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擴大民主途徑和方法研究
時間:2022-06-13 08:21:00
導語:干部工作擴大民主途徑和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擴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從實踐情況看,擴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解決干部能上能下問題的重要措施,也是克服和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有效途徑。對此,加強對干部工作擴大民主途徑和方法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當前干部工作在擴大民主中的一些制約因素和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們在推進干部工作擴大民主進程中,實踐的范圍比較廣,改革和探索的力度比較大,相繼實行了群眾民主推薦和領導干部署名推薦、考核(察)工作預告、考核結果公開講評、任前公示、中層干部競爭上崗和領導干部公開選拔等一系列的制度和做法,取得了一些明顯成效。通過擴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在推進領導干部的能上能下這一難題上得到了實質性的突破。
但是,在推進和擴大干部工作民主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已經成為干部工作擴大民主的制約因素:
(一)擴大民主在目的上的準確性與“民主失真”之間的矛盾。擴大干部工作的民主,是為了防止“從少數人中選人,由少數人選人”的弊端,其根本目的之一是為了提高選人的準確性。但在實際工作中,擴大民主有時也會出現“民主失真”情況。比較我縣*年和今年鎮鄉考核民主測評,就存在這一“民主失真”情況。*年鎮鄉領導干部考核中,我們組織鎮鄉中層副職以上干部對領導干部進行民主測評,參加測評人員一般在40—70人之間,其中有3名領導干部因“基本稱職”和“不稱職”率超過1/3以上,在結合考核組的考核情況后,予以免職處理。今年,我們在鎮鄉屆中考核中對領導干部進行民主測評,民主測評的范圍擴大到全體機關干部、村黨支部書記、市縣人代表和黨代表、骨干企業廠長,參加測評人員一般在140人—200人之間,262名被測評的領導干部中,民主測評最低的領導干部“基本稱職”和“不稱職”率只有17.1%,從干部的考核情況和現狀分析看,*年中層副職以上干部參加的民主測評的準確程度要高于今年擴大測評范圍的民主測評。又如,今年在公開選拔領導干部過程中,對22名入圍對象進行考察期間,分別組織了民主推薦,民主推薦率一般在80%以上,有的還達到100%,但從其中入圍的6名后備干部去年民主推薦情況看,群眾民主推薦從30%至80%之間不等。造成“民主失真”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群眾的認識水平或者說群眾的民主素質、干部體制等等,從干部工作擴大民主的目的來看,必須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減少和防止“民主失真”。
(二)擴大民主在方法上的創新性與實際效果“顯性”程度不夠之間的矛盾。擴大干部工作的民主,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措施,但在實際工作中效果還不是十分明顯。如公開選拔領導干部,按照公布報考簡章(條件)→公開報名→筆試→體檢→面試→考察預告→考察→討論決定的程序進行,在制度上體系上保證了公正性。但在實際情況中,考試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在我縣幾次干部公開招考中,就出現了同一干部在有的考試中名落孫山,在另外的考試中卻名列前茅,而有的干部盡管實際能力強,考試卻總是考不上。另外,在干部考核預告,任前公示等工作中,實際的效果跟設想或預定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
(三)擴大民主在形式上的敞開性與缺乏制度約束保障之間的矛盾。擴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就是要打破干部身份、地域的限制,營造公平競爭的氛圍,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市場化配置。這種敞開式的干部選用機制,需要相應的制度來約束和保障,一方面是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保護被用者的利益,被用者選用一個單位,有的要實行試用制和任期制,對其個人的一些利益,社會養老、醫療保險等等方面,也需要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當前,這類約束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與擴大民主的進程相比還有一定的滯后性,必須盡快加以研究和實施。
二、干部工作擴大民主的途徑和方法
(一)在進一步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上下功夫。
一是要堅持和完善民主推薦、民主評議、民意測驗制度。要堅持群眾公認的原則,嚴格按規定搞好民主推薦、民主評議和民意測驗。在民主推薦中,得票達不到一定比例的不能列為考察提拔對象。在民意測驗中,要進一步擴大參加民意測驗人員范圍,注意吸收不同層次了解真實情況并能反映群眾意愿的人員參加。同時,要細化測評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量化標準,在量化測評中,干部不稱職率要作為評價一個干部是否勝任的重要依據。在民主評議中,要充分運用召開座談會、填寫書面意見、個別征求意見等方法,提高評議的實效性。積極探索民意調查制度,在民主推薦、民意測驗過程中,采用發放問卷和填寫表格的方法,在更大的范圍內對考察對象的德、能、勤、績、廉進行抽樣調查和定量分析,掌握群眾對考察對象的基本評價。要十分重視個別談話對象的合理確定,個別談話對象一般不能少于15人,在談話中發現不同觀點時,要及時擴大談話范圍,對群眾反映的重要問題,一定要查實搞清。群眾公認的程度,必須在干部選拔作用和考核獎懲中得到充分體現。
二是要堅持和建立完善考核報告、差額考察、考核情況講評制度。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屆中、屆末等定期考核,應在較大范圍內通過新聞輿論工具向全社會公告,個別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平時考核可向被考核對象單位內部公告,對群眾反映的各類情況,必須在考核過程認真加以核實。對新提任干部的考察,一般要提出2人以上的考察對象進行差額考察,進行充分比較,擇優選人。要堅持定期的干部考核情況講評制度,充分運用考核成果,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三是要堅持和建立完善干部任前公示制,公示結果反饋通報制度。對擬任領導職務的干部,在正式任用前必須向社會公布其名單和任職意向,接受群眾監督。同時,要研究公示結果反饋通報的方式方法,特別是要把個人署名反映的核實情況反饋給署名者本人,增進任前公示的誠信度。
四是要建立完善干部工作監督員、社區監督員等一些新穎有效的群眾參與制度。要分別從一些社會群體中聘請干部工作監督員,監督干部工作。同時,要聘請一批社區監督員,了解干部在八小時外的狀況,拓寬群眾監督干部的途徑。
(二)在進一步擴大干部選拔的視野上下功夫。
一是要加快推行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的步伐。通過組織推薦與群眾推薦相結合、考核與考試相結合,加大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力度,要進一步研究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的具體實施方法。要繼續加大“七·九○”工程實施力度,落實培養措施,加強實踐鍛煉。在工作中要規范程序,改進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形成公開選拔工作的制度和機制。在年輕干部較少的地方,群眾關注的熱點部門和專業性較強的部門要加大實施的力度。每年公開選拔提任領導干部的人數不少于新提拔干部總數的1/3,通過公開選拔領導干部,不斷提高干部的“四化”水平。
二是要積極探索在同一單位實施領導職位公開競爭上崗制度。要結合機構改革對一些超職數配備領導干部的單位實施定職數公開競爭上崗,從好中選優,增強領導干部的活力。
三是要堅持和完善中層干部聘任制。要根據“競爭上崗、民主擇優”的原則定期組織機關中層干部聘任工作,對個別職位出現空缺,也必須按中層干部聘任的程序進行。
四是要不斷完善充實后備干部人才庫。要通過民主推薦和領導干部署名推薦,以及領導干部公開選拔等途徑,充實后備干部隊伍,為擴大干部工作民主、在更大范圍上選人提供保障。
(三)在進一步充分發揚黨內的民主上下功夫。
一是要規范討論決定任用領導干部的方式。討論決定任用領導干部時,組織部門要全面介紹干部的優、缺點和任用理由,包括民主推薦、民主評議、民意測驗等方面的情況,多數群眾不擁護、不贊成的干部不能提拔任用。對有些重要崗位的干部任用,盡可能提交比較方案進行討論,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民主,嚴格執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
二是要探索采用“票決制”等形式增進黨內民主。決定干部任免事項,應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逐個進行表決。對一些有爭議的干部任免事項一般應暫緩作出決定,在必須作出決定時,應采用“票決制”,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表決。
三是要健全黨政領導干部選舉制度。正確處理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的關系,改進黨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工作。積極探索在差額條件下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充分發揚民主的方式方法。
(四)在進一步加強相關工作制度的配套上下功夫。
一是要完善以任職試用制為重點的任職制度。對通過公開選拔等途徑新提拔擔任領導干部職務的,要實行任職試用期,試用期滿,經考核勝任者正式任職,不勝任者解除試任職務。同時,要實行黨政領導職務任期制和辭職制度。通過完善任職制度,形成與擴大干部工作民主特別是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相適應的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代謝機制。
二是要完善以實績考核為重點的考核制度。要研究制定以工作實績為主要內容的考核指標體系,改進實績考核辦法,推進民主評價干部的客觀性。通過完善實績考核制度,為群眾民主評議干部提供一個客觀的基準,形成與擴大干部工作民主特別是群眾民主評議干部相適應的參照機制。
三是要完善社會保障為重點的生活保障制度。要建立保障用人單位利益的制度,同時,對一些公開選拔的領導干部,要建立和完善生活與工作保障制度。通過建立完善保障制度,形成能促進干部合理流動的人事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