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素質提升交流材料
時間:2022-02-14 06:37:00
導語:農民素質提升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是農村的主人、農業的主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力量。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既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2012年以來,鎮將大規模培訓農民,教給農民致富技能,提升農民綜合素質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經過一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僅供參考。
一、培訓前農民素質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1、農民受教育程度整體偏低,對科技文化知識的關注度不高,主動接受科技知識的意識不強。求溫飽、小富即安的思想嚴重,對依靠科技發展生產的認識不夠,獲取科技文化知識的途徑單一。從農民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來看,通過看電視獲取信息的約占80%,通過書本報紙獲取信息的約占10%,而通過電視關注農技知識的比例更小。大部分農民缺乏農業實用技術,發展經濟產業底氣不足,怕冒風險。
2、農民對農業實用技術的需求強烈,但現有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途徑單一,不能完全滿足農民需要。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為農民提供農技服務、宣傳普及科技知識、培訓技能方面尚缺乏有效的手段,現有最主要的、最有效的途徑是鄉鎮農業農村干部、農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到田間地頭“面對面”地傳授,而這種方式更多地受到村落農戶及所處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的制約,還受鄉鎮農技服務中心人員能力素質的約束,在面上缺乏廣度。根據鎮政府對農民培訓需求的調查結果看,90%的農民希望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大多數為種養殖業培訓,其次是外出打工實用技能培訓,再次是農產品經營知識培訓,需要法律維權知識和文化知識培訓較少。
3、農民對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甚至不予關心,維權意識淡薄。通過調查,從干部進村入戶了解民情來看,對《農村土地承包法》、惠農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知之甚少,大部分農民根本就不知道。對于當前開展的新農村建設,有的農民明確表示不知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在維護自身權益方面,78%的農民不知道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什么。60%的農民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首先想到要訴求的是政府,只有10%的農民表示會去找“派出所”。
4、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打牌賭博、封建迷信等陋習依然存在。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80%的農民平常的唯一娛樂方式就是看電視,還有15%的農民基本沒有娛樂活動。農村生存環境的好壞、地理位置的優劣、農民經濟水平的高低與農民整體素質高低、科技意識的強弱成正比。越是地理位置偏遠、越是經濟落后的村組,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越是低下。
二、培訓所取得的成效
農村人才不足特別是能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實用型人才稀缺,成為了本鎮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為此,鎮黨委政府統一認識,加大投入,以“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培訓工程”為抓手,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通過在鎮外建立培訓基地培訓,選送到縣外培訓,請專家、學者、田秀才、土專家進來培訓,采取發放惠民政策書籍、致富光碟進戶等形式,大規模輪訓全鎮群眾。去年下半年以來共選送250名村組干部、黨員致富帶頭人、村民代表等到縣委黨校、縣職中培訓基地接受短期培訓;選派180人到廣西學習麻山土雞養殖,到重慶學習花椒、生姜種植,到晴隆學習種草養羊等。今年6至7月份組織全鎮每戶1人的輪訓共4700人,七·一期間培訓黨員、積極分子590人,邀請縣內外專家、學者、鄉土人才、農技人員開展培訓1200人次,利用遠程教育培訓1500人次。一年來累計舉辦農民培訓班12期,群眾輪訓會65場,印發農技資料6000多份,發放惠民政策書籍4800本,致富光碟已發放500張(在年底將全部入戶),
幫助解決農民學員在生產、創業中遇到的實際難題120多個。
通過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理論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重點加強了中央惠農政策、種養殖技能、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農村生產生活常識培訓,向農民傳授現代產業發展理念、生活生育觀念、經營方式和文明意識,傳授科學技術和致富經驗,切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訓以來,經過輻射帶動,全鎮在確保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的基礎上,目前已形成花椒、烤煙、油茶、桉樹、高粱、食用菌、麻山土雞養殖等7個較有影響的農業產業示范基地、87個示范戶,4大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正在籌建之中。
三、主要措施及體會
1.領導重視是成功的組織保證。要在提高認識,加大投入,創新機制上下功夫。領導要提高對農民培訓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高度重視此項工作。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要健全機構,增強力量,加大財政投入,創新培訓機制,健全各種保障措施,積極出臺各項政策給予鼓勵。建立機構,抓好落實,成立“農民素質提升培訓工程”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牽頭,農技、財政等部門及村“兩委”參與,使農民培訓工作的組織、機構、經費得到保證,工作才得以順利開展。
2.努力形成合力是順利推進的人力保證。要在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上下功夫。農民培訓不僅僅是農業部門的事,而是關系到全社會和諧發展的大事。因此,必須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合力,鎮農民培訓領導小組要統籌協調,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通力協作,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農民培訓的氛圍,使各方團結協作,做好培訓工作。我鎮農民素質提升培訓工程爭取到縣民宗局、縣委黨校、縣職中、縣農業局、縣畜牧局、縣農辦、縣扶貧辦等單位的大力支持,鎮領導小組實行分工負責制,制定全鎮“農民素質提升培訓工程”的實施計劃、課程設計、學員篩選、培訓、實踐、跟蹤調查、經費使用等工作;帶班領導率村“兩委”負責培訓工程的組織協調、教育管理、檢查督促等日常工作。縣培訓基地負責師資協調、教育教學管理等工作,相關部門在師資力量、經費投入上給予補助。由此,形成上下聯動的培訓工作組織體系,保證農民培訓工程的順利推進。
3、加強宣傳,在激發農民培訓主動性上下功夫。農民培訓是一項民心工程,是政府的實事工程。但農民主動參加培訓的意識不強,有的則是信息不暢,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有的農業技術培訓班需要上門溝通、協調才肯來。為此,必須加強宣傳與發動,特別要加大實例、實證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激發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農民在培訓中嘗到甜頭、得到實惠。一是通過組織外出接受理論和實踐基地參觀學習,拓寬農民的視野,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二是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平臺和電視影碟機的作用,刻錄針對性強的致富光碟發放給農戶,宣傳特色種養殖管理、技術等與農村產業發展相關的科技知識,擴大受眾面。三是進一步引導農民思想道德提升,強化村干部的教育培訓。各村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納入到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的整體工作中去,以各種活動方式帶動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并利用群眾輪訓和法律書籍、惠民書籍進戶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政策法規、農業技術推廣,讓廣大村民受教育。
4、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努力發展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突出抓好通村道路、農田水利和生態文明村建設,打通阻礙地方經濟發展的經濟斷頭路;大力開展農村沼氣工程、人畜飲水工程建設,進一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積極為群眾爭取提供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捆綁傾斜和科技服務,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想方設法發展富民產業,采取“能人引辦、基地創辦、專業合作社和村級組織領辦”等形式,以點連線帶面加快農
村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地選擇和確定各自的產業發展路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營造一股抓“產業富民,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潮。
5、優選師資力量,優化課程設置,在提高培訓實效性上下功夫。培訓內容是否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是農民培訓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礎工作。要圍繞本鄉鎮的產業特色、主導產業,尊重農民意愿,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把農民創業、就業技術和農業產業化建設項目作為培訓重點,突出針對性、適用性和實效性,開展易操作、見效快、適合對路的實用技能培訓。開展每一次培訓,都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緊緊圍繞農民群眾當前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入手,幫助群眾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栽培前期如何教會群眾進行種子最簡單的真偽鑒別,栽培管理期進行栽培技術、肥水管理技術、防治病蟲害等技術的傳授,后期加強收獲、儲備、初加工知識、技術培訓等,并結合看得見摸得著的田間地頭指導,讓農民群眾學起來簡單易懂,越學越有興趣,真正達到內容豐富,效果明顯的目的,使農民對培訓效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奔頭,進一步調動農民參加培訓積極性,提高培訓質量。
6、制定輔助措施。為支持鼓勵優秀中青年農民參加培訓,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骨干、示范和帶頭作用,對積極參加培訓、成績優秀的中青年農民優先推薦為村組干部,優先安排落實增收項目,幫助其聯系"訂單"和產品銷售,提高規模種養效益。優先信貸扶持,采取貼息貸款和創新聯保機制等辦法,協調金融部門增加貸款發放額度,解決部分優秀學員在發展產業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困難。
總之,我鎮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啟動實施以來,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受到農民的歡迎。通過教育培訓、掌握一技之長的農民,現在有的不僅自己要去接受培訓,而且督促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學習。下步將加大勞務輸出“訂單式”培訓,特別是25歲至40歲的中青年農民,采取“組織化”轉移的方式,以學技能和專長為主,重點掌握實用型新技術,走出去或者就地轉移從事其他行業,從而增加工資性收入。要實現農民素質提升,是一項長期的宏偉的工程,農民培訓的任務艱巨,難度大,單靠幾次培訓是不夠的,需要逐步實行終身培訓,終身教育。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我們也希望社會方方面面的人士都來關注農民培訓問題,支持農民培訓工作。
- 上一篇:黨建經費保障學習材料
- 下一篇:黨建管理機制完善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