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村信用社支持新農村建設經驗介紹

時間:2022-05-01 10:24:00

導語:縣農村信用社支持新農村建設經驗介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農村信用社支持新農村建設經驗介紹

新農村建設

農村信用社支持新農村建設經驗推廣

2006年,對全國十億農民來說,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對涇川縣農村信用社來說,更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年。就在這一年,黨中央、國務院向全國人民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神州大地歡呼雀躍,到處是一片熱火朝天建設新農村的繁榮景象。面對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涇川縣農村信用社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緊扣新農村建設主題,始終堅持“以農為本,為農服務”的辦社宗旨,合理確定市場定位,適時調整信貸結構,以“百千萬”活動為信貸載體,采取“小額普及,戶戶扶持;大中選優,量力而行”的方法,積極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地方特色產業、農村生態產品和區域性經濟的發展,初步走出了一條信貸支農、助農增收的新路子,使農村信用社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

以方便農民群眾為目標,持續深化內部管理改革

信用社發展的根基在農村,服務的重點是農民。缺少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涇川縣農村信用社一班人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堅持把方便群眾作為開展信貸服務的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走‘三農’路,向管理要發展,向服務要效益,向改革要活力,借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增強發展后勁。

一個企業,要實現社會效益和自身效益的‘雙蠃’,離不開管理。涇川縣農村信用聯社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內部管理為突破口,整章建制,一手抓經營,一手抓管理,先后制定出臺了《涇川縣農村信用社崗位責任考核辦法》、《涇川縣農村信用聯社職工醫療保險統籌管理暫行辦法》、《涇川縣農村信用社“三違”貸款責任清收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實行聯社領導包片、股室干部包社和經營目標責任制考核,進一步規范了財務開支范圍、標準、審批權限和程序,使權限制約、體制制約、程序制約三者有機結合,做到了行動有細則,辦事有依據,使管理向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邁進。今年上半年在荔堡等11個有條件的信用社開辦了信貸大廳,對貸款的條件、利率和信貸人員職責公開統一上墻明示,信貸人員逢集日統一作裝在信貸大廳公開、透明辦貸,接受群眾監督。為了防止信貸管理脫節,杜絕“新官上任不理舊賬”的現象,聯社實行貸款管理責任人制度,明確崗位責任人的轄區管理責任,落實管理和清收責任,分清正常貸款和不良貸款,對不良貸款負有終身清收責任,做到了責任明確,確保了每筆貸款始終有人管、有人問、有人收。

一個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全面提高會計、出納、信貸人員業務素質,培養“一專多能”的新型業務人才,力促會計人員由“記賬型”向“管理型”轉變,進一步強化會計核算、監督、管理、協調的職能作用,近兩年,涇川縣農村信用聯社加強對基層信貸人員的業務培訓,著力提高信貸服務意識和信貸服務質量,今年成功地舉辦了專場安全保衛培訓、信貸培訓、會計出納培訓、計算機培訓、職業道德培訓及業務技術比賽班6期,員工崗位培訓率達到100%,從而在全縣范圍內營造了一個“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與此同時,聯社針對會計工作的特殊性,將會計人員的培訓、學習和相互交流融于日常工作之中,利用每月報送報表之機,召開會計人員例會,解決核算、賬務處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為有效提高會計核算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專場培訓,以會代訓的形式,使社風社貌,職工精神狀態發生了較大改變。

創新激發活力,改革催生興旺。涇川縣農村信用聯社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切入點,切實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合理配置各種人才資源。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按照“職能不減,效益不降,質量不差,一專多能,能兼則兼”的原則,對干部實行動態管理,實現了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能進能出”的人員交流機制,“能上能下”的干部任免機制,“拉大差距”的收入分配機制和“嚴肅查處”的管理機制,先后對4個聯社機關股室的股長和8個信用社的主任崗位進行了調整,為20個營業網點配備了坐班主任,落實和完善了“一崗雙責”制度,有效地加強了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職能,使青黃不接的中層干部得到了不斷加強,為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礎。改革工資分配機制,按照效率優先的原則,制定了百分制考核管理辦法,按月分配,按績取酬,拉開了收入檔次,增強員工的責任感和危機感,使廣大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呈現出九牛拉車、個個出力的喜人局面。

進一步完善信用社金融服務體系,合理設置和擺布機構網點,在分散、偏遠、而農民需要金融服務的村子,組成飛云老莊、高平鐵佛、太平口家3個流動服務點,信貸人員定時定點進村辦理業務,消除信貸服務盲區,確保信用社信貸服務覆蓋到鄉村,確保農民群眾享受到金融服務。

以“百千萬”活動為載體,著力提高農村信貸服務質量

優質服務拓寬發展空間。涇川縣信用聯社秉承“優良的服務是最具說服力的形象宣傳,今天的服務就是明天的市場”的要求,堅持采取“宣傳鼓動、服務打動、利益驅動”三重并舉的策略,用足用活信用社資金的信貸政策,堅持用優質的服務取信于民,在激烈的競爭贏得先機,實現更大的效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強化工作主動性,提高服務質量,方便農民貸(存)款,涇川縣農村信用聯社本著“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針,積極創新活動載體,廣泛開展了以“走進村、搞宣傳、送政策、送項目,進千戶、摸家底、定承諾、放貸款��暖萬人、搞雙培、促雙帶、同致富”為內容的“走百村、進千戶、暖萬人”活動,從支持新農村建設中尋找信貸工作的切入點和立足點。

活動期間,廣大信合職工充分發揚“不怕千辛萬苦,排除千難萬險,踏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溫暖千家萬戶”的“五千、五萬”精神,進村入戶,認真開展“一查三認一建檔”,通過認人、認門、認風險和建立農戶資信檔案,摸清了工作底子,突出了活動主題,把“走、進、暖”的重點放在“三農”上,把貸款投放在最急需的農戶和產業上,積極滿足“三農”日益增長的信貸服務需求上,送科技、送信息、送知識、送資金,上門營銷貸款,密切社農關系,引導農民發家致富。在支農貸款的發放上,嚴格堅持“三證一章”制度,在辦理小額信貸程序上實行“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管理辦法,農戶可在授信額度內辦理6000元-10000元不等的信用貸款;與此同時,該縣農村信用社對超過信用額度的貸款和信用度較差的農戶,按照“多戶聯保、按期存款、分期還款”的要求,在辦理聯保貸款程序上堅持“農戶自愿組合,信守聯保協議”的原則,實行農戶聯保貸款,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農戶的貸款需求,受到了農民朋友的極大歡迎。王村鎮中塬村村民王長貴在“百、千、萬”活動總結座談會上感慨地說:“縣信用聯社、王村信用社在我們中塬村開展‘走百村、進千戶、暖萬人’活動合民意、隨民心,為我們村的經濟發展壯大助了一臂之力,切實解決了我們貸款難問題,今后我們要支持信用社,有閑余資金就存到信用社去。”

通過進村入戶調查摸底,在原評定的信用等級的基礎上重新審核調整,對全縣215個行政村69625戶農戶重新建立了資信檔案,評定信用戶46351戶,為9709戶調升了信用等級,對信用度下降的4040戶調減了信用等級,力求資信檔案準確、規范。2006年活動開展以來,承諾貸款14888戶8554萬元;預約存款17266戶6954萬元;預約股金5437戶1040萬元;活動現場發放貸款6542戶6793萬元;收回不良貸款1114筆本金687萬元,各類貸款利息966萬元。與此同時大力開展創評農村“信用文明戶”工程建設,努力打造農村信用環境,通過“百千萬”活動,向農戶提供信貸政策咨詢服務,推介產業致富門路,幫助農民合理理財;為客戶提供心貼心的服務,面對面的交流,加強了信用社與農民的溝通,將產業政策,金融法規等知識貫穿于靠支農出效益,靠支農促發展的整個工作始終。在評定信用戶的基礎上對照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選標準和條件,積極引導、創造條件,典型培育信用村鎮,成熟一個,評定一個,進一步優化了農村信用環境。

以加大信貸支持為重點,傾力推動新農村建設

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是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定位。涇川縣信用聯社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大力籌措資金,創新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投入,把支持農業產業化和發展效益農業作為繁榮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經營戰略。在支農工作中,按照“一鄉一品,幾鄉一品”的地方區域發展戰略,并結合地方鄉鎮經濟特點,以“百千萬”活動為載體,以農戶小額信貸為主要方式,進一步轉換機制,加大信貸營銷力度,把支農服務放在切實提高“三農”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調整信貸投向,加大資金有效投入,全力以赴幫助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創出了一條富農強社的發展路子。

大力支持農業現代化。涇川縣農村信用社立足農村陣地不動搖、堅持支農主題不改變,重視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進一步擴大貸款面,截止7月底,全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14164萬元,占各項貸款的29.6%。扎實開展創建信用村鎮、全面建成城關延風、高平鐵佛等27個信用村,占全縣行政村數的12.6%。堅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額度,2003年,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額度由8000元、5000元、3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0000元、8000元、6000元,適時滿足了農戶日益擴大的生產經營所需的融資需求。積極推進農戶聯保貸款業務,截止目前,全縣農村信用社農戶聯保貸款余額1865萬元,占各項貸款的3.9%,盡可能地滿足了農民發展規模化種養業、產業化農業、加工運輸業的信貸資金需求。

大力支持農村產業化。涇川縣農村信用社積極配合當地政府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發展思路,全力支持“果、畜、菜、草”四大支柱產業發展。在果品產業發展方面,近年來,全縣農村信用社果品基地建設貸款余額達到9856萬元,今年又投放貸款6720萬元支持新增果樹經濟林3.06萬畝,建成了飛云坡頭、玉都康家、王村章村等26處紅富士和澳洲青蘋果品基地,羅漢洞丈八寺、涇明算李子等柿子雜果基地,整村區域開發建設的勢頭非常明顯。在草畜產業發展方面,全縣農村信用社草畜產業貸款余額已經達到86220萬元,支持畜牧養殖戶7608戶,今年又新增貸款876萬元,培植養殖專業戶130多戶。在蔬菜產業發展方面,主要以城關楊柳優質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王村章村節水灌溉高效農業示范基地、涇明雷家溝特色農業模式化栽培示范基地、�i豐三十梁千畝優質種植基地、羅漢洞土塹坳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基地等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工程為重點,累計發放貸款2689萬元,支持建成中弓棚2591座,配套節水灌溉面積2300畝,栽培各類蔬菜1200畝,使1503戶菜農受益,為產業深度開發和農民增收夯實了基礎。

大力支持城鎮化建設。涇川縣農村信用社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加快全縣小城鎮開發和小康屋建設的政策,不斷挖掘和推進農民住房貸款業務,在農戶自籌的基礎上,給予建房投資20%�d40%的貸款支持。截止目前,小康屋建設貸款余額達到3630萬元,重點支持了黨原高寨、玉都康家等10個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設,帶動全縣建成高標準小康屋1200戶,改擴建1500戶。2006年為858戶發放貸款1342萬元,支持新建農村小康屋3500戶,改擴建1.4萬多戶,建成了黨原丁寨、王村墩臺等不同產業基礎,不同發展模式,上宅下窖、前庭后養等不同建筑風格的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31個。

大力支持私營中小企業發展。近年來,涇川縣農村信用社不斷加大農村個體工商戶、民營等地方龍頭企業的信貸投入,鼓勵城鎮居民、個體私營戶、中小企業到農村收購、販運農副產品。7月底,全縣信用社農村工商業貸款余額達到3059萬元,今年上半年累計投放民營經濟貸款1265萬元,支持地方民營經濟發展成為全縣經濟新的增長點。

長風破浪會有時。在歷經一次次變革、信奉一步步創業后的涇川信合人,正在用自已勤勞的雙手,托起農村騰飛的翅膀,滑向改革與發展的快車道,我們相信,在精誠團結的涇川信合員工的努力下,依托農村信用社營業網點遍布城鄉的優勢,涇川縣農村信用社一定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征程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實現“中國信合”新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