的地域特點和經濟發展狀況,縣上提出了“塊帶經濟”結構布局,在塊狀經濟上提出了“四大板塊”,就是關山邊緣、北部山區、西南部和縣城為中心的中部作,在帶狀經濟上提出了水洛河、xx河、葫蘆河三條河流形成的流域作為“三條產業帶”。這就意味著原來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模式已不適合“塊帶”經濟發展的要求,當前要切實加大調整組織設置的力度,擴大黨組織覆蓋面,使農村黨組織掌握領導農村工作的主動權。
三是黨員群眾流動性加大與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落后之間的矛盾。我縣每年進城務工經商和外出搞勞務的農民達8萬人,其中包括了6萬多名青壯年農民和1000多名黨員。農民和黨員在大范圍內流動,給農村基層組織對黨員進行有效管理提出挑戰的同時,黨組織如何對這一比較大的流動群體進行有效管理,如何在這支隊伍中體現黨的先進性,有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做大做強勞務經濟,使農民群眾在勞務經濟中實現增收,是各級黨組織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農村黨建工作必須適應農民群眾和黨員流動性增大的趨勢,注重從農村向流動區域延伸和發展,積極探索加強農村黨員的發展培養和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創新黨組織和黨員活動的有效辦法,擴大黨的工作的覆蓋面。
四是農民民主法制意識越來越強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落后之間的矛盾。隨著農村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民的法制觀念越來越強,民主意識越來越濃。他們不僅要求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且要求維護自身的政治權益;不僅隨時關注涉及村里重大事務的決策正確與否,而且更多地要求參與決策的過程;不僅要看黨組織為村里辦了多少實事,還要看那個錢是從哪里來的,花的合算不合算,用的正當不正當。對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來說,如果無視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和法的觀念,黨組織不僅不能有效地實施領導,而且會引發和激化矛盾。因此,從根本上說,當前農村黨建工作就是要主動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形勢和任務要求,不斷改善黨組織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不斷提高依法管理農村經濟社會事務的能力、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
三、進一步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
構建和諧社會,是農村基層組織在新形勢下新的光榮使命,現在的關鍵是要在把握基層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努力構建和諧農村。
一要在發展農村經濟上求突破,為構建和詣農村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發展農村經濟是廣大農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關鍵。要探索黨組織引導農民群眾致富的途徑和手段,面向市場,通過示范、引導服務的手段,組織農民調整結構,增加收入。鄉村組織要為農民發展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必要幫助,有效發揮領導作用的核心。鄉村組織要在做好良種引進、提供信息、公益事業建設的同時,引導農民組織起來直面市場,發展產業協會、農產品購銷公司等各種中介服務組織,不斷提高農民自我發展的水平。要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運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通過投資入股等方式促進集體資產不斷增值,沒有積累的空殼村,要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通過盤活資源增收等途徑,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為民服務的經濟實力。
二要在充分發揮服務職能上求突破,為構建和詣農村打好組織基礎。農村基層組織能不能在構建和諧農村中很好地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主要取決于黨組織職能發揮得怎么樣。我們要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水平,進行分類指導。川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鄉鎮,農村基層黨組織要突出為民服務,既要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服務,更要為農村各類經濟組織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服務;既要為經濟發展服務,又要為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服務。山區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特別是貧困山區,村級組織首先要突出管理職能,努力營造融洽的干群關系、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和農民增收的社會環境,在此基礎上逐步地為農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服務。就農村產業中的黨組織而言,要充分發揮自身政治優勢,參與重大問題決策,保證發展方向,特別是一些中介服務組織,要通過黨組織的工作,保證它自始至終成為服務農民的組織,而不能損害農民的利益。
三要在黨員干部隊伍建設上求突破,為構建和詣農村打好骨干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是構建和諧農村的骨干力量,直接關系構建和諧農村的成效。一是要把人選準用好,特別是選好支部書記。要通過各種途徑把那些辦事公道、責任性強、廉潔正派帶富和致富能力強的“雙強”人才選拔為黨支部書記。要有意識地把那些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的黨員作為村干部的后備人選,及早進行重點培養,認真解決好一些村干部后繼乏人的問題。二是要建設好黨員隊伍。要緊緊抓隹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有利時機,引導黨員正確處理好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增強黨性觀念,強化宗旨意識,調動積極性,發揮先進性,使農村黨員隊伍的素質得到極大提高,能力得到極大增強,作用得到極大發揮,形象得到有效展示。要順應社會流動性加大的趨勢,本著方便黨員、加強管理、有利發展的原則,按照黨員流動自由,黨組織活動有分有合的要求,逐步探索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黨員生活管理辦法。三是要努力提高黨員和干部的素質。要堅持不懈地提高農村黨員的素質和致富本領,緊緊圍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程”、“萬名農村黨員培訓工程”,充分利用我縣的“流動黨校”這一切實農村實際的載體,努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致富能力。通過2至3年的實踐鍛煉和培養,真正成為政治上靠得住、致富群眾有能力、服務群眾有本領、凝聚群眾有辦法的優秀黨員干部。
四是要在村級民主政治建設上求突破,為構建和諧農村打好群眾基礎。首先要規范民主決策機制,保障農民群眾的決策權。凡是與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如村集體的土地承包和租賃、集體資產處置、村干部的產生、計生指標的安排、公益事業經費的籌集等,都要通過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實行民主決策。要規范村級民主決策的程序,明確黨組織的指導和監督作用,使村級事務的決策有章可循。其次要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要進一步明確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的職責,建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兩委”分工負責制和“兩委”聯系會議制度,進一步完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村務公開制度。村黨組織要領導和支持農民群眾依法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監督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