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

時間:2022-06-16 05:33:00

導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

*年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兩次理論飛躍,產生了重大理論成果,形成了兩個理論體系,一個是思想體系,再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隨著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深入,相繼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寫入黨章的“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從而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成為了成熟的執政黨。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背景

在中國共產黨86年的歷程中,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年完成了新民主義革命,又開始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第一代領導集體沒有完成。從*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新的探索,到黨的十七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后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經過29年的艱難探索,提出、形成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黨的十七大的召開,標志著我們的黨和國家已經攀上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站到了一個嶄新的起點。主要體現在,經濟基礎更加雄厚,發展思路更加科學,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會關系更加和諧。這個高起點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主要表現在:

第一,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我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明顯加強,國民經濟連續4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突破20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了*年的2000多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7元。

第二,我們黨和國家擁有了駕馭發展的基本經驗。有改革開放的經驗,有駕馭市場經濟的經驗;有應對國際復雜局勢的經驗;有一整套完整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等等。

第三,有了更加遠大的發展目標。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

第四,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們實現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的和諧發展。提出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戰略決策,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的協調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過程及體系內容

等第一代領導集體對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借鑒和前提。年,我們黨由農村進入城市,由革命黨變成執政黨。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歷了長期的曲折探索過程。/年黨的“八大”對國內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但是經過1957年反右,1958年“”,*年四清運動,階級斗爭的調子越來越高,運動一個接著一個,直到“”,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可以說,到*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們黨沒有實現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革命黨的目的是要破壞舊的社會秩序,建立新的國家政權;執政黨則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政權。像發動“”,想通過“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是典型的革命黨的做法。這些探索為新的理論體系的提出、形成和成熟,提供了借鑒和前提。

從*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形成一個完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經過黨的五次黨代表大會的反復探索。*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是個里程碑。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的序幕。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題。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十四大全面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明確在初級階段必須發展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十六大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回答了一系列基本的重大的理論問題。十六屆六中全會確立了科學發展觀,闡發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的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這個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鄧小平理論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問題。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的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具有先進性的政黨,靠誰執政、為誰執政、怎樣執政的問題。“科學發展觀”解決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去發展、發展的目的是什么的問題。

三、黨的十七大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黨的十七大報告總結了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的新鮮實踐經驗與認識經驗,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作出了關系全局的重大理論創新,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第一,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地位,明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始終不渝”“四個堅定不移”。簡明扼要、完整系統地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是指引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復興的偉大旗幟。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和建設小康社會。

第二,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發展理念。簡要系統地闡明了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生長點,新時期統領全局的指導方針。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么樣發展?”的問題。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第三,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發展為經濟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和社會文明。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四個文明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展開。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目標是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為關鍵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勾畫了更加具體、細致的奮斗藍圖。

第四,提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社會發展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命題。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提出了“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五,提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思想。闡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

第六,提出了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目標。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命題。同時還要把民主政治、文化創新、社會建設,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方向。

第七,提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的主題。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命題和戰略任務,這個核心的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第八,提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保障。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和軍隊的改革與建設,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強大支柱與安全保障。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增強黨的先進性。二是加強現代化軍隊和國防建設。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是統一的整體,必須全面加強、協調推進。

第九,提出了充分實現政治民主、社會民主和黨內民主,“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命題,用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首次把民主理念擴展到了“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到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高度”;首次提出了“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民主新要求;首次提出了“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首次提出了“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首次明確提出了“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的黨內民主要求。

第十,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戰略新觀念。針對當今國際形勢和國際政治多元化的格局,更加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政外交的統一性、協調性、整體性:對內強調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對臺灣強調“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戰略構想,對外強調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的外交路線,力求和平穩定的國際戰略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