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區交流材料
時間:2022-09-19 11:13:00
導語:和諧社區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要以建設和諧社區為基礎。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關鍵是要找準著力點。社區作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會生活的共同體,是社會的細胞,是城市管理的基礎,社區的和諧必將帶動城區、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永豐社區是大東區自然基礎條件較差的老小區,社區自成立以來,之所以能夠先后榮獲**市高標準示范社區、遼寧省文明小區、全國群眾文化先進社區等70余項榮譽稱號,并接受總書記、賈慶林主席、吳官正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工作視察,就在于始終堅持把打造和諧社區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把建設和諧社區作為孜孜以求的發展目標,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幾年來,結合永豐社區的工作實踐,在建設和諧社區過程中,我們著重抓了以下6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第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活環境的和諧
社區是居民群眾的生活聚集地,社區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和制約居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是社區和諧程度的重要標志。永豐社區是由棚戶區改造成的老小區,存在著馬路破損、設施老化等諸多問題。社區成立之初,領導班子意識到要徹底改變社區面貌,必須充分挖掘社區資源、整合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建設,才能真正為廣大居民群眾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理想家園。憑著一顆媽媽心、一張婆婆嘴和兩條跑不斷的腿,社區一班人東奔西走,到處宣傳“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社區連萬家,情系你我他”的社區理念,呼吁有關部門,發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先后籌措資金550多萬元,解決了社區辦公用房,改建了110平方米的社區活動室,重新鋪設了3500多延長米的柏油馬路,并在兩側栽上了花草樹木,安裝了路燈和閱報欄。在建立社區警務室、活動室的基礎上,社區新改建了600余平方米的辦事大廳和藏書5000冊的閱覽室。建起了面積達5000平方米、體育健身器材齊全的休閑廣場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特別是今年在開展樓道革命中,在區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區房產局、城管局、民政局、城建局、行政執法局、公安局、街道辦事處等有關部門的具體幫助下,先后又投資200多萬元將小區內的樓道全部刮大白,對破損的門窗和樓梯扶手進行了維修,和外墻粉飾,啟動地下車庫,將原來三個破舊的自行車庫扒掉,新改建綠地1450平米,新建了標志明顯的東大門,配備了新的垃圾箱,小區臨街樓體的亮化,和小區內的道路整治也正在進行中,使社區功能不斷健全,社區面貌得到極大改觀,由一個條件差的舊小區一躍成為全省綠靜美安的高標準文明社區。社區的巨變,增強了居民群眾的自豪感和對社區的歸屬感,愛社區、建社區的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
第二、唱響主旋律,實現文化氛圍的和諧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量單位人涌向社會,回歸社區,社區人口結構愈加復雜,個體差異日益明顯。建設和諧社區,開展好社區工作,必須順應這種變化和趨勢,通過精選載體,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區活動,用先進文化占領社區文化陣地,把居民群眾的思想統一起來,力量凝聚起來,調動起廣大居民群眾投身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幾年來,永豐社區始終將開展主題文化活動作為團結教育群眾的重要工作來抓,根據社區居民群眾需求,先后成立了合唱團、腰鼓隊、模特隊、舞蹈隊、太極拳隊、老年秧歌隊,還結合省市區不同時期工作重點和社區工作實際,組織開展“看家鄉,愛**,奉獻月做貢獻”、“家庭拒絕邪教,倡導文明新風”、“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家園”等主題活動。群眾參與性強的“幸福家庭演講會”、“家庭趣味運動會”受到居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在“征集治家格言、話家庭美德”活動中,社區把征集活動作為發動群眾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把百姓長年積累的治家經驗挖掘出來,指導和規范社區每個家庭的行為,積極在社區中培育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風氣。特別是社區組建的在職黨員合唱團,成為社區的一道亮麗風景。憑借社區搭建的平臺,合唱團吸引了66個單位120人前來參加,合唱團不僅唱響了《永豐----我的家園》這首社區之歌,而且樹立起社區在職黨員的鮮明形象,在居民群眾中產生強烈反響。文化活動的深入開展,增厚了社區文化氛圍,提升了社區文化品位,居民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爭先恐后地為社區建設做貢獻,為左鄰右舍做好事,助人為樂、關心他人蔚然成風,不道德、不文明行為明顯減少。
第三、建立安全防范體系,實現治安狀況的和諧
平安是福,這是百姓的樸素心愿,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打造和諧社區的基本要求。我們社區堅持把保一方平安作為一件大事,從解決影響社區穩定的突出問題入手,抓住居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穩定因素。首先,社區聘請公檢法、工商、城管、環保等部門專業人員,組成社區依法治理聯絡員隊伍,通過把各部門職能延伸到社區,建成社區法律求助、社會保障服務和社區治安綜合治理等服務體系,使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法律咨詢、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服務。其次,注重發揮社區志愿者作用,進行社區治安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社區發動社區黨員和群眾,成立55個黨員責任區和10支志愿者服務隊,對社區居民群眾開展貼身式服務,解除居民后顧之憂。進一步加強了社區警務室建設,完善了社會治安、防范制度和警民聯防隊伍,實行24小時不間斷值守。通過建立和完善三級安全治安防范網絡,極大地增強了社區治安管理實效,今年以來,先后抓獲了兩起散發“”宣傳品的嫌疑人,實現了春節期間無案件的承諾。使社區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解決在基層,消除在始發狀態。在加強社區治安服務的同時,社區還以“法律進家庭”為載體,大力引導居民群眾相信法律、掌握法律,幫助群眾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共建平安社區。
第四、搭建溝通平臺,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
與傳統的“單位型”、“企業型”組織形式相比,社區居民群眾來自四面八方,相互之間聯系不夠緊密,相對松散,并且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心態浮躁、人與人之間感情淡漠等諸多社會問題。但另一方面,居民群眾仍然存在渴望交流、向往參與,體現自我價值的要求和愿望。社區根據這種情況,在組織開展好多種多樣社區活動的同時,注重發揮社區在居民群眾間橋梁紐帶作用,針對群眾生活、思想方面的問題,建立了悄悄話聊天室,努力把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暖人心、穩人心、得人心上。為切實發揮好悄悄話聊天室的作用,社區選派素質高、責任心強的人員與居民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幫助解開居民群眾思想上的癥結,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促進了家庭關系、鄰里關系的融洽、和諧,居民群眾間主動接觸、溝通、交流及合作的愿望更加強烈了。此外,我們還建立了“八到家”工作制度,即:新婚喜事慶賀到家、辦理喪事慰問到家、家庭糾紛調解到家、有病住院看望到家、新遷居民走訪到、兩牢人員幫教到家、生活保障發放到家、下崗待業安置到家。過去的老百姓進門閉門羹,見面不說話;現在是不來盼你來,見面手拉手,干嘮嘮不夠。離婚六年的社區黨員特困戶段寶俊下崗后一直沒有固定收入,上有年邁多病的父親,下有念書的兒子,生活十分困難,社區多次到他原來的妻子家做工作,終于在今年五一的前夕,將他的妻子接了回來,為了表示對這個破鏡重圓家庭的祝賀,社區出面協調區房產在整治樓道革命的同時給他家重新刮了大白,并送去了米面糧油,使多年來破亂不堪的家煥然一新,臥床多年的老爺子在兒媳的精心照料下,竟能坐起來,偶爾也能下地走一走。社區居民王學奎在他給社區黨委寫的思想匯報中,發自肺腑的寫了一首“回家有感”的詩:“社區黨委是我家,相見恨晚方識她,感慨萬千掏一句,撲進家門叫聲媽。黨是母親誰不曉,你不叫媽你叫啥,豪言壯語不曾有,驚天動地咱差啥,愿做慈母有心兒,黨讓干啥就干啥。”現在,團結、和睦、文明、向上的社區氛圍日漸濃厚,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也正在成為居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第五、提高居民群眾素質,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社區居民群眾同樣離不開社區環境。和諧社區不僅要求社區軟硬件環境的改善,居民群眾文明程度的提升,而且要求人與社區環境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兩者缺一不可。在不斷改善社區環境建設基礎上,我們從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發,對社區居民群眾進行教育引導,努力建設學習型社區。一是用教育提高人。以社區學院和社區黨校為陣地,邀請區委黨校教員、住社區領導干部為社區黨員和群眾上黨課和市民教育課,滿足了社區居民求知、求學的愿望,特別是我們開辦的老年英語學習班,用自己社區里的老師自己編寫教材,自費學習深造,回來無償的教給居民,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從學習26個字母,48個音標開始,現已能夠用英語熟練對話,特別是在接待英國副首相來訪時,學員們用英語向貴客介紹了遼寧、介紹了**、介紹了大東、介紹了永豐的發展和變化,受到了各級領導的稱贊,為省、市、區爭了光。此外我們還通過社區廣播站、宣傳欄、科普畫廊等宣傳載體,對居民群眾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教育。二是用典型引導人。我們開展了“說身邊人、講身邊事、展亮點、現光環”活動,用身邊的典型鼓舞人教育人,先后涌現出熱心參加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寧愿一人臟換來萬人潔的清掃員、敢說敢管的物業公司經理、愛崗敬業的社區民警、巾幗創業帶頭人等240余名“可愛的永豐人”,在這些可愛的永豐人示范帶動下,居民群眾建設社區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為社區添光彩的主動性不斷增強。三是用機制激勵人。社區通過建立黨建聯席會制度,將在職黨員在社區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其所在單位黨組織,既協助其所在單位隨時了解、掌握黨員8小時以外的表現,又起到了對在職黨員的激勵作用。東北第六制藥廠居住在永豐社區的6名黨員被社區黨委評為“參加社區活動積極分子”,六藥廠專門召開職工大會,并號召其他黨員向他們學習,在全廠引起轟動,在社區也形成了很好的影響。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提升了居民群眾的整體素質,使社區工作得到廣大居民群眾的廣泛支持,有力地增強了居民群眾對社區這個大家庭的認同感,提高了社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社區連萬家、情系你我他”的理念已經成為居民群眾的共識,并正在轉化為共建社區的動力。
第六、保持黨的先進性,實現社區管理者與居民群眾間的和諧
社區領導班子與居民群眾的和諧是打造和諧社區的先決條件。實現領導班子與居民群眾的和諧,既要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又離不開居民群眾對社區工作的理解、支持和擁護。從黨的先進性要求出發,永豐社區黨委提出“民思我想、民求我應、民需我做、民困我幫”的工作思路,確定了開拓進取,爭創一流的工作目標和讓黨員做到,班子成員必須先做到的具體要求。社區成立6年來,班子成員從未休息過完整的節假日,勤勤懇懇、樂于奉獻、任勞任怨、熱心服務已成為班子成員在百姓心中的真實寫照,有力地提高了社區領導班子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群眾利益無小事,總書記曾經明確指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能停留在口號和一般要求上,必須圍繞人民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幾年來,社區始終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把實實在在為社區居民辦好事、辦實事作為增進社區和居民群眾關系的潤滑劑,增進了居民群眾對社區的信任。圍繞方便群眾,滿足群眾多層次的需求,本著“無償、低償、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原則,社區與區工商局聯手,相繼建起了經營文化學校、信息服務站、政策咨詢站和消費者投訴站。組織社區居民先后開辦洗衣店、復印社、理發店等30余個便民服務網點,使40項服務不出社區,既方便了群眾,又解決了失業人員的再就業。為了解決“4050”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建立了無圍墻再就業基地,從手編拖鞋開始,現已發展到中國結、草編、剪紙、鉤織、布藝等5個系列產品,產品銷往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地。我們還把《剪紙藝術報》編輯部引進社區,利用專家的無形資產、名望和技術,達到借船出海的目的。對社區現有就業要求的656名失業下崗人員,通過社會安置、創辦企業、建立勞服大隊、創辦家政服務等措施,使其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社區祥發二期477戶居民的供暖問題,是幾年來居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居民上訪,堵路,砸鍋爐房等過激行為頻頻發生。針對這個問題,社區制定了“居民自己拿點、政府補貼點、供暖單位讓點”,油爐改熱網的辦法。可方案確定之時,離供暖時間只有2個月。在社區黨委統一思想基礎上,社區連續召開黨員、居民組長會議,發動黨員、骨干,包樓包戶,做動員說服工作,先后籌集上來30多萬元,并最終順利完成供暖改造任務。社區群眾高興的奔走相告,自發地燃放起“違規”的鞭炮,敲鑼打鼓地給社區送來了“心牽百姓寒,情系千家暖”的錦旗。此外,社區為解決祥發三期居民的煤氣、道路、動遷費問題,多次與開發單位溝通,和煤氣公司協商,在市、區相關部門的督促下,終于使423戶居民全部開栓。去年12月底,又解決了久拖7年的這些居民的動遷費25萬元,受到了老百姓的稱贊。
特困戶白友盛患上了惡性細胞腫瘤,為了挽救他的生命,社區在黨員和群眾中開展了捐贈行動,僅一天時間,捐款就達7180元,從而延緩了白友盛的生命。去年5月份,白友盛終因癌癥晚期,病情惡化,離開了我們,又是社區干部為他操辦了喪事,舉行了葬禮。社區的居民目堵發生在白友盛身上的一切,深有感慨地說,老白的一生是夠不幸的,但話又說回來,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生活在永豐社區這個家。
社區特困戶林長印夫婦無兒無女,雙殘疾。特別是妻子王玉香因患有嚴重的類風濕病,四肢嚴重畸形,行走十分困難,最近又患嚴重貧血、膽結石,臥床月余不能進食,生命垂危,面對這樣一個既無錢又無力的特困家庭,社區黨委成員到家中看望,并號召全體黨員為特困戶林長印夫婦捐款治病救命。一是社區黨員干部帶頭捐款,號召黨員自覺捐款,二是派社區干部分頭跑民政、殘聯、醫院,動員社會力量。僅半個月時間捐款額達到四千余元,黨員參加捐款人數共計51人。社區還親自為患者辦理了住院手續,并與醫院共同研究治療方案,現在患者已轉危為安。
待業青年夏萬成是**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大學畢業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接收單位,家中生活也十分困難,使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社區便想方設法幫他開辦了一家打字復印社,還作為證婚人幫助他操辦了婚事。現在,小夏的生意越來越好,如今已成為社區團支部書記,被評為市再就業標兵,并于2003年“七一”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社區建設是個永恒課題,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也為社區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做好社區工作,提高社區建設水平,特別是打造和諧社區目前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今后一個時期還必須在工作觀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多方面進行新的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把社區建設成為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和諧相處的美好家園,加快推進和諧社會的最終形成。
- 上一篇:管理垃圾袋裝交流材料
- 下一篇:部門處理來信來訪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