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科學內涵交流材料
時間:2022-01-25 10:44: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科學內涵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與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汲取眾多發展理論精華、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征和時代要求的科學的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的發展論。一方面,科學發展觀來源于實踐。科學發展觀建立在深入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全面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發展歷程、認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之上,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發源的理論。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又指導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的過程就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過程。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確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確定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確定為統領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總的方針,這使得全黨、全國人民在工作方針上形成了一致,從而有利于我們在政治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系統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集中概括了科學發展觀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總攬全局、統籌規劃,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貫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和切實用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加快發展,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這個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必須更好地把握和運用現代化建設規律。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著眼點,就在于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辯證地認識和處理與發展相聯系的各方面重大關系,我們才能緊緊抓住和充分用好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這是在系統闡述科學發展觀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立足于國情基礎和新的歷史發展起點,著眼于進一步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歷史任務,所提出的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就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我們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在這個階段,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堅持“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基本路線的主體。而改革開放的目的.則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為經濟建設掃除障礙,提供強大動力,開拓更大空間。四項基本原則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政治方向,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兩個基本點是內在統一的,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全面深入地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把改革開放同四項基本原則兩個基本點統一起來。
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又一根本要求。堅持這一根本要求,必須加快推進社會建設,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同時,也只有解決好與人民群眾利益聯系最為直接的民生問題,才能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克服各種消極因素,更有力地保證和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在這個意義上,科學發展也就是和諧發展。因此,在推進社會建設、改善民生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優先發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形成更具活力和更加開放的體制環境。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的社會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切實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經過20多年來的努力,我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格局。但是應該看到,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對外開放的任務還非常重,在當前形勢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實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化解國內突出矛盾、加快經濟現代化的重大挑戰期。需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要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刁慷社會的宏偉目標,根據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國際貿易的新發展,抓緊研究和解決一些關系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大問題,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部署和加強工作,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新發展和我國改革發展的新形勢,進一步樹立全球戰略意識,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的客觀要求,又反映了黨的歷史方位變化的必然要求。為此,必須下氣力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證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只有把黨建設好了,才能遵循正確的思想路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才能以寬闊的視野、世界的眼光,善于把握黨的執政規律和領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才能審時度勢,正確判斷形勢,更加清醒自覺地應對發展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矛盾、困難和風險,保證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才能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進行工作,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決策;同樣,符合客觀實際的、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決策,也只有依靠各級黨組織進行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依靠廣大黨員和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骨干作用,才能得到貫徹實施。只有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才能保證科學發展觀人腦人心,落到實處。如果各級黨組織軟弱渙散,缺乏生機和活力,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積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堅持推動全黨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使黨的思想建設適應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造就高素質的領導班子、干部隊伍和黨員隊伍,使黨的組織建設適應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黨員主體地位,完善黨內民主制度,使黨內民主意識普遍增強、黨內民主制度不斷健全、黨的創造活力充分發揮,使黨內民主建設適應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全面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建設,大力改進學風和文風,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弄虛作假,反對奢侈浪費,使全黨同志更加自覺地堅持求真務實精神,更加自覺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使黨的作風建設適應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使反腐倡廉建設適應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總之,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保證。
- 上一篇:審計公告制度研究論文
- 下一篇:電信企業內審人員綜合素質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