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教育管理滯后對農村基層
時間:2022-02-26 02:30:00
導語:農民教育管理滯后對農村基層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來,對基層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通過“四個觀念教育”、“三個代表”教育和保持農村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得到了加強,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農民的教育管理卻顯得相對滯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
一、農村群眾思想日趨活躍復雜,增強了農村黨組織工作的難度。
一段時期以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對農民的教育管理相對滯后。一方面忽視了對農民的教育管理,對農民教育在認識上缺乏緊迫感,在內容上缺乏針對性,在方法上缺乏靈活度,導致對農民的教育管理出現松懈,甚至出現空檔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基層黨組織對群眾客觀上存在著索取多于給予,導致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缺乏好感;再一方面由于部分基層干部工作方法過于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寒了群眾的心,這都對群眾的思想心態產生了極大影響。又加上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展,來自各方面的種種影響也都對農民群眾的思想造成了沖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信仰滑坡。在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農村廣大群眾舊的價值觀念已經或即將被打破,新的價值觀念尚未確定,群眾的價值觀念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各種不良傾向趁虛而入,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蔓延,各種封建迷信活動、宗族活動(如修宗廟、續族譜、樹碑坊、做道場等)沉渣泛起,還有一些過去只有在城里才有的丑惡現象(如黃色書刊、淫穢錄像、等)也在農村若隱若現。二是自主意識增強。現在群眾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和參政意識都明顯增強,民主法制水平、參政議政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涉負方面的法律條文、政策精神不少群眾通過電視、報章等多種渠道了解,能夠倒背如流,如桃花源等一些地方有些群眾就把上級減負的有關條文印成小冊子在市集上兜售。三是不滿情緒變濃。對于廣大農村群眾來說確實存在著收入分配、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距,有城鄉之間的差距,有地區區域之間的差距,也有人與人之間差距,農村人辦事比城里人難,城市里裁員首先裁減的是外地民工,在城里最臟最苦的活都是農村人干,還時常遭人白眼,受人嫌棄,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群眾內心的不平衡,有少數群眾也因此對政府和干部沒有好感,對政府號召要做的事持懷疑心態,對社會公益事業沒有熱情,有的甚至有很濃的對立對抗情緒。正是因為廣大群眾的思想心態存在著這種復雜性,農村基層黨組織對于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包括引導其信仰,把握其心態,理順其情緒和宣傳各種政策精神等都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二、農民結構功能發生變化,影響了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建設。
伴隨著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產生,在農村出現了個體經營、家庭經營、雇工經營、合伙經營、參股經營、集體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與此相適應,導致了農民從業方式出現多元化。以本縣漳江鎮紅巖村某一個組為例,全組有人口96人,其中一部分人在外務工,共有8人,有的人已經多年沒回本地,村里有的只是戶口和數千元積欠的上交任務;一部分在家以養殖為主,戶均養豬8-12頭的有6戶19人;一部分人則象候鳥一樣隨時遷徙,農忙時在家,農閑時到縣城,有的在常德,或拉板車、或修單車、或做其它的小生意,這部分有33人;其余的人則固守家園,從事傳統的種養加。近年來,隨著“打工潮”的出現,一大批年齡較輕、文化素質較高、敢闖敢試、勇于開拓的青年農民紛紛到沿海去創業。據有關部門統計,僅桃源縣外出務工農民就在20萬人以上,十之八九是青年“知識”農民。從業的多樣性,不僅使得農民群眾對本地基層黨組織和政府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小,同時,也嚴重影響了農村新科技的推廣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無傳人的問題令人堪憂,并且直接導致農村發展新黨員和挑選村干部對象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