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實施行政許可法過程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時間:2022-07-11 07:29:00

導語:淺談在實施行政許可法過程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以下簡稱《行政許可法》)于*年7月1日施行以來,對規范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行政機關對行政許可的一些問題還有模糊認識。本文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對實施行政許可法幾個問題談談個人淺見。

一、關于免除行政許可申請人舉證責任的正當事由

行政許可是依申請的行政行為,行政許可申請人在舉證責任中負有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的初步證明責任。但是,申請人如果因行政許可機關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并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可以免除行政許可申請人的舉證責任。關于這一點,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行政訴訟證據規定》第四條第二款第(二)項作了明確規定: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理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并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為什么要作這樣的規定呢?因為在實踐中許多行政機關的登記制度不完善,當事人明明提出過申請,但行政機關后來找不到申請材料了,便聲稱沒有收到這個材料,這是不是就可以推定原告沒有申請呢?不可以。這樣一來,所有被告不作為的案件,被告都可以以沒有登記為由說原告沒有申請,以此來逃避敗訴后果。因此,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法院審查申請人是否已經向行政許可機關提出過申請,首先看該行政機關是否有完善的登記制度,是否對其他人在申請時遞交的材料都給了收據。若不是對所有交了申請的人提供收據,那么,就沒有理由說相對人沒有提出申請。因此,就應推定原告提交了申請。

關于這一點,有關許可的行政機關應引起高度重視,已有不少行政機關因為許可登記制度不完善導致行政案件敗訴的案例。

二、關于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問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需要強調的是:1、在行政許可法實施以后,凡是行政許可法與該條規定的期限不一致的,應以行政許可法的規定期限為準;2、行政機關規定的比法定行政許可決定期間更短的期間,其符合立法本意,沒有突破法律規定,與設定期限所要達到的高效便民目的一致,則可以拘束行政機關。但如果規章或者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長于行政許可法規定的期限的,則其規定無效。3、行政許可法除對延續行政許可申請逾期未作出的視為默示許可外,其他的申請在有效期內未作出是否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不能視為同意該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法》第五十條規定:被許可人需要延續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的有效期的,應當在該行政許可有效期屆滿三十日前向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提出申請。但是,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行政機關應當根據被許可人的申請,在該行政許可有效期屆滿前作出是否準予延續的決定;逾期未作決定的,視為準予延續。4、行政許可法規定的期限以工作日計算,不含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