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優惠政策存在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5-15 10:27:00
導語:稅收優惠政策存在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年9月以來,國家有針對性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下崗職工再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稅務部門通過用足用好這些政策,以實際行動支持、促進和服務了下崗職工就業創業,維護和促進了社會穩定。應該說,優惠政策對扶持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實現再就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執行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亟待加以解決。日前,國家做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還要延續3年的決定,為了進一步落實這一稅收優惠政策,本人結合工作實踐,現就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執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加強管理的相關建議,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執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應該說,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出臺,對于鼓勵下崗職工創業熱情,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但也有一些不法分子以各種形式鉆政策空子,想方設法騙取稅收優惠,使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成了不法分子的“免費午餐”。不僅導致國家稅款的流失,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非下崗失業人員偷梁換柱,騙取稅收優惠
政策規定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3年內免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有些從事個體經營的非下崗失業人員,租、借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優惠證”,并以其名義申請稅收減免,騙取稅收優惠。
(二)變更不申報,轉移稅收優惠
部分下崗失業人員辦理稅收減免后,由于經營不善,將經營項目出兌,但不到相關部門辦理手續,不注銷原登記,甚至存在下崗失業人員將稅收優惠作為出兌條件加以轉讓,與非下崗失業人員一起對稅務機關隱瞞事實,轉讓稅收優惠。
(三)用證不用人,占有稅收優惠
政策規定企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占當年用工人數30%以上的3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有些企業招收下崗失業人員,因崗位安排或嫌下崗失業人員年齡偏大等原因,用證不用人,只給一點點補貼,而稅收優惠實際上由企業占有。
(四)申報用工人數不實,竊取稅收優惠
一些下崗失業人員經營的規模大、免稅多,不符合國家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弱勢群體的初衷。20*年12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20*〕228文件規定“下崗失業人員從事經營活動雇工8人(含8人)以上,無論其領取的營業執照是否注明為個體工商業戶,均按照新辦服務型企業有關營業稅優惠政策執行”,對其規模做出了一定的限制。但是由于個體雇工人數不固定,“雇工”與“幫工”很難區分,有一些經營者弄虛作假,騙取稅收優惠。因此這一規定只能限制規模特別大,用工遠高于8人的情況,而用工人數在8人左右的卻成為政策執行中的難點。
(五)代開轉賣發票,非法獲利
按照現行稅收政策規定,稅務機關對一部分行業實行以票控稅,由于下崗失業人員享受稅收優惠,因此對符合稅收優惠政策的下崗失業人員免稅提供發票。這樣就有個別下崗職工不依法經營,將免稅取得的發票用于代開、轉賣,非法獲利。造成稅款流失,擾亂了稅務機關發票管理秩序。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
上述問題的存在既有納稅人素質不高,依法納稅意識不強的人為因素,也暴露出政策本身以及稅收執法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稅收優惠政策自身存在的問題
1、政策復雜,規定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下崗再就業工作的通知》下發以來,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相關文件就有十幾份,內容多、規定散、補充繁、變化快。如在稅收優惠對象上,區分國有企業失業人員和城鎮其他失業人員;在享受政策的行業上,區分服務業、工業、商業,而且服務業中又剔除桑拿、按摩等行業;在減免的方式上,既有比例減免又有定額減免;在減免的形式上,有從事個體經營戶的減免和企業吸納下崗人員的減免。政策缺乏系統性,也不夠規范,稅收政策的嚴肅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大為降低。實施中,征納雙方都難以準確把握,加大了征納雙方的成本,容易形成新的稅收漏洞。
2、政策不細,爭議多
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出臺后,在實際執行中遇到了一些新情況。一是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比例在一年之中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以某個時點為準,還是以每年平均數為準存在爭議;二是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是先預繳,年終匯算清繳時多退少補,還是直接在當月或當季減免存在爭議;三是一些企業在優惠政策下發前已經開辦,并且安置了大量的下崗職工,對這類企業能否比照新政策享受稅收優惠存在爭議。
(二)稅收執法中存在的問題
1、稅收執法難度大,漏洞多
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涉及的主要是個體工商戶和財務管理相對不規范的私營企業。這一群體的納稅意識相對較差,基本沒有完善的財務管理體制,沒有固定的用工機制,因此征管難度大。體現為“兩難”:一是控制難,由于申請人帳目不健全、管理不規范,經營狀況很難短時間查實,而政策規定即時辦結,因此事前控制難,再加上戶數多、稅額小,稅務部門的人員有限,檢、稽查面不能達到100%。因此,事后控制也難;二是管理難,個體工商戶的經營管理是稅收管理的難點,關、停、轉、擴大規模是常有的事,如果納稅人不履行相關手續新舊業戶之間也很難區分。再加上納稅人法制意識淡薄,受減免稅的利益驅使,不僅不配合稅務機關工作,出兌、出讓不能及時申報,甚至弄虛作假騙取稅收優惠,加大了稅收管理的難度。
2、稅務干部把關不嚴,責任心不強
部分稅務干部對認真貫徹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把關不嚴,責任心不強。沒有做到跟蹤管理,不能及時掌握享受優惠政策的業戶情況,甚至有極個別干部為不法分子偷、騙出謀劃策。
3、缺乏必要的監督制約機制,打擊力度不夠
稅務部門對利用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偷、騙稅的查處力度不夠,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對偷、騙稅者的處罰力度不夠,有些原本依法納稅的納稅人看到偷、騙稅者騙稅也沒有被查出來,或者是查出來后也不過是補稅而已,偷、騙稅沒有成本,于是爭相效仿,造成了偷、騙稅的“多米諾”效應。
4、對反面案件的宣傳不夠,社會影響不大
稅務部門對稅收優惠政策宣傳的多,對偷、騙稅的危害和偷騙稅受到處罰的反面案例宣傳微乎其微。因此,下崗失業人員不了解租、借下崗證對國家的危害,也不知道自己也會因此失去享受優惠的資格,對企圖偷騙稅者也沒有警示威懾力。
5、部門間溝通不暢,沒有實現信息共享
由于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涉及勞動、工商、國地稅、防疫等多個部門,信息溝通不暢。造成各部門的信息不對稱,給不法分子偷、騙稅收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截止2005年10月,我市享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下崗失業人員累計達1366人,減免各種稅收540余萬元。預計這一政策執行期滿將累計減免稅收1000余萬元。因此,加強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后續管理,既使下崗失業人員真正享受到優惠政策的照顧,又不讓偷、騙稅者有可乘之機,是當前稅務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稅務必須盡快采取相應措施,健全制度,完善辦法,加強對已經享受稅收減免的業戶的管理,防止國家稅款的流失。筆者認為應采取如下措施:
(一)梳理政策,解決爭議
1、針對優惠政策本身存在內容多、規定散、補充繁、變化快問題。稅務部門應及時對現行的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進行認真的梳理,從政策規定的不同側面,分對象、分行業、分稅種對政策進行整理,對稅務干部和納稅人進行輔導。并對政策的執行期限、限定條件(如個體雇員人數)等重點和難點問題加以強調。印發相應的宣傳材料,以便稅務干部和納稅人全面掌握稅收政策。
2、對政策執行中存在爭議的問題,總局應加以明確,以便規范執行。建議一是針對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比例處于經常變化之中的狀況,從既考慮企業人員的變化因素,又方便稅收管理的角度看,應以平均數為準,計算確定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比例;二是對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企業,應采用平時先預繳,年終時匯算清繳,辦理減免。這樣做既符合企業所得稅的繳納規則,同時,也便于稅務機關征收管理,減輕平時征管工作壓力,提高征管效率;三是對企業在政策下發之前已經開辦的,不能享受減免稅的優惠。原因是不符合稅收法律的不溯及既往原則。也就是說一部新的法律、法規、規章實施后,之前的行為不適用新法,而只能沿用舊法。
(二)健全制度,完善辦法
1、做好基礎工作,強化源泉控管
(1)做好享受減免稅優惠政策的業戶的檔案管理
對享受減免稅優惠政策的納稅戶,應建立好減免稅臺帳,并做到減免稅資料齊全、完整,一戶一檔。準確掌握每戶的政策執行期限,對享受優惠期滿的業戶及時恢復征稅。
(2)在相應證件上進行標注
在稅務登記證副本上加蓋“再就業稅收優惠管理專用章”,在《再就業優惠證》記錄上進行登記,證明已享受優惠,防止一證多用。
(3)在發票上加蓋條碼章
在發票上加蓋條碼章作為免稅專用發票標記,同普通發票加以區分,防止串用發票而導致稅款流失。
2、完善各項制度,強化監督
稅務部門應結合稅收征管實際,完善制度,建立行之的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從內部監督、外監督和利用社會監督三方面入手進行管理。
(1)完善制度,強化內部監督
一是成立下崗再就業稅收減免審核小組,制定下崗再就業稅收減免的各項制度和審核管理辦法。尤其對大額度減免稅收的審批一定要經過集體討論決定,防止暗箱操作。二是成立相應的稅務調查機構。市(區)縣以上稅務機關應成立相應的稅務調查機構,專門從事對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進行偷、騙稅案件的調查。三是加強防腐倡廉教育和警示教育,全面提高班干部隊伍廉潔自律意識。四是實行跟蹤問效制度,落實過錯追究責任制。對不符合政策私開減免稅口子,或者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稅款流失的,要嚴格按照稅收執法過錯責任追究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追究經辦人員和有關領導的責任。我局今年對下崗失業人員稅收執行情況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檢查,在檢查中我們發現有8名干部對所轄區域內享受稅收減免的業戶管理不到位,存在不符合政策享受減免的問題,于是對8名責任人進行了責任追究,共處經濟懲戒5000元。有效的解決了干部隊伍中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
(2)加強管理,強化外部監督
一是加強檢查,跟蹤管理,及時掌握業戶的動態變化。對其進行不定期的抽查,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檢查方式,以確保政策的有效執行。二是嚴格稅收執法,嚴肅打擊和處理稅收違法行為,對出借(租)、轉讓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證件者,一經發現,要立即取消其享受稅收優惠的資格;對租借、受讓享受稅收優惠政策證件者,發現后要依據《稅收征管法》,以偷、騙稅論處,補征稅款,并加收滯納金和罰款,情節嚴重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不應享受優惠政策的經營者如果使用免稅發票除責令補繳應繳的稅款的同時,按照《征管法》的規定進行罰款,并對提供發票者取消減免資格和處罰。通過加大稅務違法的預期成本,增強稅法的威懾力,使偷稅者意識到偷稅漏稅得不償失。三是嚴把審核關,在辦理減免稅審批做到好“宣傳和查問”工作,對下崗失業人員宣傳偷、騙稅的危害和后果,并結合已處理的案件進行宣傳,對申報材料要嚴格審查,由于偷、騙稅者大多讓下崗失業人員代為辦理相關手續,但下崗失業人員對相關情況并不了解,因此通過仔細的詢問就可發現其中的破綻。四是做好走訪調查,對涉嫌偷、騙稅者要到其經營場所附近和登記的下崗失業人員的居住地進行走訪,了解其經營狀況,了解下崗失業人員的生活情況,對平日生活拮據,卻搖身一變成了大老板的下崗失業人員一方面耐心細致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宣傳政策,尤其是反面案例的宣傳。
3、建立制度健全制度,堵塞征管漏洞
(1)建立稅收優惠政策減免公示制,強化社會監督
建立稅收優惠政策減免公示制。將優惠政策、優惠對象、減免稅情況及時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發動社會力量廣泛監督,面向社會廣泛宣傳,實行有獎舉報。舉報情況一經查實,給舉報人重獎。通過廣泛的社會監督,有效遏制問題的發生。
(2)實行年檢制度,強化后繼續管理
為保證稅收優惠政策及時、準確的落實,年初我局組織各征收單位對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情況進行了一次年檢,對已享受優惠政策的下崗職工審核是否符合政策規定,有無超標準用工和騙取稅收優惠等不符合政策規定的現象。全區對15戶用工超過8人享受稅收優惠的個體戶取消了減免稅的資格,恢復征稅,僅這15戶,年可增加稅收50余萬元。
(3)建立誠信機制,實現信息互動
勞動、稅務、工商、衛生等部門之間建立快捷的工作和信息協作制度,確保有關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安置情況及時、準確傳遞。通過部門間的信息傳遞,分析稅收政策的執行情況。另一方面對在一個部門發現有騙取稅收或者費用的情況立刻建立誠信缺失檔案,加強對其的管理。應制定相關政策,一旦發現下崗失業人員在一個部門有不法行為的應取消其在各個部門的享受扶持資格,如發現下崗再就業人員有騙稅行為,不僅要取消其稅收優惠,還應取消其免收工商管理費、衛生防疫費等相關稅費的減免資格。
(4)做好優惠政策宣傳,側重宣傳內容
針對不同的宣傳對象,宣傳重點要有所不同,如針對廣大市民要重點宣傳協稅護稅的意義以及稅務部門對舉報案件一經查實將給予獎勵;對因偷、騙稅給予處罰的案件進行暴光,為企圖偷、騙稅者敲響警鐘。對下崗再就業人員要著重宣傳政策的執行期限和享受政策的人員規定。使其了解執行期滿要主動申報納稅,在規模擴大雇工人數超過8人時要主動申報納稅;在出租、出讓時要及時履行相關手續等相關規定。在廣泛宣傳下崗人員再就業稅收優惠宣傳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重點政策的宣傳、解釋、輔導工作,注重宣傳稅收優惠不是永遠的優惠,而是在一定時期的優惠,在優惠期滿后仍需依法納稅,讓下崗再就業人員抓住時機享受優惠政策,積極主動去創業。
- 上一篇:教學素質教育改革論文
- 下一篇:教學評價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