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三個代表新變化新成果新要求
時間:2022-06-30 10:14:00
導語:學習貫徹三個代表新變化新成果新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這一重要思想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分析當今世界和中國重大而深刻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進入新世紀,國際國內的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黨的建設也面臨著新的課題。
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的力量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如何利用科技革命帶來的良好機遇,搶占新興產業的制高點,加速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們黨需要認真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
從國內看,我國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這必然會給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深刻影響,給我們黨執政和領導各項事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從黨的建設看,經過80多年的發展,黨的自身狀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干部隊伍進入整體性新老交替時期,一大批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成為我們黨必須高度重視、切實解決的兩大歷史性課題。
反映時代的要求,回答現實提出的問題,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神圣的歷史責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根據國際國內的新形勢、新情況和黨所肩負的新的歷史任務提出來的,是堅持用鄧小平理論觀察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而得出的重大理論成果。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一根本問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豐富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對黨的先進性做過深刻的闡述: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和強調整個無產階級的共同利益,因此它是代表“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共產黨的先進性歸根到底是來自無產階級同現代社會化大生產聯系在一起的先進性,共產黨人的使命和生命力也在于這種聯系。同志提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先鋒隊,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衡量一切政黨也包括共產黨先進性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能夠解放生產力,代表、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為之不懈奮斗。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建理論。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并明確提出“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重要思想進一步揭示了黨的先進性的實質,說明了只有正確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堅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正確把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堅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正確把握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才能永葆先進性,才能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才能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列。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我們黨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回顧我們黨80多年的奮斗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克服困難、戰勝強敵并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我們黨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頂住各種風浪,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不斷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偉大勝利,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堅持了“三個代表”。歷史經驗表明,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永葆生機和活力,必須高度重視社會生產力問題,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創造具有中國特色而又符合時代要求的先進文化,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充分體現人民的意志,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明確了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根本任務和前進方向。同志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無論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我們黨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當作自己的根本任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發展先進文化、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同發展先進生產力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明確了黨的根本任務的科學內涵。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十五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三個方面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要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根本一條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從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我們在新世紀推進黨的建設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指明了方向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把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放在首要地位。發展是硬道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首先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新世紀頭一、二十年,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只有國民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才能解決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才能在經濟全球化趨勢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保證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這就要求我們,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能動搖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都要密切注意生產力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用“三個代表”要求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力發展和繁榮我國的文化事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從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立足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積極進行文化創新。首先,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深厚基礎。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精華,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任務。其次,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要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一方面學習和借鑒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另一方面敏銳把握當今文化發展的趨勢,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第三,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始終關系黨的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同時,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只有強化執政為民的意識,才能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只有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永遠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只有努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持之以恒地開展反腐敗斗爭,才能消除黨內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只要我們共產黨人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就堅如磐石,黨就能永葆生機和活力。