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產提前報廢如何處理

時間:2022-09-22 09:56:00

導語:固定資產提前報廢如何處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公司是一家從事印刷業的企業,1997年12月,公司新購置了一條生產線,購置成本為560000元;采用平均年限法計提折舊,預計凈殘值率為固定資產原價的5%,預計使用年限為6年。但是稅法規定的使用年限為10年,為此,我公司在每年所得稅匯算清繳中,均按照稅法規定的年限對固定資產折舊進行了納稅調整。2004年6月,由于該設備已經超過實際使用年限,無法正常使用,公司按規定進行了報廢處理。請問,我公司已經調整的折舊差額是一次性稅前扣除,還是按剩余4年分期稅前扣除?如何進行稅收和會計處理?

答:根據會計制度規定,你公司每年已經提取折舊的金額為:560000×(1-5%)÷6=88666.67(元),6年合計已提取折舊532000元;而按照稅法規定,每年可以稅前扣除的折舊金額為:560000×(1-5%)÷10=53200(元),6年中,合計可以稅前扣除的折舊金額為319200元。按此計算,你公司從1998年~2003年,每年應該調增應納稅所得額35466.67元(88666.67-53200),合計調增212800元(35466.67×6)。該數額正好等于你公司已經提取的折舊額與稅法允許稅前扣除的折舊額金額之差(532000-319200)。也就是說,你公司的問題是這部分已經調增的212800元應納稅所得額能不能確認為財產損失、該如何進行稅收與會計處理的問題。

如果該項固定資產沒有報廢,仍然在2004年以及以后3年繼續使用的話,那么,每年還是可以調減應納稅所得額53200元,4年合計調減212800元(53200×4)。

但是,由于該項固定資產實際已經在2004年度報廢,確實屬于發生了永久或實質性損害,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需要明確的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3]45號)和《企業財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國稅發[1997]190號)規定,企業的各項資產當有確鑿證據證明已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時,扣除變價收入、可收回的金額以及責任和保險賠償后,應確認為財產損失。但是你公司須及時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扣除財產損失,不得在不同納稅年度人為調劑。

因此,經稅務部門按規定審核批準后,你公司可以一次性在2004年度稅前扣除。如果你公司所得稅會計采用的是應付稅款法核算,則直接將減除212800元后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出相應的所得稅金額后,借記“所得稅”,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額”;如果你公司所得稅會計采用的是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由于平時每年在調增應納稅所得額時借記“遞延稅款”,貸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因此,當年一次性調減應納稅所得額時,除當年正常核算所得稅外,還要與前面對照調整賬務,借記“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貸記“遞延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