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把三關打造生態型干部隊伍
時間:2022-06-26 06:21:00
導語:嚴把三關打造生態型干部隊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著力造就高素質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如何有效預防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杜絕干部“帶病提拔”和“崗上生病”,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組織部門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筆者認為,在新時期新階段,大力營造“官”正風清、宜于干部健康成長的良好“生態”環境,嚴把關口,打造出一支風正氣順、干事創業、清正廉潔、奮發有為的“生態型”干部隊伍,是以人為本全面加強黨干部隊伍建設的關鍵。
一、嚴把“入口關”,選拔“健康型”干部
把干部選準是建設“生態型”干部隊伍的關鍵環節。通過營造官正風清、無“污染”的選人用人大環境,使整個系統形成適宜干部隊伍健康成長的良好“生態”。
一是清源頭。嚴把入口關,是選拔“健康型”干部的起點,是干部選任工作的“源頭”。如能在“源頭”做到公道正派,則“源頭”清澈,相反,如果“源頭”被搞渾,則吏治難清,難明,任前監督就成為一句空話。因此,領導干部在向黨委推薦提名干部時,除應認真填寫《干部推薦表》外,可通過實行“雙亮”,強化薦人責任。一方面,舉薦人要“亮相”,黨組織負責人及組織人事部門提名舉薦、民主推薦得票多少,要在黨組織會議上“亮相”,并記錄在案。另一方面,提名要“亮底”,所謂“亮底”,就是推薦提名人要簽名負責,存檔備考。發現被推薦對象失準,要對推薦者給予批評教育;被推薦對象任用后一年內,黨組織發現有違紀行為或任后不稱職,除免去本人職務外,還要視情追究推薦者責任。
二是重導向。要堅決貫徹《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和用人制度,使勤政為民、求真務實的“老實”干部選拔到干部隊伍中來,絕不能讓那些投機取巧、夸夸其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滿足于當“太平官”,熱衷于“拉關系、走門子”,甚至跑官要官的人如愿以償,不能讓那些勤勤懇懇、踏實苦干的人吃虧,對那些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的地方勤奮工作的同志,要高看一眼,對那些不圖虛名、踏實干事的同志,要多加留意,著力營造有利于干部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優秀干部大量涌現的良好氛圍,形成鼓勵干部干事業、支持干部干成事業、激發干部干大事業的社會環境。
三是擴范圍。適當延伸考察內容,結合考察開展延伸監督。盡可能擴大干部考察談話的范圍,選擇一些代表性人物作為訪談對象,并講究談話方式,注意從談話中捕捉有關信息,同時既要聽取多數人的意見,又要重視少數人提供的具有突出性、敏感性的問題,在考察中不斷強化對領導干部的監督。
二、把好“會診關”,確保干部“帶病不提拔”
針對當前干部活動范圍寬、識別難度大的情況,堅持領導干部聯席會議審查制度,立體“透視”,綜合分析,確保選出的干部經得起群眾和實踐檢驗。
一是重公開。干部選任要贏得人民群眾的公認,必須強化公開意識,以“公開”促“公正”贏“公認”。強化干部任前監督,必須從“公開”入手,凡是能公開的都要向社會公開,干部工作的內容和程序要讓群眾知道,選拔任用干部的政策、制度和作用、具體條件和要求以及干部基本情況要讓群眾了解,通過全方位公開,盡可能多地讓群眾參與干部推薦、考察和監督工作,切實改變群眾監督難和監督質量低的現象。在考察的內容上,不但要考察工作圈,還要考察社交圈和生活圈;在考察過程中,要實事求是,深入群眾,詳細了解被考察者的德、能、勤、績、廉,也可對考察對象提出命題論文,看其工作思路和創新意識,通過干部發展的全過程透視其本質;在考察結果的運用上,一定要以群眾公認為依據,取信于民,堅決扼制“說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現象。
二是抓評價。著力探索領導干部屆中、屆滿及任前經濟責任審計的方法和途徑,對擬提拔干部進行任前、任中審計,并把審計結果作為評價、使用、獎懲干部的重要依據。推行任前公示。把推行干部任前公示作為任前監督的突破口,將擬提拔干部的基本情況、任職方向等,通過一定途徑向社會公開,讓群眾更好地行使對干部任用工作的評判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兩年多來,房縣先后公示擬提拔鄉局級干部123人,其中取消了4名干部的任職資格,對因群眾舉報影響任用的3名干部作出了不予提拔或暫緩提拔的決定。堅持民主評議,結合評議擴大民主監督。為提高干部選任工作民主程度,采取平時推薦與集中推薦、群眾推薦和領導推薦、黨外推薦與黨內推薦、自薦與組織推薦相結合的措施,適時組織群眾開展民主評議和推薦領導干部人選活動,擴大參評范圍,根據他們掌握的情況填寫監督卡,在更大范圍內了解群眾對領導干部“兩圈”的評價和意見。凡建議提拔超過70%或得票名列前3名的,一般可列為培養考察對象或提拔使用,使群眾公認真正成為一把可以操作的尺子。
三是促聯動。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商討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情況,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并明確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紀檢監察部門、組織人事部門、審計機關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態勢。要加強與執紀執法部門的聯系,定期與公安、檢察、計生、工商、稅務等部門聯系,調查了解信息,獲取相關當事人的生活社交背景,從而更有效地實施對領導干部“兩圈”的監督。
三、做好“保健關”,力求上崗不“生病”
為了讓干部“能干事、不出事”,縣委堅持教育、制度、審計并舉,進行全程監管。
一是明職責。把建立選人失察失職追溯制度作為干部任前監督的重點。干部選任涉及方方面面,哪個環節、哪個方面出了問題,都會使選拔任用工作出現偏差。當然,因工作上的疏忽和閃失,有時出現用人上的失察、失職是難免的,人們也能客觀地看待這類問題。但是,人們痛恨的是某些選拔任用干部的掌權者和被選拔者之間的私下交易,走一下干部任用程序和考察的過場,就將某些德才素質差甚至有種種劣跡的人委以重任。因此,必須依據《條例》規定,明確干部選任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責任主體及內容,堅持對達不到任職條件和任職資格的不予提拔,民主推薦票數不集中的不作為考察對象,多數群眾不擁護的不上會研究,群眾反映有問題的暫緩討論,并突出對任職標準和條件、民主推薦、組織考察、集體研究等關鍵環節的檢查監督,以不斷規范和約束有關組織和決策者的用人行為,真正做到較真而不敷衍,嚴肅而不通融,堅持而不讓步。同時要建立嚴格的選人失察失職追溯制度,認真分析和找準失察失職現象的原因、責任,把責任追究作為干部任前監督的一把“利劍”,對推薦不當或不負責任的錯薦者要嚴肅批評教育;對直接考察者,錯報、謊報、瞞報“軍情”的,要追究失察和弄虛作假的責任,采取組織措施,調換崗位或降職降級使用;對那些封官許愿、權錢交易、營私舞弊的決策者,要追究領導責任,毫不含糊地摘“烏紗”搬“交椅”,直到追究黨紀政紀處分,情節嚴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二是嚴紀律。要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和《紀律處分條例》,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做到“毛毛雨”常下,預防針常打,警鐘長鳴,教育筑牢思想道德和拒腐防變兩道防線,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樹立牢固的科學發展觀。要著眼于建立健全干部監督體系,加強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構建群眾、輿論、法律、紀律監督網絡,堅持干部監督聯席會議制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加強對干部的監督制約,激勵廣大干部始終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不斷做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業績來。
三是抓重點。同志指出:“對領導干部工作時間內的表現要監督,工作時間以外的活動也要注意。”因此,應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生活和社交圈的監督。首先是要培養“慎獨”意識。要教育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注重品德修養,培養人格力量,牢記自己的身份和責任,過好業余生活,始終把自己的言行置于黨規黨紀和國家法律規范之中。始終保持政治上的堅定性、思想上的敏銳性和道德上的純潔性,做到“功名利祿心不動,酒紅燈綠眼不迷,不義之財不伸手,邪風濁浪沖不垮”,把不健康的思想遏制在萌芽狀態,打好思想監督的主動仗。其次是要突出重點。在運用現有監督方式、監督制度、監督網絡進行日常監督的同時,必須突出監督重點,加強對干部職務變動、婚喪嫁娶、喬遷新居、逢年過節或負責重大建設項目等非常時期和重點對象進行重點監督,促使監督取得實效。嚴格執行領導干部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對不按規定報告或不如實報告的,要視情給予必要的處理。要堅持領導干部年度述職報告制度,要求領導干部實事求是地匯報個人生活社交情況,讓領導干部自覺接受監督。通過他們提前介入領導干部的生活社交圈,及時獲得有效信息,便于組織及時發現傾向性、苗頭性問題,進行教育幫助。要在領導干部家屬中開展“廉內助”教育,提高家屬的思想品德修養,引導他們管好家庭,主動承擔監督領導的責任,該提醒的提醒,該制止的制止,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當好勤政廉政的“守門員”。除此之外,還可通過設立舉報電話、舉報箱,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調動全社會參與“兩圈”監督的熱情,形成協調聯動的監督格局。
四是強管理。建立新上崗領導干部廉政談話制度、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組織部門定期與執法執紀部門聯系制度。對全縣所有新上崗鄉局級干部,會同紀委進行崗前廉政談話,加強廉政教育。制定下發了《關于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實施意見》,規定縣直機關、鄉鎮主要負責人,不經審計,不予提拔使用,組織部門不予辦理職務任免手續,人大不予表決通過。為進一步增強審計工作的公開性、透明度和針對性,還建立了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預告制。預告制包括審前調查和審計預告兩個方面,不僅充分征求紀委、檢察院、監督、信訪等部門的意見,而且主動接受廣大干部群眾對審計工作的監督。同時,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由紀檢、監察、公檢法、信訪、審計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執紀執法部門聯系通報會,邀請上述單位主要負責人及有關人員參加,定期分析干部隊伍的現狀,相互通報有關干部存在問題的信息,研究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對策等,對全縣干部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另外,通過設立干部工作監督舉報電話,隨時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保證監督渠道的暢通。進一步加強對干部的日常監督,確保干部上崗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